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3 组卷34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棉花里的父亲

章中林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拉上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哪。

③我循声站进棉田里。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一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枯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小题1】文章③一⑦段围绕棉花写了那几件事?请仿照示例补写完整。正午父亲在棉田捡装棉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疲劳睡着后父亲头枕着棉花入梦。
【小题2】请你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对文题的理解。
【小题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枯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
【小题4】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
21-22七年级上·新疆塔城·期中
知识点: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五个快递

(1)董晓强深一脚浅一脚走在湿滑的路上,胸前抱着五个快递。他的右手边,黑龙江在静静流淌。此刻,他在北红村——中国最北的村庄。

(2)深秋了,头一天下过一场雨,气温下降很快。董晓强走着走着,却觉得身上热起来。迎着寒风,奔波在路上,成为董晓强工作中的常态。今天上午他开车两小时,走了一百多公里,把五个快递从漠河县城带到了边境线上的北红村。现在他要把五个快递尽快送到村民家中。这里纬度高,天黑得早,他得抓紧。

(3)董晓强,今年四十八岁,是漠河菜鸟极北驿站的站长。他和六名快递员一起,每天要送两千多件快递。但漠河的北红村、洛古河村都还没有通快递,一般都得村民自己进城办事的时候,捎带着把全村的快递都取回去。可是,谁进城都有自己的事儿要办,还要赶着天黑前回家去,哪有时间挨个点跑遍,帮着所有村民把快递都取上?于是,董晓强担起这份责任。

(4)第一个快递,收件人是开农家乐的李嫂。北红村这两年一下子冒出好些家客栈、农家乐。原来默默无闻的小村,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知哓,许多游客自驾前来。董晓强走进一个农家院子,喊了一声李嫂,里头有人答应着出来。见是快递,李嫂惊喜地叫了出来:终于到了!打开包裹,是几盒治高血压的药。李嫂家的游客,从山东济南给寄的。夏天时客人在她家住过,就跟热情的李嫂成了朋友。知道李嫂有高血压的毛病,她就给李嫂寄药来了,连钱都不肯收。

(5)说到药,董晚强记起一件事。抗击疫情正紧张的时候,董晓强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是一位在外地工作的中年男人,给兴安镇的母亲买了治哮喘病的药。他央求董晓强,能不能帮忙把药送过去,顺便看看老人家。

(6)兴安镇距漠河两百四十公里,来回就是近五百公里。董晓强找了运管,找了居委会,找了医院,找了公安局,跑了一圈,拿到了通行路条。就这样,一个人,一辆车,一包药,下雪天,极寒地,他愣是开了六个多小时把药送到了老人手中。一个快递,快递费用和来回开车的油费比一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董晚强说,当时想到这是老人家急需的药,没考虑那么多,干就是了。

(7)从李嫂那儿离开,第二个快递,是寄给北红小学王老师的。董晓强听说过,王老师来的时候是2009年,学校操场还是一片荒草:没水,没电,没网络。王老师挑水、打井,晚上点着蜡烛批作业。北红村三年后才通电。王老师那时年轻这一晃,十多年了……董晓强把快递送到王老师手中,又加了王老师的微信。快递打开,是几副羽毛球拍,给学生们用的。董晓强对王老师说:以后只要是学校的、孩子们的包裹,您说一声,我专门送过来。”

(8)第三个快递是北红村王叔的。董晓强给王叔打电话,王叔说他不在家,进山捡蘑菇去了。家里门也没锁,你推一推就开,把东西放桌上就行。北红村处于大兴安岭地区,蘑菇、木耳、菜干、药材,这些山货以前卖不出去。有了游客之后,山货可以销往全国各地,只要手机上发发朋友圈就有人买了。董晓强心想,今年一定要争取把北红和洛古河两个村的网点开通——这样,大伙儿寄东西买东西,都要方便多了。

(9)第四个快递,是村里年轻人小冉买的手机壳,从广东番禺寄来的。看见眼前的年轻人,童晓强想起自己年轻时候的样子。董晓强生于内蒙古甘河镇,1988年跟着父母来到了漠河,他父亲主要负责给漠河重建绘图纸,母亲从那时候开始做起生意,一家人自此扎根漠河。从懂事起,董晓强就帮家里干活,退伍后接着做生意几乎跑遍了漠河县的每一个乡镇。2018年,他接手了驿站,为大伙儿送快递。

