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白土岗的风俗
这一篇,主要写家乡的风俗习惯,因为风俗涉及面很广,只能拣主要的写,时间跨度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目前;而且仅仅是汉族的,少数民族风俗不在此中。
白土岗的风俗与全县大部分地区是一样的,所以借用韩德泉先生的《南召风情》一书中的婚丧、生育习俗中的不少内容,目的是让大家更多了解各地风俗。在此谨致谢意!
一、婚嫁风俗
无论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旧时代,还是解放后进入自由恋爱的新时期,绝大部分人们的婚姻,都是按照提亲——相亲——定亲——送好——过礼——准备——迎亲(女方则为送亲)——婚礼——宴席——闹房——回门的程序进行的。
(一)提亲定婚
提亲。就是介绍对象,方言叫给某某说个头。提亲的形式较多,有媒人根据自己掌握的男、女双方的情况,主动说合的;有男方或女方把自家的情况介绍给媒人并提出一定的要求,让媒人选择说合的;有的是一方看中另一方,让媒人去说合的;也有男女双方都有意,但碍于没个中间人,于是就找个“媒人”作桥梁的;当然也有自由恋爱的。过去有专职媒人,现在有婚介公司。也有不是专职媒人而是由熟悉男女双方的亲戚、友人说合的。
相亲。媒人把双方各自的情况向对方作以介绍,双方都表示可以继续进行时,媒人便约男女双方到某一方家中或某一地点见面,给双方一个进一步交谈了解的机会。见面后如有一方认为不满意,便向媒人婉转地交待不再继续了;如果双方都还满意,男女通过媒人相约或互约,继续深入了解。其间,有的家长也参与进去了。当然,再早一些时候,那就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儿女听凭父母对自己婚姻安排的结果了。
定亲。就是把这桩婚姻关系明确地确定下来。叫做“丢定坠儿”(下定金)。近些年,定亲时由男方根据女方来的人数安排几桌丰盛的酒宴,双方还互赠信物。
择好。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工作特点和性质等,多由男方找人选择良辰吉日;有的女方也要选择,双方最后确定一个吉日;也有不找别人,而由男女双方一起商定的,自己感觉哪个日子好就行。讲究的人还要确定由什么属相的人去迎娶、天地桌朝哪个方位摆放、什么时间拜天地等。总之以喜庆吉利为原则。
送好。结婚的日子确定下来后,由男方派专人到女方正式送达结婚日期并送彩礼(现金),俗称“过大礼”。所送彩礼数额一般由女方提出与男方协商而定,送彩礼时有的还请媒人一起前往。由于时代不同以及双方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因素不同,所送彩礼的品种和数量也不同。送好以后,男女双方就开始进行必要的结婚准备。
(二)婚前准备
男女双方共同准备的是,拍摄合影照(婚纱照),到民政部门进行婚姻登记并领取结婚证。建国后婚姻法颁布前,乡村中结婚无需领结婚证,只要由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参加,举行个婚礼,再摆上几桌酒宴(俗称捞几桌)就行了;现在这一现象仍时有发生,即先结婚后领证(先婚礼后领证、先怀孕后结婚,都被戏称为“先上车后买票”)。
女方应做的准备,也称“打发闺女”。一是置办嫁妆,如箱、桌、柜、被褥、木梳、镜子、洗脸盆、茶瓶,现在还有洗衣机、冰箱、电脑、空调、摩托车甚或小汽车等。解放前,由于妇女地位低下,女方置办的嫁妆费用全由女方承担。解放后,多以男方所送彩礼来置办。现在有的是男方出资女方购置,有的是男方买好送到女方,结婚那天再拉到男方。当然也有全部由女方置办的。嫁妆最起码也要准备两双新被褥以及新娘子必须发的红包。二是通知亲朋好友前来祝贺送礼,俗称“添箱”。去告知至亲时,一般要带一包四五斤重的白糖及其它礼物。其余的亲朋现在大都用电话通知了。三是确定设宴招待客人(叫“待添箱客”)的日期。有的还会确定结婚当天的“送客”(陪新娘到男方家)的名单。旧时把送客称为“把轿客”。
