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10
阅读龚细鹰的《棉花的味道》,完成下列各题。

棉花的籽儿发芽后,母亲就忙碌起来,锄草、松土、施肥,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细致。2个多月后,棉花长得有几尺高了,翠绿的叶子如张开的小手掌,在风中轻轻摇摆。母亲说,该给棉花“打顶”了。她熟练地格住棉花杆顶部的一部分,稍一用力,“咔嚓”一声将它折断,对着一棵棵棉花“狠下杀手”。在这块棉地里,母亲不知倾注了多少汗水!可她为何又要毁掉它呢?我着急地大叫:“妈,棉花会死掉的。”母亲轻轻一笑道:“傻孩子,这时舍不得打顶,以后我们就收不到多少棉花。”

②看到那么多被母亲折断的棉枝七零八落摔在地上,我心痛极了,执拗地要求母亲分两棵棉花给我种植,并坚持不给它们“打顶”。

③母亲的挟择是对的,“打顶”后的棉花长得枝繁叶茂,开满了白色、粉色的花,而那两棵没“打顶”的棉花主秆长得太高,阻碍了侧枝的生长,侧枝少而且短,虽然看上去绿叶葱笼,却只有稀疏几朵花开。母亲指着那两棵棉花对我说:“看到了吧,有时候该舍弃的东西就要舍弃,否则会失去更多。”

④不久,母亲棉田里的花谢了,一个个壮实的棉桃长出来。八月,棉桃如石榴一般张开了小嘴,煞是好看,几天后,雪一般的棉花灿然盛开在枝头。

⑤午饭后,酷热难忍,母亲却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去摘棉花。她挽着一个大竹篮,走进棉田里,双手快速地采摘着棉花,汗水湿透了衣衫。天空湛蓝湛蓝,一望无际的棉田如一片无垠的雪地,身穿浅蓝布衫的母亲被白色的棉花簇拥着,如一位神奇的织女在灵巧地编织一张巨大的白毛毯。

⑥一天夜里,我看见母亲站在院里安静地望着天上。明月皎洁,一片一片的白云层层叠叠,整齐排列在深蓝色的夜空,月光如水一般倾泻而下,母亲的脸显得格外柔美,她喃喃道:“天上的云真好看啊,像棉花一样。”母亲读书不多,却能用最熟悉的东西、最贴切的比喻描绘眼前的美景,繁重的农活、生活的磨砺使母亲像大多数农妇一样唠叨、凡俗,但她心里却同样有对美的无限憧憬。

⑦初冬,母亲就开始用新棉花给我们做棉衣、棉鞋、棉被,给长大的姐姐做嫁妆。机器轧过的棉花变得更加柔软洁白,母亲轻轻将棉花一层层叠好,铺在崭新的布上,然后一针一线细细地缝合。新棉被蓬松厚实,我撒着欢儿在上面翻跟斗。雪后的田野如同一床松软的大棉被。我穿上新棉衣跑进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扭头却看见母亲提着一篮翠绿的青菜从菜园走来,脸和手都冻得通红,她身上是一件穿了很多年的棉袄。我问:“妈,你冷吗?”母亲帮我扣好松开的纽扣,眼里漾着笑意:“妞儿不冷,妈就不冷。”

⑧晴朗的冬日,母亲把棉被抱到太阳下曝晒。晚上把头埋进被里,会闻到一股香咪我问母亲:“你放了什么在被子里?香香的,真好闻。”

⑨母亲说:“哪来的香味?那是棉花的味道。”

⑩母亲老了,再也干不动农活,不能种棉花了,儿女们给她买了羽绒被、羽绒服,可母亲还是说冷,姐姐买来新棉花给母亲做了棉衣、棉被。穿上用蓝色金丝绒布料做的新棉袄,母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

