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汉族,1940年10月出生,初中文化,包头市人。1958年8月参加工作,1960年12月入党,先后担任车间工人,工段党支部书记,纺织厂组干科科员、科长等职,2000年1月退休。
筹备建厂
在王孝的印象里,棉纺厂是1958年4月立项筹建,1958年到1959年开始筹备建厂房,宿舍,共建了60栋平房,6栋家属房。1958年7月份招进来第一批工人。当时包头建的纺织厂其实是两个,一个叫棉纺织厂,纺纱、织布都有;还有一个棉麻混纺厂,棉花和亚麻混纺的厂子。棉纺织厂就是现在这个地址,棉麻混纺厂位于当时昆区的原包头医学院旧址,王孝当时就是棉麻混纺厂的。
1958年,这两个厂同时筹建,同时招工,同时外派到北京、天津、青岛、石家庄、郑州等地培训,1959年,两厂合并,成为现在的棉纺织厂。
招工培训
1958年“大跃进”时期,各个企业到处招工,包括一机、二机、包钢都在招人,一般小学文化程度就够了,面试身体健康要求也不高,男的占30%,女的占70%。因为一机、二机、包钢等重工业厂都成立了,男女比例失调,男的多,女的少,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男女平衡问题,就筹建了包头纺织总厂。但好景不长,1958年筹建的棉麻混纺厂,1959年4月就倒闭了,后来索性就和棉纺厂合并在一起。当时两个厂子合并起来大约有3000多人,这些人都在外地培训,一般都是技术工种,女的大部分都是培训织布、纺纱方面的技术,男的就是安装设备、机修动力电工。这部分人在外地培训,剩下的一部分人就留下来建厂。
1960年4月,在外培训一年半的王孝回包,回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安装设备。1960年,内蒙古和包头市要求棉纺厂“五一”出纱,提出的口号就是“五一纺出纱,六月织出布,向市委、市政府献礼”。但因原材料不够,机器还没有调试好,当时就开了十多台细纱机,所以产量也不是很乐观。
纺纱织布
1960年4月,王孝所在的棉纺厂开始响应号召,用这十来台、二十来台细纱机纺出了纱,也织出了布,而且这个时间很短。1961年初,国家形势有变化,直到1963年1月份,才陆续开始进行小生产。到了1964年,上级领导视察以后,小生产搞得还挺好,并且经过自治区批准,从1965年开始续建,恢复生产,恢复了原来十万纱锭,2500台布机的规模,又建了一个印染厂。
1966年,印染厂正式建成,当时规模不是很大,虽然只有几百人,但纺织、印染全套,规模基本上就全部恢复了。为了适应厂子发展的需要,1965年又开始重新招聘新工人,重新培训,到1966年就基本正常生产了。那时织出的布就是平纹布,后来又出来涤卡,就是涤纶和棉花混纺在一块织出来的布,值钱,销路也没问题。
纱的种类也很多。按织出来的粗细,叫多少支纱的布。这个支是指一公斤棉花纺出多少个1000米来,一公斤棉花纺出20个1000米,这个纱就叫20支。纱越细,支数越多,42支的纱,就是一公斤棉花能纺出42个1000米的长度。纱支越细,技术含量越高,要求棉花的质量也高,最好的棉花纺最高级的纱。棉花分别从河南、山东、新疆等地运来,新疆的棉花最好,质量最高,一是冰川融水浇灌,二是昼夜温差大。用新疆棉纺出来的纱也最高级,最初纺出来的是6支纱,到后来就是18支、21支、32支、42支,最后有60支,品种多了,技术也进步了。
文:孙红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