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

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清明节,

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

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虽然全国各地习俗不尽相同,

但基本都以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为主。

彭州,亦是如此。

清明时节馍馍香

文/文丰锦 配音/夏佳

听鉴彭州,跟着耳朵去旅行……

大家好,我是本期的声音导游夏佳。仲春与暮春相交的清明时节,日丽风和,垂柳依依,燕语嘤嘤,听远处短笛声声唱晚,看脚下青草软软缠绵。

国人重礼,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全国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最基本的主题还是以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为主。而彭州,亦是如此。

如果你打东边来,可以在马牧河边走一走,从濛阳新城一直走到军乐镇,尝一尝著名的军屯锅盔;站在红岩的水库边,远眺葛仙山秀美的景色,聆听一个又一个从冰川时代就流传下来的神秘传说……

如果你从南边来,经过南部新城时,别忘了与春花绿树合个影;在桂花镇买个陶盆,养一朵鹿鸣荷畔的莲花,拈花一笑时,可别忘了回首瞧一瞧九峰云海里那似梦似幻的仙境。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有这样一首儿歌:“棉花草做馍馍,肚子饿了找婆婆。”这首儿歌究竟有一种什么样的寓意,相信不用去解释大家都懂。只是为什么肚子饿了就非得找婆婆呢?但是清明时节吃棉花草做的馍馍,已然成为彭州人的一种习俗。

棉花草学名鼠曲草,其别名还有许多,但从小我们就喜欢将这种为清明而生的草叫做棉花草,也许是因为其白色的绒毛像棉花吧。奶奶在世时,每年清明前都要采棉花草做馍馍。后来,母亲继承了这个传统。

每年清明,母亲就要提着菜篮子到田边地头去摘棉花草,父亲磨回来混合了小部分粳米在内的糯米粉,我则负责洗好旧年收藏的苞米叶,削好莴笋等配菜,与年前的腊肉一起切成小碎丁,炒至半生不熟时放在一旁备用。

将棉花草洗净切碎,混入米粉使劲揉成青青的面团,再做成小拳头大小的馅儿馍,用苞米叶子包好,放入锅里蒸上一小时左右,一锅香喷喷的清明馍馍立刻就牵动着所有的感觉。

儿时的记忆里关于棉花草馍馍的清香与甘甜早已经凝聚成一种永远不可磨灭的精神牢牢地沉淀在了血液里,镌刻在了骨子里,从奶奶到母亲,再从我的手上往女儿的手里传递:“这是棉花草,它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之功效,用它在清明时做馍馍,是一种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承继……”

望着女儿的背影在田间地头欢快地走着,就仿佛听到了一首吟唱家乡的歌从远处轻轻飘来……

好了,朋友们,今天我们的分享就到这里,再会!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华

清明行走在大自然中

白桐树开了满树的

紫白的小铃铛一样的花

香满原野

二候田鼠化为

喜阴的田鼠躲入洞穴

喜阳的鸟儿展翅鸣叫

四周尽是一派

惠风和畅、草长莺飞的景象

三候虹始见

清明时节多雨

风光明媚的春季

有了雨水的洗涤

美丽的彩虹出现在雨后的天空

清明·习俗

01 祭祖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明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02 踏青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个踏青节,你可以来彭州感受绝美风景。

如果你打东边来,可以在马牧河边走一走,从濛阳新城一直走到军乐镇,尝一尝著名的军屯锅盔。站在红岩的水库边,远眺葛仙山秀美的景色,聆听一个又一个从冰川时代就流传下来的神秘传说……

如果你从南边来,经过南部新城时,别忘了与春花绿树合个影;在桂花镇买个陶盆,养一朵鹿鸣荷畔的莲花,拈花一笑时,可别忘了回首瞧一瞧九峰云海里那似梦似幻的仙境。

03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彭州敖平镇每年会在清明前后举办风筝节。敖平风筝具川西乃至四川风筝的代表性,包括风筝原材料、种类及选型、制作工艺、图案、彩绘等,发掘整理和发表了一套系统的文字、实物和多篇科研论文。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04 插柳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清明素有折柳、插柳的习俗,“柳”与“留”同音杨柳飘悠,表达了人们的依恋之情、挽留之意。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家家户户门口都要插柳枝。

清明·味道

个季节

每个地方

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味道

清明节

在南方人们爱吃“青团”

以青艾和糯米粉制皮

以豆沙、芝麻等入馅

一口咬下去

香甜的糯米包裹着艾草的清香

甜甜糯糯,清香可口

面粉和着枣泥

做成燕子模样

山西等地的人们用“子推燕”

纪念历史上

不愿随波逐流的君子介子推

彭州也有属于自己的清明味道

清明节的时候

棉花草漫山遍野都是

绒嘟嘟的又嫩又香

彭州人将野菜棉花草称为“清明菜”

将棉花草洗净切碎

混入米粉使劲揉成青青的面团

再做成小拳头大小的馅儿馍

用苞米叶子包好

放入锅里蒸上一小时左右

味道清香可口又顶饱

正是柔软清甜的春天味道

年年清明

岁岁追思

斟一杯酒

献一束花

敬英雄、敬故人

愿山河无恙

- END -

本期声音导游

夏 佳

成都市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成都市语言艺术协会理事,成都电视台资深节目主持人、导演。历任成都电视台经济资讯服务频道主持人、制片人、导演,成都电视台少儿频道副总制片人、总导演。代表节目《音乐互动秀秀台》《潮流前线》《音乐互动宝宝秀》《音乐互动独“佳”报道》以及大型综艺晚会。曾获中国首届金鹰**节目主持人提名、首届蓉城十佳节目主持人、成都市优秀女新闻工作者称号。执导晚会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

征 集

优秀稿件征集

稿件要求:稿件主题为“彭州人写彭州”。主要内容包括彭州的自然风景、历史人文、经济社会、民风民俗、美好事物等,可以是一个景点、一家好店、一份美食、一个回忆、一条路、一座山……一切有关彭州的美的事物以及在彭州生活的美好感受,都可以写成文字向彭彭砸来!

声音导游征集

报名条件:只要你喜欢朗读、表述清晰,热爱彭州、热爱生活,愿意传播心中的美好,那就不要犹豫,赶紧来报名吧!

本期《听鉴彭州》由

彭州市融媒体中心&成都市朗诵艺术家协会

倾情合作推出!

第7期:

第8期: 那些年,敖家场庙会上的趣事儿

第9期: 愿作鸳鸯不羡仙?听卢照邻寄情山水畅游彭州

第10期: 千年古刹法藏寺

第11期: 春节将至,彭州鼓声点点

第12期: 你的名字

第13期: 唤醒彭州

第14期: 唐风宋雨里,彭州惊艳醒来!

第16期: 濛阳:古VS今

期数:1766期

文图:罗国杨 薛居义 张勇 刘刚 张鸿 彭应洪 新华网 网络

音频:夏佳

编辑:刘倩 审核:叶韬

主编:王玉岩

编辑: 孙小洁 刘代萱 邓茹月 魏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