⑪母亲去世多年后的一天,我走在街上,看见前面一个穿着蓝色金丝绒棉袄的老人背影极像母亲,顿时心跳加速,明知不可能,但还是身不由己紧跑几步追上她……

⑫一个思念母亲的女子,伫立在人来人往的街头哽咽无语,一任泪雨滂沱。

⑬多年以后,我还经常闻到母亲说的“棉花的味道”,它柔软、浓密、温暖,将伴随我一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棉花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
B.第④段从侧面烘托了母亲的形象。
C.第⑪段意在强调我见到母亲的背影时内心的激动。
D.文章以记叙描写为主,语言生动,富有感情。
【小题2】通读全文,文章围绕“棉花”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其中三件。
【小题3】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请简要赏析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
棉花的籽儿发芽后,母亲就忙碌起来,锄草、松土、施肥,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孩子。
②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母亲帮我扣好松开的纽扣,眼里漾着笑意:“妞儿不冷,妈就不冷。”
【小题4】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
【小题5】文章以“棉花的味道”为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19-20九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
知识点:其他现代作家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曹化君

(1)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夜。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

(2)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击落一地,树下是否有拾枣的人?

(3)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候打枣的事儿。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4)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

(5)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忽而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乱跳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透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枣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6)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7)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跟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儿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搂了一会儿,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8)那天,母亲只一会儿就把树上的枣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9)十三岁那年,到了红枣收获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10)真的,我举起棍子噼哩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但是看着被打得光秃秃的树,我心里又很难过。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11)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我弯身去拾,却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A.掉   B.涌)了出来。

(12)一次次,我用打老枣树的办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拼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13)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剜割着母亲的心。

(14)后来,我离开了母亲,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然而,无论我到哪里,我总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15)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选自曹化君散文集《每一朵云彩都是天空的孩子》,有删减)

【小题1】阅读第(4)-(11)小节,完成表格。

时间

打枣的原因

结果

燕子飞来时绿枣初成,“我”眼馋
八岁那年(1)
十三岁那年(2)
(3)“我”高考落榜发泄情绪

【小题2】根据提示,完成文中画波线句的朗读设计。
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
朗读设计:此句的重音可以尝试落在“__________”一词上,突出强调了“我”想吃枣__________ 的心情,所以整句话的朗读语速可以___________
【小题3】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顿时,我的眼泪(A.掉   B.涌)了出来。
_______(填选项),因为_________________
(2)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
这句话的修辞之美: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在第(14)段说“离开了母亲,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又说“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矛盾吗?请结合文本,联系该书导语,发表你的看法。

导语:每个季节都有阳光和花。即使光阴凋零,心怀阳光与花朵,对生命向往的美好,就不会遗失。

(《每一朵云彩都是天空的孩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妈妈的菜

琦君

①日前在英子家晚餐,满桌色香味俱佳的菜已使我胃口大开,而伯母最后端上一小碟子鸡血豆腐,我们又抢着伸过筷子去。她笑着说:“这是中午的剩菜呀,你们吃新鲜的吧。”可是英子说:“我最爱吃妈的剩菜。”

②英子已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孩子们围着她爱娇地喊妈妈,或故意逗她生气。她也爱娇地逗着自己的妈妈笑乐。她们的笑容美得像一簇春风里盛开的蔷薇。“亲旁一言笑,四座生春晖。”人间哪有比偎依在慈母身边更幸福的呢?这美丽的情景感染了我,使我欣羡,亦使我泫然欲涕。

③我的母亲去世已二十五年了,可是我思母之情,却是与日俱深。这也许由于我是独女,承受了母亲全部的爱,更由于母亲一生都在忧伤苦难中度过,我们母女之间,除了骨肉至爱之外,更有一种患难中相依倍切的知己之感。因此,二十多年来,我遭到忧患时,希望母亲给予我精神上的支持,遇到欢乐时,痛悼母亲已不在人间,不能与我共享欢乐。二十五年来,母亲的一颦一笑,都深印我脑际。当我失去耐心,打了我惟一的七岁儿子时,立刻就会想起母亲责骂我以后的眼泪。有了孩子,我更懂得母亲对我天高地厚的爱,有了孩子,我也更需要母亲的爱。

