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食品谣言你听过转过吗?食品专家为你解答真相

借你一双慧眼--- 科学辨别食品安全谣言。7月11日,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专题召开沙龙,邀请监管人员、食品专家及食品企业共同探讨分析食品安全谣言,并现场开展小实验,向公众传递科学解读。
省食药监局专门罗列了近年来曾经流行的近20个食品谣言,包括SB250病毒“72变”、打针西瓜致人中毒、柿子酸奶同吃致死、塑料紫菜、染色小米等,并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进行解读分析。
1、SB250病毒“72变”:
“昨天凌晨二点二十一分,一女性感染SB250病毒(变种还有sk5、H7N9等)死亡, 年龄21岁,参与抢救的医生已经被隔离,据悉此女是在市场买草鱼回家做酸菜鱼吃后发觉呕吐头晕送院,中央电视新闻已播出,暂时别吃鱼肉,酸菜,特别是草鱼,酸菜鱼,水煮鱼,因禄劝县有121个鱼塘已感染”。
专家解读:这样内容的微信,很多西安市民都曾经收到。根据调查,该谣言的多种版本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主体内容大致一样,只是更换了时间、地点、人名。迄今为止,云南、上海、福建和青海等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类似谣言,各地食药、卫生和公安等部门联合媒体相继辟谣,多个造谣、传谣者被处罚。
2、打针西瓜致人中毒:夏季正是西瓜热销的季节,很多人曾经听说过打针西瓜的传说,还有的市民买西瓜时会悄悄留意。
“只要瓜瓤里有黄白色的筋,就说明这个西瓜打过针了”的消息曾在各大社交平台疯传。事实上,这则谣言早在2012年曾出现,每逢西瓜热销季节就会死灰复燃。其实,给西瓜打针,瓜农无利可图,不具可操作性。
专家解读:西瓜打针有多难你试过吗?一般的针根本打不进去,里面是实心的啊。如果你用力强行打进去,也只有针头路过的地方能渗进去一点,而且瓜瓤很快就会烂掉。
3.柿子酸奶同吃致死:“家里有孩子的注意了:现在是柿子上市的季节……今天刚刚发生一件真事:一个小女孩吃完柿子又喝酸奶,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就中毒死了!”
专家解读:此消息并没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细节,类似柿子与酸奶、螃蟹同食中毒的说法早在2012年就曾出现,专家们均表示未听说此类说法。

4、用胶带捆绑的蔬菜甲醛超标10倍:“胶带捆绑蔬菜甲醛超标10倍”的说法曾在网上疯传。现场的实验结果显示,用胶带捆绑的蔬菜,甲醛含量为30毫克/公斤,是未用胶带捆绑的蔬菜甲醛含量的十倍。如果长期食用与胶带直接接触的蔬菜,会对消化系统和肝肾系统产生毒副作用。
专家解读:目前对于蔬菜的甲醛含量检测尚无国家标准,所以“甲醛超标”一说并不严谨。包括深圳市质检院在内的多家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也显示,蔬菜与胶带接触部位未检测到甲醛。胶带的甲醛残留并没传说中可怕,提醒市民理性对待不实新闻,如果不放心,食用前可把与胶带直接接触的那部分蔬菜扔掉。
5.塑料紫菜塑料粉丝:不久前,各种质疑紫菜可能系塑料袋冒充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让不少市民心生疑虑。
专家解读:塑料薄膜的原料价格还是挺贵的,如果要做出紫菜的质感和外观,再加上人工成本,肯定比紫菜贵多了。再说了,你见过能吸水,能泡发的塑料吗?
6。塑料粉丝:一位女性消费者在视频中“手撕龙口粉丝”,声讨龙口粉丝居然能用打火机点着,而且越燃越旺,质疑粉丝中含有对身体健康无益的添加剂,“燃烧剩下的东西是塑料”。
专家解读:用这种方法来辨别毒粉丝是不靠谱的。粉丝都是以淀粉为主要原料,而淀粉类产品,尤其是干的,本身就是有机物,很容易燃烧,而且燃烧后的产物也都是一样的,所以用燃烧法辨别粉条是否有毒并不科学。食物能点燃是一种普遍现象。
7、用棉花做肉松:视频的内容大致是有人将自己买回来一袋肉松饼,拿水浸泡后,发现里面肉松是“棉花”做的。这条小视频在朋友圈内迅速传开来。不少喜欢吃肉松的人表示很担忧:肉松真的都是棉花做的?
专家解读:从成分来看,肉松和棉花有很大区别。肉松的本质是一种肌肉纤维,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而棉花的本质是植物纤维,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真用棉花冒充肉松,一吃就会识破,商家不会造这样明显的假让消费者来告。而且,一旦被识破也不会有消费者买了,商家是不会做这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买卖的。
8、假鸡蛋:
网上经常有报道说消费者买到了假鸡蛋,有的蛋黄像橡皮一样有弹性,有的颜色异常等等。实际上,这些异常鸡蛋都是真鸡蛋,有的是因为被冷冻过,有的是因为鸡的输卵管炎症,有的是因为鸡的饲料问题。还有人声称能人造鸡蛋,还有视频为证,使用的是海藻酸钠、氯化钙等原料。
专家解读:人造鸡蛋根本无法实现,光鸡蛋壳就很难模仿,比如有气孔、有气室、有卵膜。网上流传的制作工艺挺复杂,一天也做不出几个。
华商记者 李琳 陈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