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里的父亲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棉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我对父亲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种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哪。
③我循声走进棉田里。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枯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小题1】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作者以“棉花里的父亲”为题的好处。【小题2】以第⑧段为例,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小题3】请从修辞角度或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
【小题4】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文章第⑩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晋游述感
张中行
①到了太原,住在迎泽宾馆。入夜,星只能看见一个,因为污染严重,天空总是浑浊的。这使我想到16日上午西行往交城县玄中寺的途中所见,路旁有无尽的高烟囱在冒烟。问,知道是炼焦厂,而且据说是遍布全省。这样,天空清朗和空气清新的二清变为一律浑浊,是否影响生物的健康我不知道。“三光者,日月星”,少了一光,总是个不很小的损失吧?
②17日下午游晋祠。大名胜,圣母殿、晋祠铭,都有高名,当然要看。我更感兴趣的是入门右手的唐槐和圣母殿左侧的周柏,如果年龄不是虚报,我们就会想到齐桓、晋文以及李三郎、郭子仪等等,都是“固一世之雄也”,学蒙童背书,其下就随来“而今安在哉”。可是如周柏,虬干横斜,显示还活得很有劲儿,对比之下,如果不慎而想到自己,心里会是什么情况呢?烦恼无边,回头是岸,不想也罢。
③18日早饭后,汽车四辆,三辆载人,一辆载路上人还想吃想喝的诸多花样,南行。终点是临汾市培训中心,亦宾馆也。中途游两处。祁县乔家大院和平遥城。乔家大院规模大,建筑坚固而精致,就是移到北京,也应该叹为稀有,况其地乔家堡只是个农村!我到几个院落转转,心随着也飞到远处,是想到人都有的,或者就说是人生的一种梦,所有都如“磐石固”,而且无限期地发扬光大。但梦总是要断的,即如大院的乔家,现在成为民俗博物馆,就只见物而不见人了。由乔家大院再南行,像是时间不很久就到了平遥城。城大而整齐,游观的一门是西门,有瓮城,就显得更加雄伟。登其上,顺着墙垛远望,很惊讶,万想不到只是个县治就有这样大而高厚的城。也许就是因为稀有吧,据说国内一些大大小小的城都夷为平地,却保留这一个。众多变为单一,它就有了优越性,眼见是辟为旅游点,耳闻是可以入电视片或电影。这表示旧时代的城还值得游,值得看。如果这两个“值得”真实不虚,则前些年的热心拆除,以致像北京周围六十八里的完整并带有城楼的城,一声令下就化为零,这“令”也过于轻率了吧?
④由平遥继续南行,过介休、灵石、霍州、洪洞,到了临汾的住所。第二天西行,绕山路直奔吉县,去看黄河的壶口瀑布。好容易到了,时已近午。河水由北来,因为两旁有山,北望也没有“天上来”的印象。南望呢,不很远就转东。河道不很宽,西望,对岸清清楚楚,属于陕西,那么,南行不很远就能到生司马迁的地方。车停在山下的河滩上,看不见瀑布,问同游的人,才知道还要向北步行三四里。踏着河滩走,游人不少,成为自由散漫的队伍。终于望见滚滚的黄水。更走近,看清楚了,地形是一个狭长的石斜坡,迤逦而下,到个地方,忽然断为直上直下的石壁,于是河水循向下之性,就先是急促向前,到石壁的地方改为急促而下,形成水花飞溅的瀑布。这景观值得看,是因为与一般的风景,如在苏、杭的相反,那是优美,这是狂暴。即如石壁以上那一长段,黄水翻滚、奔腾而下,举小说人物为例,胆大如常山赵子龙,面对,也不能不感到惊心动魄,如果移到另一端,林黛玉一流人,估计就不敢睁眼吧?这是大自然的“力”的显示,不知道别人见了怎么样,我是禁不住有些感慨,是对比之下,人力究竟是太渺小了。
(选自《故园人影》,有删改)
(1)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作者的所见所感,将表格填写完整。
所见 | 所感 |
往玄中寺途中看到路旁无尽的高烟囱在冒烟 | ① |
② | 对历史人物和自身生命的感慨 |
③ | ④ |
平遥古城雄伟齐整 | 惊叹稀有,对历史建筑频遭强拆的不满 |
壶口瀑布望见滚滚的黄水 | ⑤ |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梁衡《壶口瀑布》)
(3)根据文章说说作者认为一个景观“值得游,值得看”的标准有哪些。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时间为线索,通过游踪记述了游览的经过,串起全文,条理清晰。 |
B.作者抓住富有特色和打动心灵的景物,进行联想想象,渗透自己的情思。 |
C.这篇游记涉及内容广泛,写法自由,既能增广读者见闻,也能引人深思。 |
D.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明快,绚丽真切,且多用口语,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①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的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②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的肩膀这么高了。那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③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④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⑤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样,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⑥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很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hé)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尔泽•布菲的老人。
⑦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1)看拼音写汉字:干(hé)
(2)“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这句话运用了
(3)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4)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写出一点即可)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以时间为序,讲述了牧羊人独自一人在荒芜高原种树的故事。 |
B.标题“植树的牧羊人”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 |
C.结尾段体现人的伟大力量,歌颂了牧羊人的精神,表达作者的敬佩之情。 |
D.文章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我”是牧羊人植树的见证者,可见故事真实可信。 |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