④为了想母亲,我时常去有母亲的朋友家以求分享那一份幸福。我也时常烧几样母亲当年价廉物美的拿手菜以飨好友,她们吃了赞不绝口,我心中的安慰是难以言喻的。

⑤幼年时,母亲带着我住在乡间,乡间有的是新鲜的鱼虾鸡鸭。母亲因为我吃不下饭,每天给我换各种各样的菜。热腾腾一大碗放在我面前,让我一个人享受。而我呢,偏偏想看母亲摇摇摆摆从厨房里端出的小碗剩菜。那往往是上一餐的剩汤剩卤,或是葱蒜炒***、酱萝卜皮、腌菜根、鲞鱼头蒸豆腐。这都是废物。她舍不得丢,就做来自己下饭,我却觉得比我面前的虾仁蒸蛋、红焖黄鱼等更香,我要抢。母亲常生气地说:“你这孩子,真是有福不会享,有被子偏盖蚊帐,妈吃的都是剩菜呀。”

⑥可是妈妈的剩菜总是最鲜甜的,那里面好像下了一点什么特别的作料,是什么呢?我说不出来。

⑦现在我明白了,因为我的孩子也爱抢吃我面前的剩菜。尽管我给他特别作了最新鲜的菜。

⑧记得母亲的小碟里,最好吃的是腌菜根。加点麻油糖醋,那么香,那么酥软,到嘴便化。现在想起来,还似乎齿颊留香、凉沁心脾。我曾试做多次,总不及母亲做的好,深悔当年没有请教她这点秘诀。但无论如何失败,只要是摆在我自己面前的,孩子的筷子第一下就伸过来。仿佛妈妈留了最好吃的菜给自己,哪怕啃不动的菜根都是好的。

⑨别说孩子,连他爸爸都不例外,他总赞我的咸菜做得清香可口,跟他母亲的“三江榨菜”可以比美。于是他也如数家珍似的跟我说起他母亲的拿手名菜,夹沙肉、糯米鸡、八宝豆腐、鱼香肉,他一样样地说,我一样样的试着做。无论做得像不像,他总连连点头,以浓重的四川乡音赞许我:“亨耗(很好),亨抢(很像)。硬是要得。”我明明知道,这不是我学得到家,而是由于他内心的无限思亲之情。

⑩为了他,为了孩子,更为了彼此都思念母亲,我常常学做母亲的菜,我也像母亲那样,把剩汤剩卤或是腌菜根等搁在自己面前,把好菜留给孩子吃。我深深品味得菜根的滋味凊香隽永,也深深领悟了母亲于默默中度过艰难淡泊的一生,她的美德又岂止勤俭而已

有时为了哄孩子多吃点,我却故意把一碟新鲜菜搁在自己面前,说:“这是妈妈的专利。”孩子立刻就会喊起来:“我也要吃,我要吃妈妈的菜。”

对了,妈妈的菜最好吃,因为这里面一定有点什么说不出来的特别作料。

【小题1】文章开篇为何从英子家的晚餐写起?
【小题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2)段划线部分的内容。
【小题3】“那里面好像下了一点什么特别的作料”,“这里面一定有点什么说不出来的特别作料”反复出现,请根据文意揣摩,到底是什么“特别作料”?
【小题4】文中(10)段提及“她的美德又岂止勤俭而已”,请结合材料,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对母亲“勤俭”之外的美德进行补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偷跑的老人

①陈丽,夕阳红敬老院的院长。这年刚入秋的时候敬老院里又添了一位新成员,是位姓何的大爷。何大爷的额头上有块方形胎记,身体还算硬朗,就是脑子有些糊涂。他没有什么家人,是派出所的民警小张同志送来的一位流浪老人。

②元旦过后的一天夜里,何大爷忽然就不见了。这天正赶上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敬老院里的老人们都非常兴奋。陈丽心想:难道何大爷是偷跑去外面看雪,然后找不到回来的路了?想到此处,陈丽非常慌张,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于是赶紧安排人在附近寻找。

③不久,外出寻找的人回来了,可是都一无所获,陈丽心急如焚,马上打电话报了警。等她挂了电话后,一旁的食堂大妈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说起来……昨天不是来了几个志愿者吗?我们一起包了元宝馄饨。中午我把馄饨端给何大爷的时候,他还跟我说,‘谢谢你啊,小郭,又给我留馄饨了’。我有点疑惑,当时便想着他大概是犯糊涂,认错人了。

④由于食堂的人手少,包馄饨比较费时间,所以做得很少,看来是昨天中午那碗馄饨让何大爷想起了往事。陈丽想到此处,马上打电话问民警小张:你还记不记得是在哪里发现何大爷的?那附近有没有什么饭馆之类的,老板姓郭?

