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80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棉花是亲吻大地的云

张钧博

①我总觉得,姥姥家的棉花田,真像是一朵辽远的云。仿佛那燕儿掠过的天空是面镜子,把那上面的云儿,都映到人们的手边了。

②这片地,不过一亩多,种棉花的时间却比我的年龄还大得多。姥姥回忆,还在生产队里的时候这一亩多地就长起了棉花。当时分完口粮地,恰好还剩东坡的一块闲地,便分给了姥姥家。然而,东坡没水井,土也是松松散散,肉眼看见的荒凉。姥姥无奈地笑笑:种棉花吧,就当天爷爷把云彩给咱带手边儿来了。

③当时姥姥姥爷刚刚成立了自己的小家,生产队长欺负姥爷是个小年轻,时常是一天卖力流汗下来,十分的工分只给结六七分。姥爷气不打一处来,要和队长理论,姥姥拉住他:谁叫咱们刚成家辈分小呢,说不定是他嫉妒你身子壮呢。姥爷听了哈哈大笑,继而也就消了气。

④我时常想,姥姥温和的脾气,就仿若那蓬松的棉花,生活的苦难刚刚碰触,就立马被她的温和所包围了。而每一朵棉花,都是天际的云在亲吻大地,姥姥就像那云一样,拥有柔软、豁达的心境。

⑤姥姥家的棉花田里一年能收三四十斤棉花,姥姥手巧,棉花晒干后,用弓子打成绒子,蓬蓬的,手感好得很。打好的绒子,有的做被子,有的做棉衣,再取极少的一丛,拿去点煤油灯。原本无人认领的荒地,竟也被姥姥种出棉花,给贫瘠的日子点缀上许多温暖。

⑥姥姥是极爱孩子们的,听闻邻居谁家的孩子出生了,便取些棉花,做成一双漂亮的虎头棉鞋,两只虎眼精神得很。邻家的大娘总是乐呵呵地收下嘴里不住地念叨:真好,真好。

⑦先前过年,日子总归不如当今好,但即便再拮据,姥姥总是要给母亲和舅舅一人做上一身崭新的棉衣,让他们在大年初一的早晨,也能(方言体面之意)得不行。这些带着姥姥体温的棉花,为原本灰暗的生活织上了一层云,点上了一盏灯。

⑧再后来,生活逐渐好起来,姥姥姥爷已多年不种地,但那片棉花地却依然留着,姥姥说:年纪大了,多了种不动,这一亩棉花,权当活动手脚吧。

种棉花哪里是活动手脚这么简单的事?我偷笑。怕是姥姥忘不掉过往,忘不掉那段拿着棉花织成云朵,拿着生活的苦难织成笑靥的日子;忘不掉那段即便有大涝大旱,收成惨淡,也强打起微笑与家人一起对抗苦难的日子。抑或者,姥姥自己就是一朵亲吻大地的云吧。

⑩每一朵棉,都是心怀悲悯的云,在亲吻大地。它们长在麦稻不亲的荒地,默默地消磨着这片大地的苦难,为它带来生机和希望。

(刊载于2021.4,人周刊网)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事中以物——棉花为线索贯穿全文,并暗含着对姥姥的理解和爱。
B.文中的“棉花”既是实指田地种植的棉花,又象征着姥姥柔软、豁达的心境。
C.第⑨自然段写“我”偷笑姥姥年纪大了,还以为种一亩棉花是简单的事。
D.文章语言充满诗意,既能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又能从中获得生活的启示。
【小题2】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时常想,姥姥温和的脾气,就仿若那蓬松的棉花,生活的苦难刚刚碰触,就立马被她的温和所包围了。
【小题3】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写两点即可)
【小题4】请说说文章的标题“棉花是亲吻大地的云”好在哪里?
【小题5】请结合文章主旨,理解第⑩段文字的深层含义。
21-22七年级下·福建宁德·期中
知识点: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记叙文阅读

那年的冬天好大雪

①腊月里,冬天像是一台年久失修的鼓风机,粗糙的北风没完没了地吹着。我们裹着棉衣在刚盖好的大楼里闲聊,有的打牌,有的抽烟,等待着工头回来发工钱。

②下午,胡小兵突然凑到我身边,递给我一支烟,说:“叔,抽支烟!”我说我自己有。他硬是塞给我,还给我点着了。他今年才跟他爹出来。几个月前,他爹从脚手架上掉下来,摔坏了腿,回家了。我想这小子,可能有什么事。我抽了一口,说:“有啥事?”他嘿嘿一笑,说没事。

③我拿出自己的半瓶酒:“来一口?”胡小兵还是嘿嘿一笑,接过去,咕咚灌了一大口。我也喝了一口,胸口立即暖烘烘的。胡小兵喝过酒,脸色通红,说:“叔,我爹的腿不行了。当初以为是小事,可后来加重了。”我不知说什么。胡小兵又给自己

灌了一口,说:“上个月我给娘打电话说给她寄一千块的,可我现在才攒了五百块。我给娘说过要给家里一千的,我怎么也得凑够一千呀!”

