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陈云亲自“操盘”,打响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粮棉之战”

1949年5月27日,人民解放军攻占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当看到一排排尚未洗去战火硝烟的解放军战士,抱枪和衣,露宿在潮湿阴冷的水泥马路上,民族资本家荣毅仁感叹道:“蒋介石回不来了。”

但有人预言,“上海是个大染缸,***解放军红的进来,不出3个月,就要黑的出去”。有些人对***管理经济的能力表示怀疑,说“***在军事上得了满分,在政治上是八十分,在经济上恐怕要得零分。”

刚解放的上海情况确实非常严峻。当时煤炭的存量只够烧七天,棉花和粮食的存量不足维持一个月的消费。早在上海接管前夜的丹阳准备期间,陈毅就强调:上海一天要烧二十万吨煤,几百万人天天要吃饭,要从困难方面多考虑一些,要在物资上做好积极的准备。所以在解放军进城之前,中共华东局已经为上海筹集了粮食12000万斤,食油700万斤,还在淮南煤矿准备了12万吨煤。

解放军为不打扰上海市民,露宿街头。

但这种短期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从国民党政府手里接收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正面临着国民经济严重衰退和全面萎缩的严峻形势。上海当时由于蒋介石勾结美国,对上海口岸实行封锁和禁运,以及蒋介石加大了对上海市区以及发电厂、桥梁、车站、码头等重要目标的轰炸力度,经济当时是一片萧条,供给严重不足,市场物价不断上涨,人民的生活极其困难。

唯利是图、投机成性的上海奸商于6月10日之前在金融投机中碰壁之后,利用人民政权面临的种种困难,火上浇油,把投机的重点转向“两白一黑”(即大米、棉纱和煤炭)。他们狂妄地宣称,掌握了“两白一黑”就能置新生的人民政权于死地。自1949年7月到1950年2月,投机奸商囤积了大批粮食、纱布之后,在上海等地市场上连续掀起了3次大幅度的物价上涨风潮,气焰十分嚣张。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政权也躲在背后摇旗呐喊。

但与平定违法的“银元风潮”不同,在商品买卖自由的情况下,平息物价上涨风潮只能使用经济手段。这对刚刚进城的人民政权的执政能力是一个考验。

面对这种严峻、复杂的形势,中共中央和***把平抑物价作为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人心的中心环节,并把平抑物价的重任交给了有理财之能的陈云。1949年7月,以陈云为主任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一成立,陈云便亲自坐镇指挥,立即投入了平抑物价和统一财经工作的战斗。

***同陈云交谈

前两次物价上涨风潮虽然通过向市场投放物资得到了平息,但投机资本家们没有“伤筋动骨”,一待实际成熟,他们又卷土重来。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挫败投机资本家,给他们一点“教训”,1949年11月13日,第三次物价上涨风潮开始后,陈云专门向中央起草了一份电报,提出了12条措施。

电报写好后,当晚上报中央。***阅后,在电报上批示:“若主席未睡,请立即送阅。如睡,望先发,发后送阅。”***处理得如此之急,可见当时形势的紧张;夜间还在工作的***接到电报后,当即批示:“即刻发,发后再送刘、朱。”

于是,电报迅速发往全国各地。一场全国范围内稳定物价,打击投机势力的战斗拉开了帷幕。此时,投机分子还蒙在鼓里,得意忘形。

按照电报里提出的12条措施,全国各地开始向上海等大城市紧急调运粮食和纱布等物资。为确保东北粮食入关,陈云派人到东北去调运粮食,并亲自交代:“你坐镇沈阳,东北必须每天发一个列车的粮食到北京。”同时催促华中棉花东运,保证上海纱布所需的原料。另外,决定由西北财委派员将陇海铁路沿线积存的纱布,尽快运到西安。

手中有了物资的陈云,并不急于出手,他在等待时机。上两次为平抑物价,抛售物资时,一是价格还没有涨到高位,二是各地抛售的时间,地点不统一,效果不太明显。其实,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炒作的投机客并没有被套住割肉离场,在价格没有涨到高位时,有限的物资抛出去,杯水车薪,功亏一篑。有的游资还疯狂涌入上海市场,对国营企业抛出的货物,来了个低吸高抛。

这一次,为了给那些不法投机客添一把火,陈云布置国营企业开始抬高销售牌价,逐步与黑市价格持平。另外,还安排国营企业开始将一些冷背商品抛向市场。

投机分子果然中计,不顾死活地继续吃进,头寸不足的,想利用杠杆原理多赚钱的,甚至不惜借高利贷。

而这时,以陈云为首的中财委规定所有国营企业的资金一律存入国家银行,不得向私营银行和资本家企业贷款;私营工厂不准关门,而且要照发工人工资;对其加紧征税,不得迟交;发行公债。同时,全国各地严格取缔****,以截断投机分子的资金来源。

通过配套的、统一的财政、金融政策,投机商人的资金链绷得越来越紧;而投机商人吞的货越来越多,市场的价格也涨到了高位。

11月25日,在物价上涨最猛的那天,随着陈云一声令下,全国贸易机构统一行动,在上海、北京、天津、武汉、西安等大城市,大量抛售重要物资。另一方面,双管齐下,继续收紧银根。

商场如战场。贸易部里电话铃声不断,各大城市每晚都要进行电话汇报。当日粮食卖出多少,买进多少,当日价格,资本家的吃进、吐出情况,部里都要掌握。第二天粮食、纱布的开牌价格,买进多少,卖出多少,以及各地物资如何相互调剂、调运的指令,又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发出。贸易部副部长姚依林坐镇贸易部,陈云运筹帷幄,沉着地指挥贸易、银行、财政三方协同作战。

陈云同***、姚依林交谈

投机商开始不知是计,还在大量高价吃进,但国营公司的货物越抛越多,价格还越压越低,例如上海国营花纱布公司在抛售中每过一个小时就把价格往下砸一次。这时,投机商才感到大事不妙,只好以低价竞相向外抛售。但为时已晚,随着价格继续下跌,投机商吃进去的商品开始吐不出来,被套住了,一方面因价格的下跌而亏本,另一方面又要支付贷款利息,真可谓“两面挨耳光”,叫苦不迭。一些投机商因无处借款,资金周转不灵,甚至无钱还债,纷纷破产,有的还跳楼自杀。

更高明的是,价格降下来后,在陈云的指挥下,国营公司又反手开始买进,把原来抛出的物资低价收回来一些。现在炒股的人都知道低吸高抛,陈云改变了一下顺序:高抛低吸。

这场持续50多天,席卷全国的物价大涨风终被平抑。荣毅仁为此评价道:“中共此次不用政治力量,而能稳住物价,给上海工商界一个教训。”而对这场平抑物价、统一财经斗争胜利的历史意义,***高度评价为不下于淮海战役,称赞陈云是“金融奇才”。

但陈云深知,这次投机资本家判断政府仍是唱的“空城计”,从总的方面来看,并没判断错,除了我们保密工作做得好之外,投机商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为了从源头上解决物价稳定问题,陈云又把工作的重心转向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工作。

主要参考:《陈云传》中共中央文献室编

《新中国商业史稿》商业部商业经济研究所编著

《***传(1949-1976)》中共中央文献室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