男方做的准备要比女方复杂得多。首先是布置新房、添置家具(与女方的不重复);二是用红色经子绳和高粱秆织床笆箔,用红经子绳和麦秸秆织稿荐(苫子);现在都是购买成套的组合家具和大床了,就不用床笆和稿荐了。三是请儿女双全的妇女【注1】做新里新表新棉花的新被褥。做被褥的线是红色的,做时在里面要放枣、筷子、花生等【注2】。爱戏嘻玩笑的会放点辣椒粉、茅锥(黄笔(念bei)草的种子,一端有锐利的尖),意在让新人被呛被扎,不得很好休息。注意所做被褥要留上一段线不彻底做完【注3】。结婚的头天晚上,要找一小男孩在婚床上睡一晚,俗称“压床”,又称“引窝蛋”(农户养的母鸡快要下蛋时,人们给它做一个下蛋的窝,里面放一“鸡蛋”引导母鸡到窝中下蛋)【注4】。
除上述准备外,更重要的是举办婚礼这一天的诸多事项。确定一总负责人,俗称“大照(招)”,统盘考虑安排,再指定若干人具体分工负责,组成娶亲、迎亲、婚礼、待客、陪客、送客等小组,责任到人,以使整个婚礼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娶亲
娶亲的人员按新郎家的要求挑选“属相”适当的人员。去娶亲的人员严格说,就是架红毡的、娶女客、挑水礼的三人。现在去迎亲的人多了,但无论如何,只能为单数。回来时加上新娘为双数【注5】。具体分工与责任:
领队。(俗称“架红毡的”)【注6】。该人应当具有一定的办事能力,懂得习俗,善于交际,负责整个娶亲事宜。其最明显的特征是把叠好的红毡搭在肩头或搭在手臂上。过去是真正的红色羊毛毡,现在一般用一米见方的红布所代替。
架红毡的在新娘家还要分送各种“封子”(红包),如:扫婚车(轿)的、拿上轿鞋的、搬家具的等。因娶亲人员到新娘家不管早晚,女方都需设酒宴招待的,当“端挑盘的”上菜时,架红毡的应往挑盘中放上两份“封子”,(俗称“下厨礼儿”),这是给厨师和端挑盘的红包。【注7】。架红毡的还要负责回来路上贴“喜帖”,喜帖贴在沿途路旁的大树上、墙上、建筑物上。路程远的带八十一个,路程近的带四十九个即可【注8】。领队的负责整个娶亲事宜,娘家邻里及返程路途中有人讨要喜糖、喜烟的,均由领队安排。
娶女客。挑选既符合属相要求,又儿女双全的女性(现在只求属相相符)。出发时娶女客带上用一米见方的红布包起来的“上轿衣、上轿绿鞋”,有的还要带上一束花,用作新娘上轿后用手拿着放在胸前。回来时带上用此红布包的娘家陪送的内放木梳、镜子,一包糖果、花生、饼干的洗脸盆,近年来还有热水瓶等。过去用牛车迎娶时,娶女客应坐在新娘子的前面。过去的新娘,上轿时是戴花冠、着裙子、披云肩,相当于现代的婚纱。上轿鞋一般为绿色,上轿时换上【注9】。新娘子的上轿鞋到婆家换鞋后会被人们抢走的,据说穿了新娘子的上轿鞋脚不痛。过去是拜了天地回到洞房,由婆家人把新红鞋【注10】送来换上,新娘子得给送鞋人发红包。现在是下车时就把鞋换了,同样是新娘子要给送鞋人发红包。
挑“水礼”和放鞭炮的 。“水礼”和“离娘肉”是娶亲时必带的。【注11】现在说的“水礼”已非原意,而是指娶亲时所带的礼品,但还是以四样为准,除了“离娘肉”是一块最起码有两根肋骨的猪肉“礼条”外【注12】,其他礼品各地有所不同,一般的有烟、酒、糖包、糖果等;有的还带两棵连根的葱、两棵连根的艾;一把芹菜,一些豆芽。【注13】
挑水礼的兼顾放鞭炮。娶亲时催促新娘上轿、起轿,过村穿店、渡河过桥,遇到大树、庙宇以及给家里报喜信都要燃放鞭炮,这样既喜庆据说又避邪。
车、轿的安排。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由于山区经济和交通条件所限,乡村里迎娶新娘的花轿很少,少数是用一种叫“黑蓝头”的轿子,是四人抬的;大多数是使用铁轮牛车做婚车,就是在车体的“车押栏(车帮)”处,用三根柔软的细木棍或竹片,搭成半圆形,用新苇席罩上,外面用红色绳子固定起来,像江南的乌篷船似的,称为“席布栏儿车”,在车抬辕和牛角上贴上喜帖,就成了新媳妇的“花车”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从步行到牛车、骑自行车,再到用拖拉机、用农用车当“花轿”,而如今都用轿车了。条件不同,地域不同,婚车的布置也各有千秋。
车队的组织与指挥是架红毡人的事。气派一点的,由摩托车做前导开路,摄像车紧跟,花车随后,后边的车子依次坐着娘家的“送女客”。也有并没有那么多送客而去好多车子的,目的就是为了排场罢了。出发前,要把给司机的红包及一盒香烟一并落实,以免回来后有人急于离开而漏发。