④我口袋里也没几个钱,一家老小都张着嘴等我一个人喂呢!虽说我和胡小兵是老乡,可挣的都是血汗钱。我吞吞吐吐地说,自己口袋里也没钱了,都寄回家了。胡小兵盯着我说:“叔,就借一百,等发了工钱就还你!要是工头不回来,侄儿明年挣的第一张钱就还给叔!”他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屋子里的人都不再乱哄哄地嚷嚷,把注意力都转到我和胡小兵身上。那时,楼外北风呼啸,屋内寂静无比。胡小兵脸上挂着的泪珠令我不忍再看。翻了几层衣服,我掏出两张藏好的百元票子,说:“侄儿,拿上,什么时候说还钱我就不再理你!”说完,我夺过酒瓶猛喝了两口。

⑤“胡小兵,还差多少?”突然有人问。

⑥“三百……”胡小兵哽咽着。

⑦“既然答应过给娘寄一千的,就不能寄五百,差多少我们给你凑齐!别嫌少,拿上!”一只只粗糙皲(jūn)裂的手伸进了口袋,一张张皱巴巴的人民币塞进了胡小兵的手里……

⑧我的鼻子酸酸的,出来半年了,我还没有这么难受过。我朝窗外瞥了一眼,看见了随风飞舞的雪花。我说,北风得了势了,把大雪也叫出来了。我在外跑了几年,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雪。

⑨我们一屋子人都挤到窗户旁,争着看大雪。不时有人说:“也不知道咱们老家下雪了没?”“咱家乡的雪肯定要比这里大!”

⑩那年,我们没有等到工头回来,就一起卷起铺盖奔向火车站了。在火车上,仍然看得见窗外的雪花追逐着火车飘飞……

【小题1】文章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小题2】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丰富含意。
我的鼻子酸酸的,出来半年了,我还没有这么难受过。
【小题3】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
一只只粗糙皲裂的手伸进了口袋,一张张皱巴巴的人民币塞进了胡小兵的手里。
【小题4】作者以“那年的冬天好大雪”为题,文中也提到雪,而且在结尾处再次点明“坐在火车上,仍然看得见窗外的雪片追逐着火车飘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墙上的铲

(1)去年初夏,办完父亲的后事不久,我陪母亲回了趟老家。

(2)跨进老宅院的那一刹那,母亲眼里闪过多天未有的亮光,光芒倏然消逝,重归灰暗落寞。抬满眼,一派衰败和萧寂,三间堂屋已经夷为平地,就连那条被一家人踩得瓷明的小径,也被凶猛的草们吞噬了。我用手拨拉开齐腰深的荒草,搀扶着腿脚不好的母亲,走向已经颓圮、仅留四壁的东屋,那里曾是农用工具的安身之所,如今连个头最大,织出过一家老小穿戴铺盖的老织布机,也被砸断了筋骨,分不清鼻子眼。

(3)母亲悲怆的目光四下游走,仔细搜寻着过往岁月的点点滴滴,试图还原一幕幕鲜活生动的昔日场景。挂在南墙拐角处的那把铲,几乎是同时闯进了我和母亲的视线,这是东屋坍塌后,唯一幸存残留的完好农具。黑黢黢的木把,雨淋日晒,已经成为朽木,锈迹斑斑的铁铲,再也看不出当年凛然的铁青,孤单单悬在木橛之上,满腹委屈和心酸。我在心中一遍遍默想,那个风雨飘摇的凄冷之夜,伴随着电闪雷鸣,漫卷着肆虐狂风,撕开口子,揭掉房顶,一屋子的老物件,失去庇护,遭受侵袭,成了一群没爹没娘的孤儿。应该说,和筛子、簸箕、笸箩等蜷缩在地的农具相比,铲因为悬挂于墙,躲过了从天而降的凶险,摆脱了粉身碎骨的灾难,得以留存,可谓万幸。

(4)母亲的右脚往前挪了挪,探探身子,伸手欲拿墙上的铲。我赶紧向前一步,踩着碎砖烂瓦,小心摘取下来,双手递了过去。母亲温润的目光,轻柔地落在铲身上,一半是怜悯,一半是疼爱。母亲摩挲着手中的铲,就像小时候摩挲着我的后脑勺。我想,此时的铲一定是欣喜宽慰的,经历了风刀霜剑的侵袭,饱受了漫漫寒夜的煎熬,终于等来了与主人的久别重逢,此情此景,多么像离散多年的孩子,又一次投入娘怀之中。

