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80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棉花是亲吻大地的云

张钧博

①我总觉得,姥姥家的棉花田,真像是一朵辽远的云。仿佛那燕儿掠过的天空是面镜子,把那上面的云儿,都映到人们的手边了。

②这片地,不过一亩多,种棉花的时间却比我的年龄还大得多。姥姥回忆,还在生产队里的时候这一亩多地就长起了棉花。当时分完口粮地,恰好还剩东坡的一块闲地,便分给了姥姥家。然而,东坡没水井,土也是松松散散,肉眼看见的荒凉。姥姥无奈地笑笑:种棉花吧,就当天爷爷把云彩给咱带手边儿来了。

③当时姥姥姥爷刚刚成立了自己的小家,生产队长欺负姥爷是个小年轻,时常是一天卖力流汗下来,十分的工分只给结六七分。姥爷气不打一处来,要和队长理论,姥姥拉住他:谁叫咱们刚成家辈分小呢,说不定是他嫉妒你身子壮呢。姥爷听了哈哈大笑,继而也就消了气。

④我时常想,姥姥温和的脾气,就仿若那蓬松的棉花,生活的苦难刚刚碰触,就立马被她的温和所包围了。而每一朵棉花,都是天际的云在亲吻大地,姥姥就像那云一样,拥有柔软、豁达的心境。

⑤姥姥家的棉花田里一年能收三四十斤棉花,姥姥手巧,棉花晒干后,用弓子打成绒子,蓬蓬的,手感好得很。打好的绒子,有的做被子,有的做棉衣,再取极少的一丛,拿去点煤油灯。原本无人认领的荒地,竟也被姥姥种出棉花,给贫瘠的日子点缀上许多温暖。

⑥姥姥是极爱孩子们的,听闻邻居谁家的孩子出生了,便取些棉花,做成一双漂亮的虎头棉鞋,两只虎眼精神得很。邻家的大娘总是乐呵呵地收下嘴里不住地念叨:真好,真好。

⑦先前过年,日子总归不如当今好,但即便再拮据,姥姥总是要给母亲和舅舅一人做上一身崭新的棉衣,让他们在大年初一的早晨,也能(方言体面之意)得不行。这些带着姥姥体温的棉花,为原本灰暗的生活织上了一层云,点上了一盏灯。

⑧再后来,生活逐渐好起来,姥姥姥爷已多年不种地,但那片棉花地却依然留着,姥姥说:年纪大了,多了种不动,这一亩棉花,权当活动手脚吧。

种棉花哪里是活动手脚这么简单的事?我偷笑。怕是姥姥忘不掉过往,忘不掉那段拿着棉花织成云朵,拿着生活的苦难织成笑靥的日子;忘不掉那段即便有大涝大旱,收成惨淡,也强打起微笑与家人一起对抗苦难的日子。抑或者,姥姥自己就是一朵亲吻大地的云吧。

⑩每一朵棉,都是心怀悲悯的云,在亲吻大地。它们长在麦稻不亲的荒地,默默地消磨着这片大地的苦难,为它带来生机和希望。

(刊载于2021.4,人周刊网)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事中以物——棉花为线索贯穿全文,并暗含着对姥姥的理解和爱。
B.文中的“棉花”既是实指田地种植的棉花,又象征着姥姥柔软、豁达的心境。
C.第⑨自然段写“我”偷笑姥姥年纪大了,还以为种一亩棉花是简单的事。
D.文章语言充满诗意,既能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又能从中获得生活的启示。
【小题2】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时常想,姥姥温和的脾气,就仿若那蓬松的棉花,生活的苦难刚刚碰触,就立马被她的温和所包围了。
【小题3】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写两点即可)
【小题4】请说说文章的标题“棉花是亲吻大地的云”好在哪里?
【小题5】请结合文章主旨,理解第⑩段文字的深层含义。
21-22七年级下·福建宁德·期中
知识点: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玉兰花开香满园

张理坤

①校园文化广场有一片玉兰花树,在国槐、杨柳、月季的映衬下犹显身姿挺拔,别具一格。一冬的沉默,玉兰花似乎等不及萌出新芽,在春寒料峭中争先恐后地从光滑的枝干上涌出一串串蓓蕾,散在树上,如满天的星斗。待到花开时节,一朵朵花苞竞相绽放,颀长的花瓣、细嫩的花蕊,白的像雪、粉的若霞、红的似火、紫的如烟,满树繁花,摇曳多姿。无须绿叶陪衬,不用蜂蝶流连,典雅娴静,宛如盛装女王,雍容华贵;清新纯洁,又似小家碧玉,温婉可人。春风过处,各种花草争奇斗艳,只有玉兰花淡定从容,那一刻,我似乎读懂了她的花语:纯洁的爱,真挚的情,高洁的趣,感恩的心……