⑤陈丽的分析不无道理。因为经常会有一些流浪老人在被送到敬老院后,不习惯这里的一切,便偷跑回老地方。小张接到陈丽的电话后,连忙赶到城东的五里桥,因为小张以前是在这里发现何大爷的,他就在桥底下拾荒。

⑥凛冽的寒风不断侵袭,哗哗地在小张脸上肆虐。在五里桥转了一圈后,还是一无所获。就在这时,小张看到旁边有个清洁工正在打扫卫生,于是便上前打听情况。清洁工在听了老人的事情后就立刻说道:方形胎记?以前这一带是有这么个老人,但是我已经好久都没见过他了。至于姓郭的人……以前这附近有一家馄饨店,店的老板就姓郭。他人特别好,夏天有凉白开,冬天有热水,每年冬至还有免费的爱心馄饨。可惜今年春天这一片改建,那家馄饨店也关门啦!

⑦听到此处,小张大喜,心里想着何大爷之前很可能是因为吃过郭老板的爱心馄饨,恰好敬老院食堂的那一碗馄饨又让他想起了曾经熟悉的味道,所以他找回来了。虽然现在离冬至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何大爷脑子犯糊涂啊!于是小张又仔仔细细地找了一晚上,好心的清洁工也帮着跟他一起找,却还是一无所获。

⑧难道何大爷偷跑出来只是因为脑子犯糊涂了,并不是为了回来吃爱心馄饨?小张正这么想着,他的手机就响了,小张一看,是陈丽打来的,心想一定是关于何大爷的事情。果不其然,陈丽高兴地说:小张,找到何大爷了!原来,城南有个小饭馆,老板早起去店里时,看到有个老大爷正在店门口扫雪,就去道谢,却发现老人的脑子有点糊涂,问他话时,他要么不搭理,要么答非所问,只是一个劲儿地卖力扫雪,于是饭馆的老板就联系警察了。

⑨小张听到此处,顿时哭笑不得:我在城东找,何大爷倒跑到城南了。我还以为他是要回来吃爱心馄饨呢,弄了半天,原来是帮人家扫雪啊!陈丽叹了口气说道:何大爷虽然是个糊涂人,但也是个好人。那个饭馆老板在网上发了一段视频,你可以看一下。

视频里,何大爷佝偻着身子,正挥着竹扫帚扫雪,拍视频的老板一直劝他不要扫了,说这活儿不用他干。何大爷听了,立马嘟囔道:要扫,要……不能白吃。小张看了感觉到心里暖暖的,他突然有个猜想,何大爷偷跑出来并不是为了吃爱心馄饨,而是想要报答曾经的恩人,但是他脑子不清楚认错了人,跑错了地方。

⑪果然,一旁的清洁工看了那位老板发的视频后,恍然大悟道:我说怎么前几年下雪的时候,郭老板店门口都干净得很呢,原来是这个大爷帮忙扫的呀!咦,这家小饭馆招牌上画的龙真漂亮啊,看着还挺眼熟的……对了,以前郭老板的馄饨店招牌上,也有两条漂亮的大龙!

(选自《故事会)2021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本文中寻找“偷跑的老人”的过程跌宕起伏。请根据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相关情节。
【小题2】文中第⑩段画线句子是怎样描写老人扫雪的?请简要赏析。
【小题3】“偷跑的老人”作为本文的标题,意蕴丰富,令人回味,请结合全文谈谈它的妙处。
【小题4】本文最后一段中,清洁工说的那一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