(10)没多久他就发现,在漠河,送快递这活儿不好干。天太冷了。漠河一年有七八个月是冬天,最冷的时候,零下四五十度。必须开烧火炉的三轮车,手机必须焐在胸口的兜里才能用,要不然就开不了机。快递员们的手、耳朵,都被冻伤过,天黑得早,路面全部结冰,安全系数也低……董晓强说。人手不够时,他自己也顶上去,为送快递,他翻过雪墙,钻过森林,不方便开车时也跑过步,一年下来瘦了二十斤。

最后一个快递,收件人是冉大姐。冉大姐的家不好找,打了三个电话,又找人问路,终于找到冉大姐家。冉大姐说,她身体不好,出门不方便,幸亏董晓强把东西送上门来了。冉大姐买了些生活用品,她说,要是咱们北红村每天都能有快递送到,大伙就开心了。你能不能想想办法?她问董晓强。董晓强说,办法他已经在想了,争取早一点把咱北红这条线开起来。

(12)当过兵的董晓强很喜欢一部叫《士兵突击》的电视剧,他最认同剧里的一句台词:不抛弃,不放弃。北红村这样一条快递线路,如果按照当下流行的所谓大数据算法来看,开辟的性价比不高——路远,单子又少,跑一趟只有亏钱。但是董晓强的个性,他冲到小镇客运站,跟负责人一顿理论,谈判的结果是,让班车帮着村民们把快递带过来,所有的费用,董晓强自己掏腰包。

(13)董晓强也明白,对于大城市的人,网上点个外卖,或许半个小时热乎乎的饭菜就送到客户手中了。一早在网上下个单,没准儿下午快递就送到你面前了。这就是物流发达的魅力。董晓强感慨,如果让北红村能享受到这样的物流便利,这个小村庄一定会发展得更好。村子发展得越好,快递物流的业务也就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正是因为董晓强认准了这个理儿,他才倔强地坚持把快递业务做起来。

(14)送完最后一个快递,董晓强终于松了一口气。但他还不能马上休息,因为还要开车两小时,赶在天黑前回到漠河县城去。董晓强发动车子,准备离开北红村。忙碌了一天,此刻的他并不觉得劳累,反而浑身充满了干劲。他的目光里分明流露着满满的信心和希望。

(作者周华诚,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小题1】文中第(4)段详写李嫂快递的来源与背景有何作用?
【小题2】本文多处运用了插叙,请你概述其中一处插叙内容,并简析其表达作用。
【小题3】请你任选角度赏析第(6)段中画线语句的妙处(或:表现手法及作用)。
就这样,一个人,一辆车,一包药,下雪天,极寒地,他愣是开了六个多小时,把药送到了老人手中。
【小题4】有同学说本文题目“五个快递”换成“不抛弃,不放弃”更好你认同哪个?请简述理由。

寻找春天

韩少华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③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④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⑤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⑥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⑦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⑧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⑨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⑩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⑪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

⑫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镪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选自《韩少华散文选》有改动)

【小题1】一次寻春,作者的思想感情随之起伏变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情节

寻找春天

看到衰草

“我”的思想感情变化

心情急迫

惊喜振奋

【小题2】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
②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
【小题3】从修辞的角度品赏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小题4】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
【小题5】作者认为春天的颜色是绿的。你认为春天是什么颜色?请写出连续两句古诗词句表达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李汉荣的《母亲的眼睛》一文,完成问题。

①在农家小院的正中,在光线最集中的地方,我的母亲端坐着,为我们做鞋,做枕头,缝补衣裳,在书包上绣花。此时,宇宙那明亮仁慈的光线,从几光年之外赶来,投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灌注进母亲手里那小小的针眼。每一个针脚里,每一个图案上,都注满村庄正午的温情和深蓝。

②看着沐浴在天光里的母亲,看着跟随母亲的目光穿梭在生活经纬里的小小针线,我终于明白:我们贴身的衣服里和书包上,织进去的不只是母亲细密的眼神,还有来自几光年之外上苍的眼神。

③母亲八十多岁的眼睛,还保持着少女的清澈和纯真。而世间不少的人,涉世稍深或略有阅历,目光就少了清纯,蒙上了或世故或势利或狡黠的尘灰。莫非,母亲有什么特殊的“养眼”之法?我想了解其中的缘由。