抬箱桌的。过去由于交通条件所限,娘家陪送的箱子、桌子、柜子、菜柜等家具需男方在结婚当天去抬回。去抬运的人称“抬箱桌的”或“抬嫁妆的”。他们用红绳子和扁担把贴着红囍字的嫁妆固定牢,抬着跟随在轿子或婚车后面。现在都是用货车拉回的。但要跟随一至两个人,在车上负责嫁妆的运输安全。
还需要注意的:
1.凡是娶亲人员出发前都要在男方家吃饭,不能空嘴,到女方家仍要入席就餐。男女双方都会给他们封封子(发红包)。【注14】
2.领队应带足够的香烟、糖果、鞭炮和应急用的现金。
3.如果新娘子正处在例假期间,娶亲人应多带一块“对方儿”红布送给新娘子。
4.娶亲队伍来回的路线最好不要重复。起码应选择一段不重复的路程。【注15】
一切准备停当,吉时一到,在婚车前或绕婚车放鞭炮,迎亲队伍即刻启程。
(四)迎亲
当娶亲的队伍出发后,迎亲的事情就忙开了。
贴婚联。在新房及各房间和院门的门框上贴婚联,门板上贴大红喜字。(也可以早起就贴婚联)
布置天地桌。根据居住环境和“阴阳先儿”要求的方位,在院中摆放天地桌,桌后的墙上或用竹竿做支架,竖挂一花床单为背景,中间贴一大红囍字,旁边贴一用红纸写成的婚礼仪程;天地桌桌面上铺一花床单,在上面放两瓶花和一面镜子【注16】,天地桌前铺一席子,以供新人跪拜时使用;放两把椅子或一条长凳,供男方父母坐下受礼。现在还有彩门、音响、礼炮、礼花等,更增加了喜庆气氛。
支礼单桌。桌面上放有糖果(喜糖)、香烟(喜烟)招待亲朋好友和来宾;由“大笔先”写礼单(在礼单上落下姓名及礼金数目),礼金则由“掌包的”暂时收存。
还要逐一安排落实接婚车的人,婚礼进行时放鞭炮的人,接待娘家来客的人,给新娘子送鞋、端洗脸水、端饭、装枕头、撕窗花、挂门帘的人(过去的老式窗户是撕窗户纸),卸车搬家具的人,招待司机的人,并明确他们各自的具体事宜。
婚车到家,由接待人员把娘家来的客人引导到事先安排好的处所(农村多安排在事主邻居家,城镇的就直接到宾馆),歇息、抽烟、喝茶、聊天。
婚车在迎亲的鞭炮声中停稳后,由新郎打开车门,送上胸花;送鞋的送上鞋子,新娘给送鞋人发红包。换鞋后由新郎搀手或背或抱与新娘一起到天地桌前。年轻人为了“捣乱”,故意把婚车拦截在较远的地方停下,让新郎背着新娘。后边有人用大头针等刺扎俩人的屁股。这是一种很不文明的做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婚车(轿)到达院门外停稳后,车(轿)前两旁各放一束粟(小谷子)秸秆,内置鞭炮,进行燃放;另有一人一手用火钳子夹一烧红的犁铧,一手掂一壶水,绕婚车(轿)正转三圈,再倒转三圈,边跑边向犁铧上浇水。【注17】新娘下车(轿)时用“口袋”铺地(口袋,是用帆布制成宽约四十厘米,长约一米六七,用来盛装粮食的袋子)。就是用两条口袋相连接铺在地上,新娘子下车走在上面,当走过第一条口袋到达第二条口袋上时,第一条口袋就被“转口袋的人”拿掉,并迅速转到第二条口袋前面铺在地上,转换传递,不让新娘子的脚着地,相当于现在铺的红地毯。【注18】
婚礼在司仪的主持下进行,婚礼的仪程大体相同,这就看司仪的个人水平和掌控能力了。
当新人“拜高堂”时。 男方的父母坐在天地桌前,这时就有好事的向他们脸上抹黑色的物质,如锅烟灰、鞋油、油墨、印泥等,俗称“打花脸”,或叫“抹花脸”,这也是一种热闹吉庆的方式。【注19】同时新娘子在拜高堂时叫爹、妈,公婆要给新娘子发红包,称为“改口费”。【注20】
当进行到“夫妻交拜”时,新郎的朋友们会使出各种招数来嬉戏新郎和新娘。
当婚礼进行到“夫妻携手入洞房”时,就交由好事的年青人热闹去了。当把新娘子拥入洞房还有如下事情要办:有人端来洗脸水,新娘子要给端水人发红包,并表示性地洗一下;有人端来两碗荷包蛋面汤(小碗盛,大碗扣着)和两双筷子,新娘子要给端饭的人发红包,并把上面的碗掀开,用筷子把鸡蛋夹开见到蛋黄【注21】,象征性地吃几口,并把饭向床底下倒一点。【注22】有人帮助撕窗花、装枕头、挂门帘,新娘子都要发红包。【注23】新娘子还要把床上反铺的席子翻过来。【注24】
从前,当新房中这些事情办完后,由女主事领着新娘子到厨房,让新娘子把已擀好的面皮切成面条,切几刀即可;但在叠好的面皮中有的会放入筷子,有的会夹些棉纸,机灵的新娘子会把面皮展开,取出异物,重新叠好再切。
【注25】二十一世纪以来,婚庆礼仪公司应运而生,大都由婚庆礼仪公司来操办了。但入洞房后的事情还是家人的事。
(五)婚宴
