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联勤集结号编辑部 联勤集结号

官兵春季训练

注意蜱虫!

一年之际在于春

官兵野外训练忙

随着气温回暖

官兵皮肤类疾病风险加大

尤其蜱虫病正进入高发期

每到春季

它都是热搜榜上的常客

每年因它患病的人数不胜数

更有严重者会呼吸衰竭死亡

联勤军医提醒您

官兵在外训练时

屏幕前的你外出游玩时

请务必做好个人防护

蜱虫究竟什么来头?

“蜱虫”,体型椭圆,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俗称“草爬子”,它的产卵能力不输“小强”,是一种体形极小的寄生虫,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常寄生在宿主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比如: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和腹股沟等。

它大多活跃在野外森林或灌木丛中,流行季节为3-11月,高发期为4-6月。

蜱虫是如何“上身”、有何症状?

Q

如何“上身”?

蜱的嗅觉敏锐,对人或动物的汗臭和二氧化碳很敏感,当它离宿主15m时便可感知,会采取被动等待或主动寻觅的方式接近。

蜱虫在叮刺皮肤吸血时会分泌一种麻痹神经的物质,因此人或动物多无痛感,吸过血液后,蜱虫的自身体积会慢慢变大,没吸血时蜱虫“腹背像小芝麻”,吸血饱胀后形状像“大豆”,吸血量是自身体积的50-1000倍,被称为“吸血鬼”。

Q

有何症状?

被蜱虫吸过的皮肤局部充血、水肿、伴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严重者有呼吸衰竭或死亡。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真正让人“谈蜱色变”的是它通过吸血传播很多**共患的疾病190余种,比如:蜱媒脑炎、Q热、SFTS(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

遇见蜱虫应该怎么做?

一旦发现有蜱虫叮咬、钻入皮肤,最好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如果找不到酒精,可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等涂在蜱虫头部,也可以在蜱虫周围点蚊香,使蜱虫“麻醉”,让其松口;再用尖头镊子抓住蜱虫,“垂直拔出”,用力均匀,不要扭曲或拉动蜱虫,要完整除去。

如果口器残留在皮肤内,需要采取手术切除的方式清除。取出后,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注 意!

①忌用手“拽”,忌在被蜱虫咬时用水冲它。

②如果自行拔除蜱虫,一定要保留好标本,到医院检查,局部伤口不要揉搓、挤压,避免加重感染。

如何预防蜱虫?

1

户外游玩或劳作时,穿长袖衣裤,暴露的皮肤上喷涂百草油或是驱蚊液,做好防护,离开时同伴之间相互检查身上有无蜱虫携带。

2

家里有圈养畜生时,及时清理禽畜圈舍,经常喷洒驱虫液。

3

宠物从户外游玩回来,仔细对宠物做好检查并洗澡,避免蜱虫带入室内。

4

居住环境常打扫、常消毒;个人勤洗澡、勤换衣。

以下误区千万注意!

网上有很多粗暴对付蜱虫的方法,弊大于利:

1

点燃火柴×××

有网友用火柴在皮肤上烧它们,试图加热蜱虫使它退离伤口,其实蜱虫身上没有痛觉神经,结果“蜱未杀死,自己烧伤”,得不偿失。

2

涂指甲油×××

有的人认为涂指甲油会让蜱虫窒息,实际上在叮咬处使用指甲油后会导致蜱虫在皮肤上挖一个更深的洞,相当于“自掘坟墓”。

3

肥皂棉花球×××

有的人认为用肥皂浸湿的棉球擦拭蜱虫,它就会自己消失,这就如同“蜻蜓点水”,如果可以的话,开个玩笑,或许我们念个咒语“蜱虫赶快消失”效果更好。

小小虫子 大**烦

近期在野外辛苦训练的战友们

一定要做好防护

科学处置,有效预防

不要让蜱虫成为战友们

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第989医院 供稿

因战而生、为战先行

保障三军、服务人民

关注我

关注专业、权威、海量资讯

↓↓↓

(温馨提示:转载内容请附上“联勤集结号”二维码,并注明“联勤保障部队官方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警惕!这个“小黑点”已进入活跃期!军医提醒:叮咬严重可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