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亩产635公斤】”是真的!土地自己说的话最真实…

【事关补贴】——如何查询棉花交售信息的特别说明

【植物 免疫 增产 蛋白】全知道.....真真实实的在这儿

一、棉花枯萎病

(一)棉花枯萎病田间症状识别

症状 棉花感染枯萎病后,由于生育期及气候条件的不同,常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类型。

(1)黄色网纹型:病苗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叶脉褪绿变成黄白色,而叶肉仍保持绿色,呈现黄白色网纹状斑块,可扩大到整个叶片,最后干枯脱落,棉苗死亡。

(2)紫红型:病苗子叶或真叶部分或全部变成紫红型,叶脉多呈现紫红色,随着病情发展,叶片枯萎脱落,棉苗死亡。

(3)黄化型:病苗子叶或真叶边缘开始部分或全部变黄,最后叶片萎蔫,干枯脱落。

(4)叶片突然失水,变软下垂,叶色稍显深绿,最后病株青枯**,但叶片不脱落。

(5)矮缩型:棉株现蕾前后,顶部叶片可能发生皱缩、畸形,叶片暗绿变厚,棉株节间缩短,病株比健株明显变矮,但不枯死。

(6)萎蔫型:株型无明显变化,但叶片迅速失水,萎蔫下垂,有的叶片逐渐脱落,形成光杆。

不论是哪种症状状类型的病株,剖开其根、茎、叶柄后,木质部导管变深褐色是其共同特征。

(二)防治措施

1、保护无病区

(1)植物检疫: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病区棉种严禁外调,禁止由病区调入带菌棉种、棉籽饼和棉籽壳,坚决保护无病区。

(2)建立无病留种田和保种基地,生产无病棉种。

(3)种子消毒处理:外调棉种应用硫酸脱绒和药剂消毒处理。

2、消灭零星病区:零星病区田间病株少,发病率在千分之一以下,应及时消灭零星病区。

(1)拔除病株,消灭病源,将病株带出棉田烧毁。

(2)病土处理:拔除病株后,对病土进行药剂处理,铲除病点。上述方法效果较好,但要坚持2-3年,才能收到彻底效果。

3、控制和压缩轻病区:发病率0.1-5.0%的棉田为轻病田,病株较为分散,常出现发病中心,若不注意可能转化为重病田,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控制以和压缩,使之向零星或无病田转化。

(1)实行轮作倒茬: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倒茬是防治棉花枯萎病有效措。

(2)选用无病良种,实行种子消毒。

4、改造重病区:发病率为5.0%以上为重病区。

(1)种植抗病品种是改造重病区的有效措施,要选用抗枯耐黄的棉花品种。

(2)精选种子,实行稻棉轮作,清洁棉田,及时清除病株。

5、加强监测、适时防治

当田间零星发生时,可喷施乙蒜素500倍液等药剂,每隔20天喷一次,连喷2次;对严重发生的棉田,可用矿源腐植酸1公斤、30%乙蒜素稀释200毫升/亩对病株进行滴灌土壤杀菌,重病田连滴2次,间隔7-10天。

二、棉花黄萎病

(一)棉花黄萎病田间症状识别

症状

棉花现蕾前后出现症状,棉株中下部叶片的边缘和叶脉间产生淡黄色不规则斑块,后变成瓜皮状,严重时全株枯死,叶片一般不脱落,落叶性棉花黄萎病除外。棉花黄萎病病株维管束呈浅褐色。

(二)防治措施

棉花黄萎病防治方法和基本原则与枯萎病基本相同,可参照进行防治。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成株期主要的病害,在棉花生产中是为害极大,且具毁灭性的病害,二者常混合发生,被称为棉花上的"癌症"。病害一旦发生难以根除,苗期引起大量死苗,成株期蕾铃大量脱落、植株枯死,损失严重,结果造成严重减产。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只有一字之差,但病原不同,侵染过程类似,都作用于植株的维管束,由于二者发病症状比较相似,如不仔细观察分辨,在病症的区别上常常引起混淆。