婚礼后。由新郎家设酒宴招待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宴席俗称“摆整场儿”,其丰盛程度以“厚”、“薄”来分,丰盛的称“场儿厚”,差点的称“场儿薄”。宴席的内容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都是有下酒菜、大件(硬菜)、汤水为主组成。
上大件时第一个必定是“红肉拼盘”,端上来时,娘家带队的人需给厨师和端挑盘的发红包,把红包放在挑盘中,俗称“下厨礼儿”。【注26】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生活节奏加快,酒宴也相应地进行了改变:先上十个菜(含三个大件),吃馒头垫一下,再上四个下酒的素菜,进行喝酒。然后上汤、鱼、甜米、甜汤。有的干脆做好什么上什么。把原来需要四个钟头的婚宴缩短到不足两个钟头。
敬酒。由架红毡的带领新郎、新娘到席间给每位来宾敬酒,俗称喝喜酒。【注27】娘家席上有的只允许新郎去敬酒。当然公公、婆婆也要到各桌逐一敬酒。这时爱热闹的人又会给他俩抹花脸,以增加喜庆气氛。
席间有专人负责烟酒的供应和发放,以满足客人之需。还有专人进行来客登记,即给每个酒席桌上发一红纸条——“澄客单”,把参加婚宴的人员名字登记一下,收集起来,席后与礼单对照;如有未参加者,另约时间进行招待。二十一世纪后,“吃场儿”机会太多,有不少家庭采取“礼到人不去”的办法对待请帖。请客不到也不再另行安排了。
(六)送客
送客。新郎新娘及新郎的父母及主要接待人员在宴席结束时,等待在宴会厅的出口处,以便送别客人。
送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新郎家的亲朋好友,给主人家打个招呼就辞行了。另一部分则是新娘子娘家来的送客,散席后要到新郎家喝茶抽烟叙家常,这叫“会亲家”,由女方领队的与公婆双方互谦一番,事毕男方还要给客人发“回赠礼”,一般是红包、毛巾(或手帕)、香皂、香烟。更重要的是在会亲家时,还有“赎鈅匙”,就是新娘子的嫂子(或兄弟),把新娘子所带来的箱子鈅匙交给其婆婆,婆婆要回赠一较重的红包。当然婆婆还是把鈅匙交给了新媳妇。而后公婆及有关人员送客人启程。
(七)闹房
在乡村,结婚当天及以后两天,晚饭后准备几个下酒菜,乡邻们会来喝喜酒、年轻人闹新房。现在这一习俗已经淡化了许多。
(八)回娘家
婚后三天或七天,娘家会来人把闺女叫回家,婆家要用“整场儿”招待来人,并根据来人多少和男女分开的原则进行安排。饭后新娘子跟娘家人一起回去。过去有“住七还八”之说,即回娘家要住上八天,再由婆家派人把新娘子叫回。同时,新媳妇回来时,会带上给公公、婆婆及新郎等做的新鞋,现在都是买的,这叫“扎根鞋”。当然也显示了新娘子的孝心和针线活的水平。
(九)送礼回门
婚后过第一个春节时,新郎需给新娘家的至亲(伯、叔、姑、舅、姨)和媒人送礼。礼品基本上是一块大肉礼条,(用红纸条围贴在中间),一只猪前腿,一条鱼,一包糖(包上也有一红纸条,以示喜庆),俗称“四色礼”。一般是在节前送去,也有节后送的。给媒人送礼称为“谢大媒”,感谢媒人牵线搭桥;有的还会给媒人送双鞋,感谢媒人为二人的婚事跑腿操劳。
大年初一过后,新女婿随新娘一起回娘家,这次叫“回门”。由娘家受礼户轮流“待新客”,一般是谁受礼谁安排“整场儿”招待,并发红包。待客的主人家一般还会请来老女婿来陪新女婿。过去新郎还会选一机灵能喝酒的陪同前往,俗称“歪脖客”,其任务是保护新女婿,因为娘家嫂子们会上演许多恶作剧,如把奶水挤到茶水中让新女婿喝,把饺子中包上辣椒让新女婿吃,喝酒时想把新女婿灌醉等,这些都需由歪脖客挡驾。
至此,整个婚礼才算完成了。
(十)相关链接
(1)丈母娘给新婚小夫妻送手巾扇子。结婚后的第一个端午节的当天或前一两天,丈母娘会带上炸油条和新买的两块手巾、两把扇子,去送给女婿和女儿,希望他们清凉地度过夏日。而今把送扇子改为送电风扇、空调了。
(2)农历六月初六的当天或前几天,闺女和新女婿带上礼物(过去一般是炸油条)回娘家,或者婆婆带领,相当于对五月端午娘家妈送手巾、扇子的回访和探望。
(3)开脸:女孩出嫁前,都必须让儿女双全的妇女用细丝线除去面部的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的仪式。相当于现在的美容。这是中国旧时女子嫁人的标志之一。又称绞面、绞脸。开脸一般上轿前在女家进行。用具有镊子、五色丝线或钱币等。开脸后,要给开脸人赏封。此项程序现在已经废除。
