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生活打卡季#父亲参加国际棉花学术讨论会 培育出中国第一个三系杂交棉

人生六十一甲子。1992年年过六旬的父亲退出行政领导岗位,不再担任农一师农科所所长,继续主持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陆海三系杂交棉的配置及应用研究中。
自70年代初期开始,由我的父亲杨亚东主持,选育成棉花军海型雄性不育系,此不育系在棉花品质育种攻关方面是很有利用价值的;以后又引进了“新海”等几个棉花雄性不育材料,通过8年的的遗传研究和等位性测定实验结果,发现了四个新的雄性不育基因,同时首次发现了两种新的非等位不育核基因,填补了此项研究的空白,丰富了遗传基因库;80年代在引进美国胞质型三系材料的基础上,经三年攻关,1987年我的父亲杨亚东、母亲肖珍成在国内率先完成棉花三系配套育种技术,解决了一项世界上多年来未能解决的高难课题;随后父母将该技术运用于海岛棉和陆地棉杂交的实践,利用三系配套育种技术所配制的杂交棉具有强大的增产优势,1988年10月《新疆日报》以《杨亚东育成“三系”杂交棉》为题进行报道“一株普通的棉花只能结20个棉桃,而这株棉花竟结了173个棉桃。这株棉花是农一师农科所所长杨亚东用海岛棉和陆地棉杂交后,运用“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配套育种技术培育成功的,这项成果表明,我国棉花育种技术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通过连续几年的试验,我的父母发现供试的三系海陆杂交棉组合3年平均较对照品种“新海3号”增产42.5%,1990年供试的三系杂交陆地棉中出现增产高达60%的组合,完成了应用“棉花三系配套高产杂交制种技术”的研究,该成果1992年6月获国家发明专利,这是新疆农作物育种技术研究获得的首项专利;以后父母把应用三系配套技术选育陆海三系杂交棉作为科研主攻方向,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使这项制种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选育出的三系杂交棉,不仅具有陆地棉的产量,而且具有长绒棉的品质。父亲在1993年1月《新疆农垦科技》上发表论文《三系杂交棉增产潜力的研究》。1994年8月30日,农科所三系杂交棉制种田制种产量通过兵团专家组鉴定验收,平均亩产种子210.7公斤。《新疆军垦报》1994年9月28日以《陆海三系杂交棉配制及应用研究再传捷报》为题进行报道。
1994年9月15日,我的父亲杨亚东参加在喀什举办的国际棉花学术讨论会,宣讲《陆海三系杂交棉的配制及应用研究》,论文刊登在国际棉花学术会论文集,1996年该论文获全国棉花“三高”新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以下图片中有父亲制作的结了170多个棉桃的海陆三系杂交棉样本图及标本图,尤显珍贵,这就是难能可贵的科学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