在不少棉田中,不但有单一的枯萎病和黄萎病病田,还有许多两病混生病田,有时一株棉花还同时感染两种病害,这两种病害的相似性和混生性使不少棉农因为分不清这两种病症,在田间防治上发生药不对症,导致治疗不当。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区别介绍如下:

一、棉花枯萎病与黄萎病的相似点

1、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均为真菌性病害,且两种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均与温度关系密切。

2、两者都是系统侵染的维管束病害,侵染过程类似。

3、叶面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受害。

二、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主要区别

由于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病原不同,所以其发病症状、发病时间、发生条件等亦有所不同。

1、发病时期不同

枯萎病: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一般苗期有所发病,蕾期大量发病。

黄萎病:苗期一般不发病,打顶过后容易发病。

2、发病温度不同

两者发病适宜的温度均在25-30℃。

最初发病温度

枯萎病:20℃ 湿度60-75%

黄萎病:24 ℃ 湿度60-75%

总结:枯萎比黄萎要早发生。

3、发病症状不同

①苗期症状不同点。

枯萎病: 叶面 子叶和真叶出现黄色网纹,叶面枯焦,由叶面边缘向内枯焦。

黄萎病: 叶面叶片叶肉褪色呈灰色或浅黄色,叶片看上去像西瓜皮的颜色和斑纹,叶缘向上翻。

②中后期症状不同点

枯萎病: 植株 病株节间缩短,植株矮小,顶端枯死或局部侧枝枯死,叶片出现黄色网纹和局部枯焦

黄萎病: 植株 一般不矮化, 叶脉不变色,叶肉褪色使整叶呈西瓜皮状,叶缘枯焦

4、发病高峰不同

枯萎病:在田间有两次发病高峰,第一次发病高峰在棉花现蕾后的6月份。以后随气候温度升高,病害停止,甚至症状隐蔽,到秋季雨多时(一般在9月份)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

黄萎病:在苗期很少发病,一般从棉花现蕾开始发病,到7—8月份的花铃期达到发病盛期,吐絮期逐渐停止发生和发展。

5、维管束颜色不同

导管颜色剖秆检查。

枯萎病:木质部变黑褐色,变色不均匀。 黄萎病:维管束部位变黑褐色且变色部分分散而均匀

三、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都是系统侵染的维管束病害,其防治方法基本相同,要以预防为主,并根据不同棉区的发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措施。

1、药品的分类

①、生物制剂

需要时间培养菌体,看到的效果比较慢。这种制剂对应的是较轻棉田,以预防为主。

产品:

枯草芽孢杆菌 哈茨木霉菌 井冈菌 地衣芽孢杆菌

②、化学杀菌剂

无需时间培养,在作物时间反应,看到的效果反应比较快,这种制剂对应的是较重棉田,以治疗为主。

产品:

辛菌胺 甲霜灵 恶霉灵 乙蒜素(清晨之光植物源助剂)

2、用法与用量

无论是生物制剂还是化学制剂,都需要遵从厂家的做法,看清包装,看清含量。认准证号。建议单独购买单品制剂,在自己药罐进行复配。

总结:今年发病重的原因与前期积温好,棉花生衣进程快,发病期提前与棉花花铃期抵抗力弱相遇。另外综上今年的7月天气情况,白天温度高,晚上温度降低,加上之前缺水,7月水情有所缓解,个别种植户大量上水,大水量造成地温下降,营养生长旺盛,使棉花的结节拉长等等因素,在枯萎病,黄萎病的发病时间、发病温度、发病症状等等一些因素做为比较,导致今年病情发生要严重。我们在明年防治枯、黄萎病时需要根据各自的棉田发病的情况,选择不同制剂的药品灵活运用。 来源农之道 络综合等感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