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里没有电冰箱之后,这个上海男人想出了一个土办法

疫情期间,对于宅在屋里的上海市民来说,冰箱无疑是寄托了重要希望的家之利器。民以食为天,啥人屋里冰箱大,就可以存放足够多的食物。有朋友屋里有冰箱加冰柜,还有朋友屋里有两台冰箱,对于他们,储存食物自然无忧。

最近,新闻晨报·周到记者山山暂住在父母屋里,冰箱是那种非常老式的小容量冰箱,质量还很差,冷冻室和冷藏室只能放一半的空间,存放肉类和小菜就成了大问题。在这段时间,老旧小冰箱短板就凸显出来了,天一热,很多放不进去的小菜和肉来不及吃就烂掉了,真的是让人看了胸闷。当然,还有一位朋友比山山更惨,他家居然没有冰箱!

这位屋里没有冰箱的朋友叫陆伟,他是上海一家老洋房市场数据研究人员,也是一位专写上海老洋房故事的博主,多年之前,他曾为上海电视台的一档节目而采访了40栋老洋房的业主。2018年,海派作家董鸣亭与其合作出版了《上海老洋房的故事》一书(见下图),山山也曾邀请他们两位为读者做过讲座活动。

因为董鸣亭老师前几天在朋友圈的一段留言,山山才晓得,原来陆伟屋里的那台老冰箱坏了,他全家最近一直处于无冰箱可用的囧境。那么,这段时间他是怎么熬过来的呢?陆伟告诉山山:

这台西门子冰箱是我结婚时买的,到现在也用了很多年了。今年二月份时,我发觉冰箱制冷效果好像没有之前好,就想着找售后来看看情况,不行的话可以赶在夏天之前或修或换。师傅3月10号上门后说是致冻管或致冻液的问题,并告诉我这是小问题,但一定要拖回厂家维修,仅需一周时间就能送回,还问我是否需要先借一个冰箱使用。

陆伟的冰箱维修单

那时候,我做了一个可能是这辈子最愚蠢的决定,这个决定都让我后来成为朋友圈里的笑话,那就是当场拒绝了师傅的好意。因为自己从来不在家里开伙仓,平时吃饭都在丈母娘家里,所以对于冰箱也没有什么依赖感,想想一周时间也很快就会过去,我就爽快地对师傅说,快修快回。

就这样,冰箱在那个周四(3月10日)被拖回了厂家。之后就是周末,我想,再怎么慢,3月20号之前冰箱应该能修好吧。

冰箱在3月10日被拖回了厂家 插图By 罗志华

之后的事情各位读者都能猜到了,因为疫情原因,工厂封了,小区也封了,陆伟的冰箱暂时回不来了。不过,从不在屋里烧饭的陆伟一开始并没有感受到缺少冰箱带来的大问题。

一开始,因为大家还可以在社区自由出入,外卖也可以随时叫,亲朋好友离得近,还可以送点新鲜的食物。直到宣布浦西封控要求市民足不出户时,我心里真的有点慌了。足不出户的第一个礼拜非常难受,四月份有一段时间温度非常高,没有冰箱,也就意味着屋里所有的肉类食品只能存放一到两天,而保供大礼包的肉可不是一家三口两天之内就可以消化完的量。

或许是源于内心极度的内疚感,激发了陆伟抢菜的斗志,并成为家中抢菜主力选手。陆伟心想,自己不吃无所谓,太太和孩子可不能没有肉吃。陆伟每天把闹钟设置为几个时间段,最早的一场是5点50分开始加购物车,最晚一场是晚上10点。不过,在头两次抢菜轻松得手后,之后连续两天陆伟都没有买到肉,这时候已经是浦西封控的第六天了,家中的肉前一天就已经吃完了。

女儿的运动量比较大,特别是上完艺术团的舞蹈网课之后,她需要补充大量的蛋白质,我太太也是个“肉祖宗”。那天我做完晚饭后,女儿看着我说,“爸爸,我想吃肉。”做父亲的人都该懂那可怜的小眼神。当时,自己那心碎的,我都不曾想过家人竟然会吃不上肉,真的是眼泪水都要急出来了,感觉直接穿越到了凭票供应年代,我父母那一辈,那时候因为家中子女较多,粮票和肉票不够用。

陆伟开始联系自己的朋友圈,看看有什么渠道可以解决物资问题,也通过新媒体去了解周围的邻居们是如何生活的。陆伟找到了各种团购群,并在第一时间把这些信息分享给了楼里的邻居:

我们楼里有独居老人,他们不像我们年轻人使用手机那么熟练,还有新搬进来的小夫妻,他们对这里也不太熟悉。有一天,我在视频媒体上看到一位女孩子很急,她父母买不到东西,我一看正好她父母和我住一个小区,我赶紧就联系到她,并且把她拉进了群,最后解决了问题。我非常清楚买不到食物心里发慌的感受,如果能帮助其他人买到生活必需品,那么,个人心态就会好很多。

陆伟和楼里的邻居打成一片,和社区的小伙伴们都热络了,很多人自发组织团购、接货、消毒和配送。因为和居民熟悉了,陆伟便聊起自家屋里没有冰箱的情况。

我的上海好邻居马上就说,我家的食物可以存放在他们家冰箱,但我觉得这样做太麻烦别人了,而且疫情时冰箱多重要啊!我就自己准备了一个泡沫箱子,但是要麻烦邻居每天给我更换冰袋。

泡沫箱子内使用大量冰袋来保持低温

第一天使用,感觉泡沫箱的保温效果还不是很好,或许是因为上面一层盖板太单薄。我就想起以前小时候,一到夏天,学校门口就有卖赤豆棒冰的商人,一辆凤凰牌28杠脚踏车,后座绑着泡沫箱子,然后盖上了厚厚的棉花毯。我灵机一动,就加了条厚被子,再加上冰袋的加持,这样肉可以多存放两天时间,突然感觉生活质量一下子提高了。

陆伟说,在疫情期间,遇到这样一件事情还是很有意义的:

或许是因为平日里自己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很容易忽略身边的那些美好,特别是我的上海好邻居们,如果不是因为疫情,或许,至今我依然会和他们擦肩而过。

每天送来冰袋的上海好邻居

作家董鸣亭对此评论:

面对疫情下的艰难生活,我们每一个人怎么选择?还是取决于个人态度。陆伟对我说,在泡沫箱上再盖上一条厚厚的被子,就像我曾在书中写的那个卖棒冰的箱子。同时,他也发觉,平时不怎么来往的邻居都是那么的友好,遇到问题,大家一起帮助克服,而不是吐槽埋怨。

在封控的日子里,一个家庭里没有冰箱,这是一件关系到日常生活的大事,但陆伟并没有埋怨消极,而是和家人一起开展自救,同时也帮助了别人。我看到了上海年轻人积极的一面,他们继承了父辈勤恳认真做人和精打细算过日子的特质。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曾写到“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疫情中,我们仍然在坚持,因为胜利曙光就在眼前。

因为宅在屋里的时间比较充裕,陆伟最近在整理老洋房的数据及3D影像,未来,他考虑用数字虚拟场景和视频的形式展现上海老洋房及背后的故事。在此,我们也预祝他能早日迎回修好的冰箱,让一家三口的生活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