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盛景与科技助力
一、丰收画卷,壮丽开启

新疆大地,处处皆是丰收的壮丽画卷。从沙湾市的 171.28 万亩棉花陆续成熟进入采收期,到柯坪县 13.4 万亩棉花采收忙,朵朵棉花汇成白色 “花海”;从麦盖提县 40.02 万亩机采棉开采,确保朵絮归仓,到阿克苏市百万余亩棉花全面进入采收季。各地的棉田一片忙碌,采棉机轰鸣穿梭,仿佛奏响了丰收的交响曲。
在新疆尉犁县、洛浦县等地,棉花陆续进入采收季,一株株棉花植株长得茁壮且饱满,每一朵棉花都蕴含着丰收的希望。在巴州,300 余万亩棉田花开正盛,乳白、淡黄、浅红、深紫的棉花迎着夏日的骄阳尽情绽放,为金秋的丰收积蓄着力量。棉花的丰收,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各地严格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相关部署,大力推广机采棉种植,确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发展思路。如多鲁镇创新实践 “党支部 + 企业 + 村集体 + 合作社 + 农户” 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持续降低棉花种植成本,为促进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的丰收,勾勒出一幅特色农业产业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 “幸福” 画卷,让人们看到了这片广袤土地上的无限希望和潜力。
二、科技引领,高效采收

(一)无人驾驶采棉机
科技日报记者陈曦通讯员焦德芳肖伊蕊报道,10 月 23 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的农场棉田里,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无人驾驶汽车交叉研究中心宋康副教授团队研发的 “无人驾驶采棉机” 大显身手。根据综合评估,该采棉机可以减少 50% 以上人工工作量,整体效率相比原采棉机提高 30% 以上。新疆地广人稀,棉花种植规模大,采收工作量繁重,劳动力成本高。
宋康副教授团队深入调研,依据棉花种植集中、棉田两头种植不规则等特点进行离线轨迹规划,利用视觉、离线轨迹规划以及采头触觉传感相融合的方式,实现精准的对行和轨迹跟踪。同时,将棉花的生长期数据提前导入系统进行训练,并结合视觉检测和车辆动力学,使系统能够根据棉花密度调整车辆速度。改装后的无人采棉机不仅提高了行驶精度,还能 “自动掉头”“自动换行”,极大降低了操作人员劳动强度。“未来我们计划将无人采棉机的跟踪精度控制在 ±2.5 厘米以内,进一步提升棉花采收效率。” 宋康透露,天津大学正在与相关单位就技术推广深入洽谈,有望把无人采棉机技术应用在超过 500 万亩新疆棉田上,在解放人力劳动的同时助力当地增收致富,让新疆棉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大面积机械化作业
2023 年****总产预计 500 万吨以上,机采率超 85%。全区共投入近 7000 台采棉机开展机械化采收工作,确保了棉花收获进度。如阿克苏市共种植棉花 103.5 万亩,其中机采棉种植面积超 100 万亩,机械化采收率达到 95% 以上。昌吉市 38 万亩棉花进入采收期,机械化采收达 100%。新疆各地棉花种植面积广,机械化采收率高,采棉机成为重要 “帮手”。在新疆大力开展粮棉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中,机械化采收率一再提升,国产采棉机应用广泛。采收时可以一边采收一边打包,把棉花自动压缩成一个个两吨左右的大棉包。****采收从现在开始会持续到 10 月底陆续完成,整个过程中,采棉机在广袤的棉田里穿梭,为****的高效采收贡献着巨大力量。
三、棉包如金蛋,意义非凡