(4)结发:古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男女都是不理发的。新娘新郎入洞房后,别人把二者的头发各剪下一绺(liu)绑扎在一起(叫合髻ji),说明二人已经血脉相融,成为一体:因为头发是不会腐烂的,象征感情永恒、白头偕老。后人就称之为结发夫妻。而再婚、纳妾是不准用此做法的,所以人们十分看重“结发”。
(5)上头:如同现在的“盘头”——未婚青年将变为已婚妇女的标志之一。把披肩发或发辫挽起来,用簪子、发网固定在脑后。
(6)洞房:古时人们居住在洞穴、窑洞中群婚而居。黄帝为改变这种状况,另辟洞穴为“洞房”,让男女二人住在洞房中几个月,发生感情,形成“一夫一妻”。所以沿袭下来,结婚就叫“入洞房”。
(7)度蜜月:据传,一夫一妻制刚刚强制实行时,一对男女不习惯这种生活而偷偷跑出洞房。二人在深山老林都迷了路,又转悠到了一起,就用野果蘸着蜂蜜吃,也渐渐有了感情,一月后才被人发现救回。所以婚后一个月就叫“度蜜月”。
(8)闹房:据说,新房里往往会有狐仙藏匿。人们闹房的目的就是驱赶狐仙。否则“人不闹鬼闹”。为了狂欢,闹房除了公婆不能参与外,其他人都可以。于是就“三天没大小”地乱闹一气。
(十一)婚嫁行为寓意
【注1】请儿女双全的妇女做被褥,是取其吉利,意图婚后也会儿女双全。寡妇是不兴进入新房的。
【注2】在新被子里放枣、筷子、花生的寓意是希望早生、快生、插花着生,既生男又生女。
【注3】新被子不做完,其目的是让新媳妇把里面的异物取出并接着做好。目的是考察新媳妇的智慧和观察其做针线活的“女红”水平。
【注4】让男孩“压床”寓意将来一定会生男孩以延续香火,传宗接代。
【注5】迎亲时去单回双是说明夫妻成双成对,永永远远。
【注6】红毡,旧时是用红色羊毛毡,代表婚礼的庄重喜庆和新人前途的红火。现在所架的红毡是用一块一米见方的红布叠成四折,搭在架毡人的左肘上或绑扎在婚车的右后视镜下。
红毡的另外作用是,路上如果遇到迎面而来的娶亲队伍,架红毡的就要上前打招呼,并交换提前准备好的带有双囍字的手帕;如果遇到迎面而来的是送葬队伍,架红毡的则用红毡遮挡一下,让花轿过去;遇到大树、巨石、庙宇、桥梁等,都要用红毡遮挡一下,以避神灵。
【注7】这个“下厨礼儿”,是表示对厨师和端挑盘人的谢意。
【注8】喜帖的大小无定规,一般以八九公分大小的正方形红纸、对角草写“喜”字为好。喜帖的数量,取最大奇数相乘之积。七七四十九和九九八十一这两个数字都是大数,寓意大吉大利。喜帖无论多少,到女方家后开始在门前院内张贴,回到家时一定要张贴完。
【注9】上轿时换上绿(lu)鞋——方言“禄、绿”谐音。绿色代表大地、“俸禄”。寓意希望新娘在婆家扎根,依靠夫君的俸禄过着好日子。
【注10】到了婆家下车时就要换上红鞋,红鞋代表喜庆吉祥。
【注11】“水礼”就是娶亲人用一小瓶子装上“恶水(涮锅水)”,用红线拴着悬挂在一细木棍的一端,挑着到女方家,新娘家人再把瓶子里脏水换成“净水”后再挑回来,俗称“挑水礼”。寓意姑娘在娘家时是清纯的黄花大闺女,结婚到了婆家就变成了“恶水缸”(受气包),即需要学会大度、学会忍让。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由于玻璃制品很少,挑水礼所用的瓶子是妇女们护发用的“柏油”瓶,高约二十厘米,直径约四厘米的细颈瓷瓶。
【注12】“离娘肉”:闺女是娘的心头肉,一出嫁就要离开娘亲了,未免难以舍离,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人们就拿去一块肉,代表心头肉还在娘家。
【注13】有的地方所带的艾代表新郎新娘相亲相“爱”;葱则代表新郎新娘“聪”明伶俐;芹菜是希望新娘“勤”快;豆芽寓意在婆家生根、发芽,养育后代。
【注14】在新郎家和到新娘家都要吃饭、发红包,不但表明双方对这些帮忙人员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表明双方都有高规格招待客人的富有和能力。
【注15】不走重复的路,是避免新娘“走回头路”——离婚的意思。
【注16】天地桌上放花瓶、镜子,寓意平(瓶)安光景(镜)、花好月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天地桌旁放一个斗,斗内装有五谷粮,斗口处用红纸封着;斗内插有尺子、杆秤、算盘、剪子、织布用的缯,其中斗、尺子、杆秤、剪子、算盘、镜子(或用织布用的轴或缯),就是“三媒六证”中的“六证”。
