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价格市场化 能否打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要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
这项政策的出台对当前的农产品市场无疑像是扔掷了一颗炸弹,由此也引发了社会对于能否打破当前农产品价格“天花板”怪局的期望。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特别是国家补贴以及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导致国内大宗商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这就是所谓的天花板价格。
业内人士分析,“天花板价格”与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激增不无关系。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及国家补贴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使得进口有利可图。目前来看,包括小麦、玉米和大米等谷物的进口基本上还在关税配额之内,但食糖和棉花进口量已经超过配额的一倍。但即便如此,进口依然获利丰厚。
在今年2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有关情况。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我们现在农产品的价格比国际市场价要高,接近了天花板,指的是关税内进口的低关税配额的那部分农产品。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方言认为,在农业取得很大成就的时候,也要看到面临的一些问题,一是粮食“九连增”,大宗农产品进口激增;二是农业补贴大幅增加;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四是如何保护主产区积极性。
她特别指出,国家补贴以及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导致国内大宗农副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这就是所谓“天花板价格”,其中棉花市场最为突出。“如果出现国内倒挂对国内产业是一种冲击。”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在“国研智库论坛·新年论坛2015”上发表演讲时透露,我国农产品目标价格的政策还是继续搞好大豆、棉花的试点,2015年没有扩大目标价格制度试点的计划,但政策会更有弹性,以防止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韩俊进而指出,农产品价格的天花板并非钢板一块,这个天花板是可以调控的,可以降下来的,现在棉花天花板是降下来了。
在谈到目标价格的政策下一步走向时,韩俊透露,大豆、棉花的目标价格试点进行只有一年时间,需要继续搞好试点,2015年没有扩大试点的计划,小麦还是实行最低收购价,有些产品实行临时收储政策,政策会更加富有弹性。
针对《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发布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郑宇洁表示,农产品市场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而农产品价格改革是推动我国农业市场化的一项重大举措。
“改革能够提高我国农产品价格市场反应的灵敏度。加强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关联,是我国农业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同时,政府鼓励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是现代农业金融领域的一大壮举,这对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郑宇洁表示。
据中国证券网消息,在日前国务院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许昆林表示,放开农产品价格不代表政府不再管理。农产品的价格完全由市场形成,没有政府定价项目。但是,放开以后,政府将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稳定农业生产,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收入。
“当市场价格过低、农民收入受到影响时,国家采取目标价格补贴的办法,让农民在补偿成本基础上有一定收益。”许昆林表示。许昆林的这些表态无疑代表了当前政府对于农产品价格的态度,农产品价格市场化并不代表政府就放任不管。
为此,需要探索完善市场化取向的价格调控手段和方式,尤其是进一步发挥包括油脂油料在内的农林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和作用,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粮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