④那年,我回老家养病。我每天都在故乡的原野上走来走去,在清晨,在黄昏,在百万千万颗露珠的照拂里,在百万千万片绿叶的叮咛里,我的心里,我的眼睛里,哪怕藏匿得很深很隐蔽的细小杂念和灰尘,都被一一洗净。我身体里的病,也渐渐离我远去。我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无尘无垢,无嗔无痴,甚至有一点吐气如兰的意思了,连梦都是清洁的。这让我体会到:一个人若保持身体的洁净、心灵的洁净、眼睛的洁净,保持每一个意识和念想的仁慈与洁净,那么,他将会从生命里领受到怎样单纯而又无比丰富的诗意!

⑤我在故乡的怀里、在母亲身边养病。病,大约不好意思待在我逐渐变得干净、健康的身体里,我的身体里,没有了毒素,也没有了病魔赖以存活的养料。我养好了身体,也养好了心。那次乡村静养,等于让我对乡村母亲的心灵养成做了一次田野调查。

⑥那么,母亲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的心,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的眼睛?我想,清晨或黄昏,原野上那无数颗透明的露珠,已经给出了一部分答案。我的母亲,她是用一生的时间,念念在兹于心灵的善良、纯洁和真诚;她是用一生的田野劳作和行走,与无数颗露珠——与无数颗清澈的天地之眼,交换着心灵的语言,交换着眼神。就这样,上苍把最好的露珠,交给母亲保管,露珠一直滋养和化育着母亲的心,也明净了她的瞳仁。

⑦一个人若很少在露珠(包括具有露珠之透明品质的事物)面前停留,激赏、感动于那无邪的纯真,并反观、反省自己内心的不洁和阴影,同时让自己被尘世污染的身体和心灵,接受其消毒、清洗和映照,那么,他的内心和眼神,就少了某种天赐的清澈。一个人若很少将目光投向苍穹的星辰,却总是沉沦于欲望,锁定于功利,那么,他的心域必窄狭,眼神定然少了某种悠远和深沉。

⑧我的母亲,低头与露珠交换眼神,抬头与星辰交换眼神,俯仰之间,她都在吐纳天地精神。她识字不多却有天趣,因为她心存天真;她阅历不多却胸襟宽阔,因为她到过天庭。宽厚的原野和澄明的天穹,就是我母亲的心灵老师。

⑨我的母亲是在86岁那年去世的。好朋友写了一篇短文,标题是“想念母亲的眼睛”,痛惜一位慈祥的母亲走了,人间少了一双清澈的眼睛。

⑩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里荡漾的是内心的光亮和情感的波澜,是一个人心灵世界的折射。想念一双眼睛,其实是想念一种纯洁的感情,缅怀一种干净的人生。

(摘自《光明日报》2020年5月8日)


(1)文章写出了母亲的眼睛怎样的特点?从母亲眼睛里读出了母亲怎样的内心品质?
(2)细读文章,具体分析母亲有哪些特殊的“养眼”之法?
(3)结合全文内容,理解下列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俯仰之间,她都在吐纳天地精神。”一句中加点词语“吐纳”“吐”的是什么?“纳”的是什么?
②结合文章内容情感,说说划线句“母亲八十多岁的眼睛,还保持着少女的清澈和纯真”一句的含义。
(4)选出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写母亲眼睛的澄澈和纯真,实际上更是为了写出母亲不被尘世污染的身体和心灵,更是为了写出母亲纯洁干净的内心品质。
B.我回老家养病,我在故乡的怀里,在母亲的身边,得到了母亲的悉心照料和心灵的感化,让我不仅养好了身体,更养好了心。
C.文章回忆我回家养病一事,旨在进一步写出母亲养眼之法来自于久居乡村原野之中,一生与露珠交换着心灵的语言,交换着眼神,露珠一直滋养和化育着母亲的心,也明净了她的瞳仁。
D.母亲识字不多,阅历不广,但她却有天趣,心存天真,胸襟宽阔,因为她一生都在吐纳天地精神。露珠、天庭、原野、天穹是她心灵的老师。
(5)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想念一双眼睛,其实是想念一种纯洁的感情,缅怀一种干净的人生。”所表达的情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