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苗期病害

棉花从插种到出苗后的整个苗期,可以受到多种病菌为害,我国各地因自然条件不间,苗期病害的种类和为害程度不尽相同。北方棉区以立枯病和发疽病为主.红腐病出现频率也较高。南方棉区以炭疽病为主,其次是立枯病,移栽的苗床上,红腐病和猝倒病发生较重。此外还有角斑病、疫病、黑斑病、茎枯病等多种病害。

(一)症状识别

1.棉花立枯病 初生淡黄色至黄褐色病斑,后扩展围绕四周,形成褐色环状缢缩,病部坏死,病苗倒伏。拔起病苗,茎基部以下皮层遗留土中仅剩尖细的木质部。在病部及其周围土面常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体。子叶受害产生形状不规则的黄褐色病斑,且易脱落穿孔。

2.棉花炭疽病 棉种发芽后即可受害,造成烂芽。棉苗出土后常在茎基先发病初生红褐色小斑,后打大成褐色稍凹陷的纵条斑。严重时病部变褐,病苗枯死。子叶受害多在叶缘形成半圆形褐色病斑,子叶中部发病则形成褐色圆形病斑,边缘色深。真叶发病,症状近似于子叶。

3.棉花红腐病 棉苗出土前受害,幼芽变褐腐烂。出土后,根部发病根尖先呈黄褐色至褐色,可逐渐扩展至全根形成褐色腐烂。或主根及近土面的嫩茎变粗,并产生褐色短条斑。子叶和真叶发病常在叶缘产生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病斑。

(二)病原特征

(1)棉花立枯病菌的有性阶段为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胶膜菌目无性阶段为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无抱目。菌丝多隔膜,幼嫩菌丝无色,分支处近似直角,基部缢缩并有一隔膜。老熟菌丝黄褐色。

(2)棉花炭疽病菌有性阶段为棉小丛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球壳目;无性阶段为棉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梗上,无色,单胞,长椭圆形。分生孢子盘四周生有许多褐色刚毛。

(3)棉花红腐病菌为多种镰孢菌,主要是串珠镰孢,風半知菌亚门,瘤座孢日。大型分生孢子新月形,无色,多为3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梭形或椭圆形,无色,隔膜;不产生厚壁孢子和菌核。

(三)发病规律

棉花苗期病害可根据初侵染来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立枯病为代表的十传类病害,包括疫病、茎枯病等,这类病害的病原菌主要以菌丝在土壤中扩展蔓延,反复侵染;另类是以种 子传病为主的病害 ,有炭疽病 红腐病黑斑病角斑病等,一般种子外部 和内部都能带菌。播种带菌种子,病菌便能侵染幼苗,发病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可随风雨及昆虫传播并再侵染。

棉花苗期病害的发生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一般在低温多雨时发病较重寒流阴雨常诱发苗病流行。同时棉种质量、播种质量、菌源数量生育期等也是影响苗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四)综合防治

根据苗期病害的发生流行特点,对这类病害的防治主要应从两方面着手:-是进行种子处理减少初侵染来源;二是加强裁培管理,提高棉苗自身抗病能力。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1.种子处理

选种、晒种 俗话说:"好种出好苗"。 因此,要精选种子,保证种子质量。同时在播前1个月要晒种,促进种子后熟,提高发芽力和发芽势。

浸种 将选好的棉种在水温55 ~60 C的热水中浸30分钟,在浸种过程中应充分搅拌。捞出后,冷却、沥干,用细干土或草木灰搓后,即可播种。

药剂处理 按有效成分计可以用种子质量0.05% ~0. 08%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种子质量0.5% ~1. 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拌种。在多种病害发生时,也可用"多福合剂"、"多稻合剂"、"五多合剂"等拌种。

2.加强栽培管理

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播种一般要在5 cm、土温稳定在12 C以上时为宜。播种前要精耕细耙,彻底清除病残体。做到足墒下种,播种深度以4~5 cm为宜,同时墒情好可适当深播,否则适当浅播。

苗期应加强管理,早管、勤管,培育壮苗 要及时中耕松土, 力求做到"早"、"勤"、"深":早间苗,匀留苗,适时定苗,还要根据苗情,追施提苗肥。

3.喷药保护应在齐苗后每 10天左右喷浇一次,每667m²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kg,对水50 -75 kg喷雾,或1:1:200式的波尔多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