(一)形状与价值
新疆棉包呈巨大圆柱体形状,单体约重 2 吨,犹如一个个庞然大物矗立在棉田中。这些棉包被棉农亲切地称为 “金蛋”,可谓实至名归。一个 “金蛋” 价值不菲,能卖到一万多块钱。以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宗义为例,他的一块地大概能收接近 50 个 “金蛋”,毛收入可达 60 多万元。这些 “金蛋” 不仅是棉农辛勤劳作的成果,更是他们增收致富的希望。
(二)数字全产业链助力
如今,棉花从种植到交易的各个环节都已实现数字化,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打造了棉花交易、监管物流、资金服务、数据信息等四大服务平台,为棉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赋能。目前,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服务涉棉企业总数已超 5000 家,占全国涉棉企业总数的 90% 以上。

2021 年以来,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在新疆设立了全国最大的棉农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线上小程序为棉农提供银行融资贷款、价格查询、交售追踪、加工厂对接等精细化服务。今年通过平台贷款的棉农超过了 7000 人,专项贷款累计使用超 20 亿元,户均贷款超过 20 万元。这极大地缓解了棉农的资金压力,让他们能够更有底气地投入到棉花种植中。
在棉花交售环节,数字系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棉农交售籽棉时刷一下身份证,轧花厂的数字系统就会打出一个带有 18 位数字的追溯卡。加工成皮棉后,系统自动关联追溯卡,生成 32 位的条形码,实现了从籽棉到皮棉的溯源。这不仅为政府发放目标价格补贴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棉花的仓储、物流和贸易环节提供了便利。
总之,数字全产业链的助力让****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让这些 “金蛋” 更加璀璨夺目。
四、展望未来,前景灿烂

(一)产业集中趋势
目前,我国棉花生产呈现出向新疆地区集中的态势。2024 年,****产量预计占全国 95% 以上,而内地植棉面积连年下降。受种棉补贴等政策影响,内地棉区植棉积极性远低于新疆。为保障居民棉花产品应用需求,提高国内棉花经济作物生产水平,新疆进一步扩大生产面积几乎已成必然趋势。同时,各地对棉花种植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水平也必将持续提升,以继续保障国内棉花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二)机械设备升级
随着现代农业机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棉花种植、管理和采摘等环节实现了从传统人力向机械化的转变。在新疆,机械化采收率一再提升,2023 年机采率超 85%,全区共投入近 7000 台采棉机开展机械化采收工作。未来,为推动棉花行业产量提升、产业规模化生产升级,机械化将成为越来越多棉花种植商户降本增效的主要选择。例如,阿瓦提县大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采用干播湿出等科学化种植和管理方式,棉田管理中使用智能虫情监测仪、微型气象站等设备,实现一部手机管理万亩棉田。

(三)质量提升空间
虽然近三年国产棉的长度、颜色、马值等质量指标保持较高水平,但和棉纺织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对棉花质量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为提高棉花质量,新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23 年,新疆农业农村部门在打顶、脱叶、采收等环节实施科学指导和布局,确定科学的打顶时间,采用吊杆式脱叶方法降低籽棉含杂率,规定采棉机采收时间以保证棉花品质。同时,加强技术攻关,如棉花品种重大农艺性状解析与分子设计育种项目将挖掘其他耐逆植物中的优异基因导入棉花,提升棉花品种整体性能。

(四)政策支持力度
中国政府对****产业给予了大力支持,包括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科研支持等。新疆有关部门计划将新疆植棉面积稳定在 3500 万亩左右,将机采率提高到 90% 以上,保证年产皮棉在 500 万吨以上。此外,政府下调了棉花及纱布的出疆运输补贴,提高纺织服装生产企业电价补贴,拓宽职工社会保险及培训补贴范围,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政策执行期限延续到 2027 年 12 月 31 日。这些政策支持将进一步提升新疆全产业链总体水平,加快推进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设。

(五)国际市场机遇
中国将继续保持全球最大棉花消费国和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地位,****作为中国棉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虽然面临 “涉疆法案” 等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但****产业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市场策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同时,随着全球贸易规则、市场体系加快低碳转型,中国棉花协会联合 4 家纺织行业协会,发起 “中国棉花可持续发展项目”,促进国产棉消费,推动棉花行业可持续发展。未来,****产业有望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