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市日报(10月18日)
10月18日,郑棉跟随市场情绪走强,CF2501合约开盘13930元,最低13925元,随后一路震荡上行,最高14140元,收于14070元,涨35元。新棉集中上市,北疆交售过半,南疆进度超过三分之一,供应维持宽松格局,下游棉纱市场以稳为主,企业心态谨慎,纺企刚需采购,库存压力不大。整体看,价格逐渐向产业面转移,收购价格稳定,价格预计延续区间震荡。
10月17日,12月合约70.76美分,跌50点,3月合约72.85美分,跌49点;成交量39143手,增加8879手。美元指数创下11周新高给棉花带来压力,ICE棉花期货盘中大跌,主力12月合约一度逼近70美分关口,之后的抄底买盘帮助盘面收复部分失地。最新数据显示,美国9月份零售数据表现良好,增加了美联储温和降息的可能性,美元的强势表现对棉花市场形成偏空影响,市场关注价格连续下跌之后的需求是否有起色,关注今晚的美棉出口周报。
10月18日,进口棉到港均价(M指数)81.65美分/磅,较17日跌0.49美分/磅,折1%关税进口成本(不含港杂费)14044元/吨,折滑准税进口成本(不含港杂费)14586元/吨;国内3128棉均价(B指数)15434元/吨,较17日涨11元/吨。新疆棉山东到厂价3128B级15515元/吨,较17日涨10元/吨。国家棉花基差指数CNCottonJ(CF2501)581元/吨,较17日跌4元/吨。
棉市要闻
据江浙、山东、河南等地部分棉纺企业反馈,10月上中旬以来除了纯棉纱针织纱询价/出货情况稍好于机织纱外,低支纯棉赛络纺纱成交也比较活跃(集中在10S-16S棉纱),一些纱厂赛络纺纱销售报价不仅没有随棉花期货、棉纱期货及其它现货品种报价回落而下调,反而稳中逆势上涨,个别纺企、棉纱贸易商甚至反馈低支赛络纺纱库存不足,供应阶段性不足。
业内分析,一方面9月、10月份到港/入库的巴基斯坦、印度、印尼、越南等产地8S-16S赛络纺纱较前几个月有比较明显的下降,尤其巴基斯坦8S-16S纱减幅偏大;另一方面广东、福建、江浙等地部分织布厂/服装企业为了降低原料成本,采用10S、16S中高配赛络纺纱分别取代21/2股线、32/2股线。再者,美国海关、欧盟海关8月份以来采用涉疆法案查验货物总金额同比再降,其中纺服占比环比大幅下降,中国棉纺织品、服装出口空间扩大。
从调查来看,随着近两日郑棉主力合约CF2501跌破14000元/吨强阻力位,布厂、棉纱贸易商要求棉纺厂下调棉纱报价的呼声逐渐升高,部分中型、小型纱厂已率先开启小幅下调报价,加快纱线去库存操作,而规模以上、品牌溢价较高的纺企则报价企稳,只对老客户、大客户在优惠幅度有所扩大。
徐州某中型纺企表示,受郑棉较大幅度回调、布厂10月/11月新增订单减弱(部分终端消费企业担心产业链淡季提前到来)及棉纱销售速度放缓、货款回收不顺畅等因素影响,10月中旬以来沿海地区棉纱贸易商、轻纺公司投机情绪不断降温,棉纱要货、提货周期延长,纺企棉纱线累库率上升。
该公司表示,目前C32S高配包漂棉纱报价22500-23000元/吨(配棉不同报价不同),基本都是一单一议,即期利润已基本不亏损或稍有利润,但由于纺企原料库存周期比较长,棉花实际综合成本仍比较高(含财务成本、仓储等),因此尚未扭亏为盈。
最近一周,棉商反映现货成交有所增加。无疑,ICE期货下跌起到了一些作用,但同时也可能是工厂库存本就不充足,而前几周价格高企导致工厂没什么买入现货的机会。简单来说,尽管棉花消费量减少,而且下游需求仍有挑战,但由于工厂即期库存捉襟见肘,许多工厂(至少是中国以外的)实在无法忍受长时间不采购现货。
从各地成交情况看,越南的采购需求明显增加很多,超过其他市场,但总体上还是以特价品种为主,包括10月装期的澳棉SM 1-1/16(基差1000点)和类似品级的美国EMOT系列,基差为900点。印度次大陆地区的成交保持稳定,澳棉SM 1-3/16在印度的成交基差为1625点,该地区的基差水平要比东南亚高200点(运费)。美国SM 1-5/32和以上在巴基斯坦的固定价格成交在88-89美分/磅。目前,当地合同执行仍有挑战,包括迟开信用证的问题。中国仍鲜少采购,港口的寄售棉已经让工厂挑花了眼,而国内新棉现货又开始上市。
近期美国产棉区的不利天气给高等级新棉供应带来担忧,本年度已检验的新棉中,只有74.5%达到期货交割标准,而近五年同期均值是86%。
(来源:中国棉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