【注17】旧时新人从火上跨(拤qia)过,是把一切晦气付之一炬。用水浇烧红的犁铧,代表日子红红火火、热气腾腾,也起到现在放礼花的作用。
【注18】用口袋转递着,让新娘从上边走过,寓意“代代(袋)相传”。但条件具备的人家,还是要用红毡铺地的。
【注19】为什么要抹花脸?过去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公公是不能直面儿媳的,那么结婚典礼儿媳要给公婆行礼,公公不到场怎么能行?后来人们想出了用黑颜色把公公的脸涂上(黑色代表像包公一样威严),这样公公既到了婚礼现场,又被一层黑颜色挡着,避开了直面儿媳。也有让女方来客一眼就可以分辨出谁是亲家翁的作用。既给公公抹,婆婆也就一起抹吧。不但给公婆抹花脸,就是伯、叔、母、婶也要抹。这是因为他们是和公公婆婆平等的,又是本家,所以也可视为本家的公公婆婆,抹花脸这样的好事自然也要照顾到他们,这是左邻右舍在结婚喜庆日子的尽情发挥。有时连新郎单位的同事、同学、战友都可能会连带上一起抹。
过去大多都是用锅底灰、墨汁抹花脸,到后来,有人就想到用锅底灰掺机油,现在都用皮鞋油,广告色,不分黑红,乱画一气。现在有的为了避免被乱抹乱画,干脆先给公婆化妆成丑角模样,总之以热闹喜庆为目的。
抹花脸并非乱抹,什么样的场合用什么样的颜色,结婚典礼抹公公用黑色,生孩子抹婆婆用红色。因为过去很多婆婆和媳妇一起坐月子,婆婆抹上红脸,表明是儿媳妇生孩子,来祝贺的客人,一看就知怎样贺喜,不会搞错。
【注20】改口费在农村只有公婆给新娘,城市的婚礼上双方父母均在,就要公婆给媳妇,岳父母给女婿。最早象征性给媳妇一百零一元,叫“百里挑一”,演变为给一千零一元时,叫“千里挑一”;给一万零一元就叫“万里挑一”了。
【注21】荷包蛋夹开见蛋黄,寓意“开怀儿”,即妇女要怀孕生子。
【注22】往床底下倒一点,是说有精灵藏于床下,让它们吃后不会扰乱新人的正常生活。
【注23】挂门帘、撕窗户纸:过去乡村的房屋是进正屋门(堂屋),再分别由侧门进“里屋”(卧室),不论有门无门都会挂一个门帘来遮隔。挂门帘的来历是,西汉时,王昭君远嫁匈奴,走前向汉元帝请求给她准备一些门帘(当时的蒙古包没有遮挡分隔的东西,王昭君感到很不习惯,并说,我挂上门帘,一则和别人隔开,方便生活;二则我看到门帘就想起了家乡)。从此,凡新婚都要“挂门帘”。
旧式窗户是糊纸的。新娘入洞房后,有人撕去窗户纸,寓意媳妇是明白人。而撕窗户纸会使人眼睛更加明亮。现在就省去了。
【注24】翻席子是说婚后全家的日子就要翻身了。这是贫苦人家的希望。
【注25】切面条:一来察看新娘的机智,二来显示新娘子的“刀工”和厨艺。现在已无此项程序了。
【注26】送“下厨礼儿”,一是表达娘家客人对厨师和服务人员的谢意,二是通融厨师不要把饭菜做得咸淡不匀(有时,为婚事双方亲家有意见,厨师就把饭菜做得难吃一点刁难女方来客)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的“整场儿”是“八四八五”:即八个喝酒菜、四个大件、八个汤、五碗吃饭的菜。这八个喝酒菜一般是四荤四素,或称四热四凉;再上点馍(馒头)吃,这叫做“先垫一垫”,接着就是猜拳行令喝酒。那时没有瓶装酒,都是打些散酒,有专门温酒的人,先把散酒加加温。等到娘家来客说该上菜了,才能开始上大件菜。四个大件多为条子肉、黄香肉、方块肉、米拉筋(那时没有鱼,鸡子要等它下蛋卖钱,牛是耕地的生产工具不能宰杀,所以只有大肉);每上一个大件,接着上两个汤,以咸为主,也有酸的(俗称“酸汤儿)”。咸的吃罢,上一碗清水,用作涮涮碟子、筷子、调羹,以便下步吃甜食。甜米拉筋(蒸糯米)之后是两个甜汤。最后一道甜汤是鸡蛋汤,俗称“打蛋汤”,此汤一上,说明宴席到此结束。最后再上五碗菜吃饭。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就省掉五碗菜的程序了,成为“八四八”。到八十年代后又变为“八五十”,即八个喝酒菜、五个大件(开始有鱼、鸡、牛肉、羊肉)、十个汤。此时的上菜顺序仍与过去一样,耗时费力,往往要吃到下午四点来钟。
二十世纪末,人们改革了酒宴的慢节奏,变为先上几个上笼蒸的大件和其它炒菜(共十个),以及馒头,让有事急于离开的人很快吃饱,然后再上喝酒菜、其他大件、汤水。把宴席时间缩短到一个半小时以内。
