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价高涨到底因何而起?

国内外棉价大涨,种棉花成“香饽饽”?

又到棉花春播季。与去年相比,今年国内棉花的种植面积明显增加。据中国棉花协会调查显示,2022年中国棉花意向种植面积为4398万亩,同比增加78.9万亩,增幅1.8%。棉花意向种植面积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是受棉花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

今年2月份以来,国内外棉价呈上涨态势,期现货价格均创近年来新高。目前棉价已远超纺织企业承受能力,价格向产业链下游传导不畅。

截至3月底,中国棉花价格指数(3128B)达到22899元/吨,年内涨幅已达3.12%。现货方面,据最新数据显示,3月30日皮棉国内市场价为22939.17元/吨,与2021年12月31日相比上涨3.30%。期货方面,截至3月31日收盘,郑棉主力连续期货价格达21755元/吨,年内期货价格最高达22210元/吨,较年内最低价20590元/吨上涨7.87%。

棉价高涨到底因何而起

谈及棉价高涨的原因,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钱静斐分析称:“一是植棉成本受土地农资价格影响大幅上涨,新疆地方机采棉总成本比上年增加31%;二是去年9月份新棉上市以来,受棉纺织企业出口旺盛、加工企业加价抢收抬高市场预期、全球棉花减产预期增强、大宗商品价格强势运行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棉花价格持续快速上涨。

通过走访新疆昌吉辖区及第六师棉花加工企业和棉纺中下游企业,了解到:2021/2022年度多种因素助推棉价,致使皮棉综合成本多数在24000元/吨以上,而皮棉售价约22800元/吨,棉花加工成本与皮棉售价倒挂1000-1500元/吨,棉花收购加工企业普遍面临亏损问题;皮棉销售进度显著放缓,目前辖区90%皮棉还未销售,棉花加工企业普遍持观望态度;由于加工企业资金回笼较慢,致使棉花收购贷款归还进度较去年同期显著放缓;下游棉纺织市场现货交投疲弱,库存高位需求低迷。

具体情况如下:

棉花加工企业受价格倒挂影响,销售及贷款归还进度较去年同期显著放缓。多重因素助推棉价,棉花加工成本与皮棉售价倒挂。2021年上半年,国内新冠疫情控制较好和下游大量纺织订单回流,加上新疆种植期间遭遇极端天气,市场对棉花产量下降的预期叠加世界主要经济体货币超发、通胀居高不下,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助推棉价大涨。目前,棉花加工成本价格普遍高达23500-25000元/吨。棉花加工企业收购成本与现货价格倒挂1000-1500元/吨,轧花企业面临亏损。

皮棉订单量较去年同期下降,销售进度显著放缓。国内下游纺纱利润维持亏损,成品库存维持高位,订单和补库不及预期。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统计,截止3月3日,全国销售率为39.3%,同比下降34.7个百分点,较过去四年均值下降18.6个百分点,其中新疆销售36.9%,同比下降36.4个百分点,较过去四年均值下降18.2个百分点。目前,下游纺织采购表现相对谨慎,只是少量补货维持生产,棉花加工企业销售进度较去年同期显著放缓。

贷款归还进度较去年同期显著放缓,多数企业需要延期偿还贷款。银行回款压力日增,轧花厂处境异常艰难。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收购成本与销售价格倒挂及仓储利息等费用积压。面对资金回笼压力,企业改变销售策略,多以一口价销售为主,并根据质量指标差异进行议价。被调查的企业中,半数企业尚未销售皮棉,如果现在冒然出库,必然会造成亏损,处于观望状态。这些企业因为体量小,只将银行利息偿还,选择继续延长贷款期限。

纺企产成品库存持续增加,棉纺中下游企业维持弱势。棉花库存处历史高位,下游棉纺织市场现货交投疲弱。市场对于下游需求持悲观心态,整体交投氛围维持弱势,纺企产成品库存持续增加,后期需求延续疲弱。国内疫情大面积扩散,部分地区物流陷入停摆状态,棉花仓储库出入库等受到制约,纺织企业经营影响较大,导致本就偏弱的需求更加低迷。据统计2月底棉花商业库存为540.84万吨,环比减少14.61万吨,同比增加36.12万吨;全国棉花周转库存总量约483.52万吨,环比减少15.66万吨,降幅3.14%,高于去年同期77.59万吨。从数据来看,棉花商业库存和周转库存处历史高位,下游采购谨慎。被调查的棉纺企业反映,目前主要以散单小单、老客户稀少返单为主,大单长单依旧不足。

贸易环境不确定因素上升,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棉纺企业订单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产品库存增加,市场需求不足。

主要影响因素:

一是中美贸易摩擦、俄乌战争等贸易环境不确定性上升,出口压力有所增加;

二是国内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国内商业活动仍未完全恢复正常,社交活动减少影响纺织服装类商品消费需求;

三是服装类商品需求弹性相对食品、日用品更高,经济不景气和工作压力大背景下,成为消费者压缩支出的对象。

“从历年棉花价格来看,目前棉价明显估值偏高。”研究员刘美指出,“新疆棉销售存在成本倒挂等问题,但预计后续全球棉花缺口将会因高价而缩窄。此外,新年度棉花种植面积增加,也将补充棉花供应量,预计全球棉花需求见顶后,棉花价格回落的拐点将显现。”

“短期来看,内外销订单未见起色,下游企业面临高成本下的利润挤占困境,需要注意资金循环使用问题,在压力下以稳为主。中长期来看,纺织企业需要主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产品品质上下功夫,打造核心竞争力。”研究员钱静斐表示。

实际因素制约着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

据相关业内人士分析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存在实际制约因素。

一是粮食安全问题,政策优先鼓励种小麦玉米。从大的方向来看,俄乌两国是全球小麦、玉米和葵花籽油的主要出口国。受国际局势俄乌冲突影响,全球粮食供应链不稳定,对粮食进口的影响不可忽视。今年政府三番五次强调粮食安全,面对俄乌冲突等国际形势变化,粮食安全显得更为重要。发改委等多个部门出台政策,要保面积保产量,保大豆等油料作物种植规模,保障化肥等物资供应。

二是退耕还水/湿、退地还林还草政策。棉花种植属于灌溉农业和大规模机械化的农业,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需求量很大,这也就注定了退地还水、还林政策会很大程度影响棉花的种植面积。

三是棉花种植成本高、需求端疲软。受疫情、俄乌冲突局势影响农资价格普遍上涨,在2021年就有棉农朋友普遍反映棉花种植成本太高。但还好有高棉价的支撑,让棉农也有一定的利润。可是今年风云变幻,有业内人士直言:“去年棉花的价格那是百年一遇,今年棉花的价格能过8.5元就很好了。而且去年的高价棉也需要一段时间消化”。

虽然去年棉价高让很多棉农的种植热情高涨,但这些实际因素都不容忽视。无论棉花走势如何,还是要提醒大家从播种期开始就要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单产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