②晨光熹微,师生手捧书卷,或闲坐秋千,或漫步画廊,浓郁的花香在清风中弥漫,仰视怒放的花朵,令人心旷神怡。课间闲暇,三三两两的学生来到花团锦簇间,操场上的生龙活虎,树荫下的谈笑风生,青春的容颜在绚丽的玉兰花映照下,显得分外妖娆。傍晚时分,老人牵着孙儿,父母跟着孩子在林荫道上漫步,抓起一片飘飞的玉兰花瓣,放到鼻间一嗅,自然意醉神迷、妙不可言。

③十多年来,每接手一个新班,我都会带着同学们驻足玉兰树下,大家或坐或立,听我娓娓讲述老校长的故事。

④老校长苦心经营几十载,振兴了风雨飘摇的老学校。他爱读书,图书馆、阅览室、公共图书角设施完善,藏书过万。他喜欢植树,每年带领师生在校园播撒下希望的种子,这些玉兰树就是他当年亲手种下的。平时,师生们都亲切地招呼他“老校长”,他常常顶着满头银发和大家促膝而谈,笑容像美丽的玉兰花在每个人脸庞绽放。他很宽容,在你犯错的时候;他很热情,在你最需要扶持的时候;他很执着,在推动学校发展的时候……

⑤难以忘怀我生命中那一张张朝气蓬勃灿若玉兰的脸,成绩蝉联年级桂冠的森,文采飞扬知书达理的曼,叱咤球场所向无敌的鹏,沉稳善良勤勤恳恳的明,寡言少语埋头苦学的宁。曾经,我伴着他们吟咏佳词丽句,书写锦绣文章,品味千古诗情;曾经,他们登顶高等学府,成为行业翘楚,开启精彩人生,正像这一树树玉兰,五彩斑斓,香溢四海!

⑥又到毕业季,有几株晚开的玉兰花正姹紫嫣红。成百上千的初三学子相聚树下,和亲密的师友留下离别的剪影,那蔚蓝的天空、和煦的春风、灿烂的阳光、怒放的花朵、靓丽的青春都在瞬间定格。“新诗已旧不堪闻,江南荒馆隔秋云。多情不改年年色,千古芳心持赠君。”一届届学子满怀憧憬相聚校园,相伴清风明月,相守满园芬芳,又依依不舍告别母校奔赴山海,无论天涯海角、沧海桑田,每个人心中都氤氲着这一树繁花、一园芳香。更有心思细腻的学生,悄悄接住飘舞的花瓣,夹进珍爱的诗集,让那份馨香沁入隽永的诗句: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⑦光阴荏苒,几十年天翻地覆,雄伟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先进的设备设施一应俱全。当年筚路蓝缕、呕心沥血如老校长般的开拓者们,多已离开了三尺讲台,唯有那树影婆娑参差错落的玉兰花树,一如既往生机勃勃,讲述着激情燃烧的往事,高高耸立成最美的风景,无声见证着春风化雨。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有删改)

【小题1】阅读文章第①段,简要概括玉兰花的花形、花色、气质等特征。
【小题2】文章在第④自然段插叙老校长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小题3】本文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结合第⑥自然段,简要分析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小题4】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题目“玉兰花开香满园”的含义。
(一)阅读《人在胡同第几槐》,完成第下列各题。

人在胡同第几槐

刘心武

①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

②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那大院后身,有巨槐。那株巨槐,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一片阴凉。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无形中集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

③后来我搬出那四合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我会觉得自己在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噩梦醒来是清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①……

④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

⑤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是槐树。

⑥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槐树,有时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树尤其值得珍视。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铺一张凉席,睡在树荫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上艳红的私家小轿车……

⑦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楼或者西四牌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仿佛绿色的风帆。这是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槐豆之中。

⑧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都不能拆不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着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我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多划分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在此前提下,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都采取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发展中的北京确实有混乱与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毫没有动摇。

⑨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近了许多株槐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我说,你该问:岁移小鬼成翁叟②,人在胡同第几槐?