(5)母亲心里比谁都清楚,这把老迈枯朽的铲,当年是父亲的左膀右臂,每年秋收,几亩地的高粱秆、玉米秆,都是当乡村教师的父亲,一棵一棵砍倒,装到架子车上拉回家的。这把铲曾经为我们家出过力,流过汗,立过功,如今却柄腐铲锈,垂垂老矣,就像我父亲的一生,经历了年少轻狂,青春迷茫,壮年劳碌,老来无忧,走完了人生71个春秋的路程,阴阳相隔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6)父亲师范毕业后当了教师,没有传承上一辈的衣钵,不过,因为母亲在家务农,一头沉的父亲几乎会干所有农活儿,即便这样,祖父总嫌父亲干活儿不细,为此没少挨怪。父亲也不争辩,嘿嘿笑着,该干吗干吗,祖父拿他也没有办法。我知道,不是父亲笨拙,学不精那些庄稼活儿,父亲的心思没放在种地上,他挂念的是班里那一群学生,还有我和哥哥姐姐的学业。

(7)说起来,我对这把铲也不陌生,关联着少年时和父亲相处的旧时光。犹记得,多年前一个秋日的清晨,天刚蒙蒙亮,父亲骑自行车带着我,从他任教的那所乡村中学出发,去那块叫作大块地的地里砍玉米秆。一地没有玉米穗的玉米秆,像一群吃了败仗的士兵,打不起一点精神来,东倒西歪,威风尽失。父亲那时候也就四十多岁吧,和我现在的年龄相仿,不怯力,更不惜力,伸手揽到怀里几棵玉米秆,高高抡起铲,手起铲落,泥土飞溅,砍断了根疙瘩的玉米秆,接连倒地,露水四溅。

(8)那时我已经十五六岁,个头比父亲还高,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父亲有个底线,我干地里的其他活儿可以,但绝不能砍玉米秆。他有自己的理由,用镰刀割麦割草,顶多指头肚割流血,铲的脾气比镰刀暴躁,弄不好就会咬住腿,伤到脚。每次砍玉米秆,父亲只是让我跟在他身后,把砍倒的玉米秆聚拢成堆,抱到地头,随后好往架子车上装。

(9)还有一次和父亲下地砍玉米秆,是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刚在一所乡村小学教了一个月课。中间歇息的空当,我和父亲坐在地头衰草上,边喝水边闲聊,谈论的话题是我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些事情。

(10)一晃,26年过去了,如今父亲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当年父亲给我说过的不少贴心话,都被岁月深处的风吹散了,唯独那把挂在东屋南墙上的铲,久久盘亘在我的心里。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作者由墙上的铲写起,回忆自己的父亲时写了几件事?
【小题2】通读全文,说说以“墙上的铲”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小题3】赏析语言
(1)黑黢黢的木把,雨淋日晒,已经成为朽木,锈迹斑斑的铁铲,再也看不出当年凛然的铁青,孤单单悬在木橛之上,满腹委屈和心酸。(修辞手法的角度)
(2)母亲摩挲着手中的铲,就像小时候摩挲着我的后脑勺。(结合语境,赏析加点词语)
【小题4】文章写母亲见到铲时的心境与“我”见到铲时的心境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5】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结尾第句子“当年父亲给我说过的不少贴心话,都被岁月深处的风吹散了,唯独那把挂在东屋南墙上的铲,久久盘亘在我的心里”的理解。
阅读《他的暖,一寸长》,回答小题。

他的暖,一寸长

葛闪

我总会想起这样令我感动的一个人!

他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他隔着车窗,朝我弯弯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看我接了烟,他十分兴奋,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我一听,就有点蒙。

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您明天还开车来接孩子放学吗?”

“我明天还开车来接孩子,您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这样一个陌生人,又是这样一个形象,提出要坐我的车,实在是让我心有芥蒂

“不不不,”他把头摇的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

我一向热心,不愿意拒绝别人。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说:“好吧!”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兴奋地一连向我说了几句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车前的车牌望了一眼。

第二天,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激动,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兴奋的飞快地打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幅度的摇动着胳膊,“招摇”了好一会。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喊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廉价香烟给我,便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又遇上他,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些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里因此出现了阴影。

“其实俺明白,大多数城里人也像您一样,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孩子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孩子,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孩子因为我能有个城里的朋友别提多高兴了,这几天上学都乐呵呵的!我真是太感谢您了!”

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长的长度,他又像刚才一样笑了,只是眼中泛着闪闪的泪光。

虽然这只是一寸长的爱,却像一轮暖阳,一直照耀着我,也一定会让孩子的心灵沐浴在阳光下,享受到阳光的温暖!

【小题1】文中第⑧段加点的“芥蒂”一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小题2】第⑪段,我为什么“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
【小题3】文中三次写到他的“兴奋”,请分别分析他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1)看我接了烟,他十分兴奋。
(2)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兴奋地一连向我说了几句谢谢便离开了。
(3)过了一阵,他兴奋的飞快地打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幅度的摇动着胳膊
【小题4】在选文第⑰段画线句子中,他一边笑一边泛着泪光,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神情?
【小题5】结合全文内容,谈一谈你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