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99年朝鲜一家五口逃往韩国的真实记录,从朝鲜到韩国本来短短的40公里,他们竟然全程走了14000多公里,几乎横跨了整个亚洲大陆,途经了四个国家,整整用了57天的时间。
朝鲜半岛自二战结束后,因苏联和美国的介入,形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1950年的朝鲜战争加剧了这种对立,南北双方至今仍互不承认对方的合法性,都宣称对整个半岛拥有主权。
在这种紧张的政治环境下,38度线附近的军事分界线成为南北居民之间的巨大障碍。由于种种原因,从北方越境到南方的现象开始出现,这些人被称为“脱北者”。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的战争时期,也有不少人从北方来到南方,但当时更多被视为投靠韩国一方的行为,缺乏明确的定义。
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脱北”现象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多数脱北者是普通百姓,少数涉及政治或军事背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离开故土,主要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然而,这种行为在朝鲜被视为叛国,一旦被捕,将面临严厉的惩罚。因此,只有在生活极度困窘的情况下,人们才会选择这条险途。
值得注意的是,在停战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朝鲜的经济状况和民众生活水平实际上优于南方。由于苏联的鼎力支持,大量的援助使得朝鲜在工农业领域取得了显著发展,资源丰富,人民生活相对富足。这段时期,韩国的百姓甚至对北方的繁荣感到羡慕。
1991年苏联解体,朝鲜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援助。缺乏廉价或免费的石油、煤炭和棉花等战略资源,导致工业生产受阻。农业方面,由于机械设备无法运转,加上化肥短缺,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再加上90年代中期的严重自然灾害,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
与此同时,韩国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瞩目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南北经济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反差,使得越来越多的北方居民萌生了前往南方的念头。于是,“脱北者”现象逐渐增多,他们的主要目的地正是南方的韩国。
“脱北者”不仅代表了从朝鲜逃离的人群,还说明更为复杂的历史背景与社会问题。绝大多数脱北者选择前往韩国,但他们的逃亡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得许多平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在这一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法律来处理脱北者问题,但历史记录显示,1948年至1961年间,仅有318名脱北者成功抵达韩国。在这些早期的脱北者中,许多是在战争中流亡的平民,他们并未得到韩国政府的经济支持,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在朝鲜战争期间,一支被称为“白马部队”的游击队伍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他们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但在战后却面临被边缘化的命运。韩国政府对这支部队并未给予正式的认可,将其成员视作难民而非战士。因此,他们无法享有退休金等相关待遇。每年10月,这些成员会举行聚会以纪念战友,然而,他们的故事却鲜为人知,直到2010年,才通过一位教授的研究,逐渐被社会所认识。
90年代,朝鲜的经济危机加剧,导致越来越多的朝鲜人选择逃离,脱北者的数量显著增加。这一现象引发了韩国社会的广泛关注,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为严重的文化冲突与社会歧视。脱北者由于在朝鲜生活多年,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往往难以融入韩国社会。
2008年“女间谍事件”使得韩国社会对脱北者的偏见进一步加深。在公众舆论的推动下,很多韩国人对脱北者产生了负面的看法,认为他们可能会危害社会安全。这种偏见对脱北者的融入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尤其是在就业方面。
研究显示,只有大约四分之一的脱北者能够找到正式工作,而失业率是普通韩国人的六倍。这一方面与他们的技能与教育背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社会对他们的偏见息息相关。
脱北者在就业时常常面临选择困境。由于许多脱北者对3K,即危险、脏、累的工作避之唯恐不及,他们的就业选择受到极大限制。此外,部分脱北者在获得政府资助后,未能积极进取,导致他们的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教育方面,脱北者的孩子同样面临挑战。在韩国,青少年脱北者大约在1300至1500人之间,许多孩子因身份问题遭受校园霸凌,甚至虐待。这种歧视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心理压力和社会排斥,进一步加剧了家庭和社会的矛盾。
随着社会对脱北者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相关研究也在不断进行。这些研究不仅说明脱北者在韩国的生活现状,也为政策的改善提供了依据。如何更好地帮助这些人融入社会,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来自 詹小洪著. 韩国为什么与众不同[M].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