(原文有删改)


注:①诡谲(jué):奇异多变 ②翁叟:年老的男子
【小题1】在不同时期,“那株巨槐”给“我”不同的感受和人生感悟。请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小题2】本文笔墨多集中在槐树上,而第⑧段又写到作者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你认为这段内容是否可以删去?请结合文章中心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3】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诗结束全文,请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妙处。(不超过150个字)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春为邻

①能够触摸到春的筋骨时,空气中就有了令人慌张的气息。 仿佛就是在一夜之间,红梅粉色的花一树怒放。 几天前,米粒大小的花还在黢黑干瘦的枝条上探头探脑地张望春天,羞羞答答的模样,仿佛花季少女在寻找自己的白马王子,青涩的情愫唯恐被人知道似的。 而今,不见一片叶子,一树繁花妖娆妩媚,美艳绝伦。 丝丝缕缕的幽香沁人心脾,清清浅浅,浅浅悠悠,我仿佛能听到花的呼吸,那么轻,那么匀。

②夜里的雨,润物无声。 草醒了,花醒了,空气清新得让人陶醉。 泥土的味,混合着草的香,花的味,一同氤氲在早晨的空气中。 这是大地吐故纳新的呼吸。 天地在春雨的滋润下,一夜酣睡醒来,酣畅地打着呵欠。 我仿佛看到它的胸部一起一伏,绵长而均匀。暖暖的气息唤醒了花草的梦、鸟的梦,一起在一个清晨醒来。

③一群麻雀在地上啄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它们在谈论着食物、雨水、春天和爱情。 它们在地上蹦蹦跳跳,欢欣鼓舞。 原来,它们的心中也住着一个春天。

④阳光晴好,河面上闪着点点金光。柔若无骨的春风撩拨着河水,涟漪泛起。水中央的几只水鸟,叫不出名字,结伴戏水,水流向东,浩浩荡荡。 远处的秦岭青如眉黛,近处的河水清清凉凉。天上闲云朵朵,耳边鸟鸣啁啾。好一个新的春天,活色生香在眼前,不是画卷,胜似画卷。柳树早已站成河岸边的新娘,长发飘飘,婀娜多姿,风情万种。河水作了照妆之镜,明镜映娇娘,怎一个美字了得!

⑤田间的麦苗仿佛成了绿毯,铺天盖地,尽情渲染。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一望无际的绿色显示着春天的勃勃生机。给麦苗锄草的,挖野菜的,种树的……人勤春早,他们才是春天里最美的风景。

⑥天上的风筝多了起来,花花绿绿的彩带装扮着天空。 风筝越升越高,那些蜈蚣”“老鹰”“青蛙”“燕子等活灵活现,天空中热闹起来了。 地上的人牵着线走,目光却被高高飘扬的风筝牵着,欣喜的心放飞着,放飞着……

⑦桃红柳绿,姹紫嫣红,大自然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人处其中,无不被明媚的春景所感染和鼓舞。我常常从破土而出的嫩芽上感受到新生的力量,从枝头绽放的花朵上体悟到生命的蓬勃和美丽,从一岁一季的荣枯兴衰中感知到季节的轮回和生活的甘苦……

⑧我常想,人人都喜爱春天,大概是因为春天一切都在生长,而生长就意味着希望。大自然竭尽全力地展现着它的形、色、味之美,而谁又能拒绝美呢? 我们被这自然之美吸引着、熏陶着、引领着。我们与春为邻、与春同住、与春同行,我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奋斗的力量!

⑨这新生的春天,这新生的希望,这新生的美好!

(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描写春景时,调动了各种感官来感受景物的特征。请仿照示例,将表格补充完整。
感官例句
视觉天上的风筝多了起来,花花绿绿的彩带装扮着天空
嗅觉(1)__________
(2)______近处的河水清清凉凉
听觉(3)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小题3】文章第⑤段中,加着重号的“他们”指的是谁? 作者为什么说“他们才是春天里最美的风景”?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与春为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揭示了文章的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以“春”为线索,描绘春天红梅花开,以及春天的雨、麻雀、河水、田园、风筝等景物及其不同的特点。
C.文章运用大量的叠词,如“丝丝缕缕”“蹦蹦跳跳”“清清凉凉”“花花绿绿”等,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D.本文和朱自清的《春》都是通过对春天特有景色的描写,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