【注27】新郎新娘敬酒时,年轻人会取笑地问到“这是啥酒?”新娘应当回答“是喜酒”,“啥喜?大喜小喜?”,新娘答“大喜”(指有孕生孩),等等。
【注28】“姑不接,姨不送”:即新郎的姑姑不去接娶新娘,新娘的姨妈不送外甥女出嫁。《移动手机报》载道:姑是“辜”(辜负)的谐音。女方一旦发生“辜负”男方的行为,就可以不去迎娶——这就叫“辜”不接,演绎成了“姑不接”;同样,女方发现男方对婚事有“可疑、疑虑”的情况时,“疑不送”——可以暂且不把姑娘送出门,演绎成了“姨不送”。现在,人们为了避讳“辜负、可疑”,干脆就不让新郎的姑母去接新娘,姑娘的姨妈也不再送新娘去婆家。
二、生育风俗
由于生孩子(坐月子)是关乎家族人丁兴旺、传延生命的大事,而且过去都是在家里由接生婆接生,条件所限,危险性较大,所以,生小孩是一件家人十分关注的大事。于是便演绎出以下风俗(汉族)。
(一)生产
小孩一出生,先用旧布做成的(单的或棉的)约三尺见方布块把小孩包起来。然后再把婴儿的奶头挤一挤(传说否则女孩将来会乳头凹陷、发痒,男孩会长成**房样子,但这是没有科学道理的错误做法)。有的把脐血加黄酒让产妇喝下去以便催乳;如果3—5天产妇的奶水还不能下来或很少,家人就要给产妇炖黄老母鸡加蜂糖或猪蹄炖通草、穿山甲、王不留行等,目的是催奶(俗称“投妈儿”)。用黑山楂熬黄酒喝,可以减轻产后子宫收缩时的疼痛(俗称“二阵疙瘩疼”),为了加强产妇的营养且便于消化吸收,“面疙瘩打鸡蛋荷包加红糖”“挂面条加炒鸡蛋”是月子里离不了的主食。
(二)报喜
小孩出生的第三天,要向小孩的外婆家传报小孩出生的喜讯,俗称“报喜”。生男孩者报喜人带一只活公鸡去报喜,对方再回赠一只活公鸡,即报喜人是带两只活公鸡返回的;如生女孩则是带一只活母鸡去报喜,回赠的也是一只活母鸡。如果对方确实无鸡回赠时,可拿些鸡蛋回赠。
(三)喝喜面条
小孩出生的第三天,生小孩的人家要做一些稀面条,又称“喜面条”,让邻居们吃,一则向邻居传达生小孩的喜讯,二则让众人为小孩“咬灾”,或称“压灾”;同时面条寓意“长寿”,其实是希望小孩能健康地成长。
由于过去的消毒条件差,小孩在出生四天到七天之中,得脐带疯(剪断脐带时消毒不严,造成脐部感染破伤风杆菌,俗称四六疯、七日疯)的概率高,能否存活尚不把握,所以这几天中不举行什么庆贺活动。
(四)送米面
小孩出生的第十二天,小孩的外婆家要来“送米面”。因这时婴幼儿度过了易感染发病期,加上母乳喂养,小孩的代谢功能基本正常,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趋于正常发育期了。“送米面”的人员,由小孩外婆家的亲友组成。所送物品为大米、白面、挂面条、鸡蛋(有的把鸡蛋染成红色,有的用红纸剪个花贴在鸡蛋上,以示喜庆。据说不送鸭蛋,因怕产妇吃后落下摇头的毛病);小孩用的衣服、帽子、小褥、尿布(小孩出生前所做的衣服要留上几针不完全做好,等到小孩出生后再完成);还有一“抱裙”,就是用一块方布,在一边的两端缀上布带,寓意要抱一群小孩,即多子多福吧;还要给小孩的父亲送一条裤子,寓意小孩有粗腿可抱;还有为小孩准备“长命锁”(一般为银质)、“麒麟送子”银牌子、银镯子、小孩帽子上缀的“虎头银钱”、银铃等。现在一般只可购到长命锁和银镯子。
生小孩的一方会设喜宴隆重招待女方家送米面的来客,俗称“待米面客”。这喜宴与结婚的婚宴基本上一样,俗称“整桌”,或称“全场儿”,只是开席时先上一碗喜面条。当送米面的人员返回时,主人家会拿一点挂面予以回赠,俗称“回赠礼”,寓意亲戚之间往来不断。过去的“米面客”都是产妇娘家的“知己亲戚”(最亲近的人)才去送米面,所以人数不会很多,都由产妇的婆婆家待客。现在,由于社交活动的广泛和社会风气的变化,不仅娘家知己人送米面,同事、朋友、生意上的关系户、还情的,等等都要送,所以到产妇家去赴宴的只是最亲近的人,其他的客人,就由娘家自己另行安排宴席了。
现在是送一些必要的、象征性的米面衣物外,大都是送的钱,同时回赠礼基本上也免了。这一天,家人也会早早把为小孩准备的用旧布做的衣服或寻别人家小孩穿过的旧衣服穿戴整齐,迎接外婆家人的祝贺,并抱到“当门”(客厅)让客人夸耀一番。用旧布包裹、用旧布做衣服、寻别人家的旧衣服,说的是这样小孩好养活、长命,其实科学道理是旧衣服软和,不会伤到婴儿柔嫩的皮肤。
从小孩出生到“满月”这期间,生小孩人家的钱、粮、物件均不外借和外出。凡来看望小孩者,需先在客厅歇息后,才可到产房去看小孩母子。据说是来者行路劳累,应先歇息一下;其实主要是怕来者带有风,因坐月子的人最怕“张风”落病,不利于小孩母子的健康。为了避免“岔妈儿”(回奶),一般情况下,不让身有异味的人进入产房。尤其是花椒气味极易“岔妈儿”。由于过去医疗卫生条件所限,坐月子期间产房的门窗紧闭,产妇衣著整齐,甚至裤脚还要用带子扎紧。有的产妇甚至一个月不出产房。
待罢小孩外婆家的米面客至满月,这是生小孩家的亲戚、朋友、邻居、同事送米面的时期。这期间,凡去送米面的,都会喝到一碗鸡蛋荷包(起码四个鸡蛋)加白糖的“鸡蛋茶”。等到满月时或满月后的某一天,主人家会设喜宴招待送礼者,喜宴规格和招待外婆家一样。现在大都称“做满月酒”,主人家会向送礼者送去请柬,一般称“满月之喜”“弥月之喜”;旧时写请柬时,生男孩的写为“弄璋之喜”,生女孩的写为“弄瓦之喜”。现在不少人家为了省事,在小孩出生的第十二天或等小孩满月时,把应到的亲朋都请来,同小孩外婆家来的客人一起设喜宴招待。过去只待头胎,现在有的人家只要添小孩,都要待客。
(五)挪臊泊(sao po)
在小孩满月后的某一天,妈妈会带上小孩,由家人护送去外婆家住几天(不多住),俗称“挪臊泊(铺)”。据说挪臊泊能改变小孩的不良习惯,同时还有认亲的意思。外婆会为小外孙送上“衣饭碗”,即一只小碗、一只小勺(俗称“调羹”)或一双筷子。根据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经济条件,可用瓷碗、木碗、银碗、搪瓷碗、塑料碗、铝碗、不锈钢碗;小勺有瓷、银、铝、搪瓷、塑料和不锈钢的;筷子有木、竹、银的,任选其一。小碗内盛上米或面,用红纸盖上,再用红线扎好,以免米面撒出,寓意小孩以后有饭吃有衣穿。还要送“线蛋”,就是用红布包上一百个柏籽壳、一百粒柏籽,外面用白线缠绕成球形,再系上红线绳,可以挂在小孩脖颈上,寓意百子百年长远不断线。这些线只能给小孩做鞋袜衣服用。当小孩要离开外婆家返回时,外婆会用黑色在小孩的眉宇至鼻梁处抹一下,俗称“白狗来,黑狗去”以示娇贵、亲切和爱护。
(六)剃头
新生儿满月后某一天要“剃头”(理发),过去是剃个花头,即不规则地剃去一部分、留一部分;但一定要剃眉毛,据说把眉毛剃后长得旺。以后再剃头时可根据家长的意愿,或留个“木梳背”(即在头顶前部正中留一片上边稍呈弧形的头发,余者全剃光),或留个“铁箍”(即把头顶和下部都剃光,而在头的中上部留一圈宽约两厘米头发不剃),或留个“鳖尾(yi)儿”(即在脑后留一片不剃,其它都剃光,好像留个尾巴);当然还有其它多种剃(理)法。
而今满月或百天时,用胎发制成胎毛笔或制脚模等。照相更是普遍的了,有的一出生就开始照,把每个阶段的成长变化都仔细地记录下来。
(七)起名
由于过去的小孩都是到了上学的年龄才会起个正规名字,所以,多数小孩小的时候,都是按照本家或族人的排行,叫个老王六、张大娃、李二娃什么的;女孩就叫李大妮、张小妮;个别的用黑蛋、狗娃、小毛等昵称;想再要男孩的就把女孩叫“焕(与换同音)”什么的,相当于南方的女孩叫“招弟”一样。
作者简介
冯庆超,南召县白土岗老街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矿山测量专业。先后在南召县水利局、政府办、矿管局、农经委工作。爱南召的山山水水,常怀忆旧思古之心。先后编写出版了《南召方言》《拾趣南召》《白土岗旧闻轶事》等书。
平台常驻作者和影响力内容展示
百姓文化视点
People Cultural Viewpoint
展示名家精品 发现推介新秀
立足南阳 辐射全网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贴近实际
资讯采编 视频制作 文友交流
编辑部
文学顾问:张银河
总编、 技术支持: 曹会林
法人代表:齐作坤
编审: 张志芳、郭书军
法律顾问:许律敬
投稿说明
★投稿作者请关注《百姓文化视点》公众号,并在稿件刊发后及时转发到朋友圈和微信群,以提高文章阅读量。
★作者将作品文字、配图、作者简介、近照、电话微信等发送给总编。如有音频,请提供朗诵者简介和照片。
⊙刊发24小时内的赞赏为稿费(低于10元不予发放),1天后发放给作者;1天后的赞赏用于平台发展。
⊙加编辑微信后投递稿件,申请进文友**流:
感谢留言转发、点亮"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