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如今人们日常用的很多东西,其实一开始都不是中国原产的,有不少经过丝绸之路,海运等方式传播,这才在内地开始被国人使用,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的必需品。
比如人们在冬季御寒经常要穿棉服,这就是经过棉花纺织制作出来的御寒服饰,棉花的御寒效果确实非常好,棉产品的普遍使用,也让人们能更好应对冬季的到来。同样,棉花也并非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作物,它也是古代从外面引进的产物,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棉花种植国之一,中国棉花的质量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
可有些奇怪的是,中国古代引进棉花是比较早的,可真正大规模种植棉花,又是相当晚的,也没能形成更好的纺织体系。
棉花的传入史
在棉花还没有传入的时候,古人们就发现木棉的价值,人们在冬季御寒的时候,往往也使用木棉制作出来的服饰,木棉有着自身的优势,被开发种植的时间也比较久,可木棉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比如木棉纤维短,韧性也不够,没办法起到更好的御寒作用,在纺织的过程中,木棉产品经常出现各种问题。
幸好,在亚洲原本也有棉花,古代印度很早就开始种植使用棉花,它就被称为“亚洲棉”。这种棉花在西汉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也渐渐成为内地主要种植的棉花。
此外,在非洲大地上,也有棉花出现,非洲棉的历史同样悠久,在数千年以前的古埃及,人们就开始种植棉花,也有了一定的纺织技术。和亚洲棉相比,非洲棉传入的时间就要晚了一些,它大约是在南北朝时期传入的,非洲棉的传入途径就是依靠丝绸之路。
非洲棉在国内推广的速度明显要更快一些,北魏时期,这种棉花就已经在市面上能看到,还作为一种比较贵重的物品,唐代,黄河中下游已经开始有这种棉花的种植。
唐朝,元朝政府都开始大力提倡人们终止非洲棉,它在当时的中国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可相比种植时间更加悠久的亚洲棉,非洲棉在国内还是要稍差了些。
历朝政府其实都非常重视棉花种植,可与很多传统的作物相比,棉花的普遍推广,确实是晚了很多。
一直到明朝的时候,棉花才开始在国内普遍推广,而真正成体系的棉花工业,要到清朝末年才建立起来。这中间的跨度也是比较大的,那么为何棉花一直到那么晚,才开始普遍种植的呢?
贵族产品的蜕变
早期的棉花传入中国之后,虽然也得到了一些地方的重视,但棉花最初的产量是非常低的,也无法起到相应的效果,纺织技术也没有那么出众。
像亚洲棉在传入中国之后,起初只是在海南,广州等沿海地带种植,不仅种植的规模小,也没有被政府推广。因为最初引进的这些棉花,本身就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它们是生长在亚热带的环境,对于中国北方的气候是不适应的。
况且这些棉花一开始的产量也没有那么高,人们也没有以棉花作为纺织的主体材料,自然就没办法推广起来。非洲棉传入中国之后,很长时间都是贵族产物,制出来的产品价格都非常高,不是一般民众能消费起的,更不用说种植了。
由于这个因素,棉花在国内的受众并不是非常广,政府虽然是比较重视,但大部分都没有把棉花种植放入国策之中。
一直到了明朝时期,此前的元朝已经在不断推广棉花,元朝统治的时候,商品经济也是比较活跃的,和西方沟通是比较频繁,元朝就有了大力推广棉花的基础。可元朝自身的统治是比较弱的,对于地方的治理也不够理想,他们只是开始推广棉花,却没能让棉花真正在国内普及。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于农民家庭,他对于农业是非常重视的,朱元璋自幼缺衣少食,于是他建国之后,给予农民不少优惠的政策,也意识到御寒对于百姓的重要性。
于是朱元璋就强力在国内推行种植棉花,他当政时候国家对于地方的控制力是比较强的,因此就能把他的政策带到各地。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当初引进的非洲棉,亚洲棉在国内都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也能适应各种环境。当有了政府的政策扶持,棉花的种植自然就能在国内推行开。
同样,到了元明时期,纺织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各类技术,器械都比以前更加先进,这就能降低棉制品的成本,让棉织品有更好的效果。所以棉花在明朝开始普遍种植,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当然,这些棉花的种植,与现在中国棉花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因为在清朝后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他们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技术。一种新的作物被引进,这就是陆地棉,它是产自美洲,不仅韧性好,纤维含量高,种植产量也是非常高。
在西方工业革命的过程中,陆地棉也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比中国本土这些棉花要更有优势,也非常适合机械化生产加工。
在陆地棉被引入国内后,经过张之洞等人的努力,也顺利在中国扎根,逐步成为了中国主要的棉花品种。这也能看出,棉花的普及不仅与自身的品种优势有关,还与棉花的纺织技术有极大的关系。
结语
虽然棉花作为外来品种,在古代普遍种植的时间是靠后一些的,可棉花对于御寒的作用,不是一般作物能比的,自古以来寒冬就是人们的主要敌人之一。
在棉花没有普及的时代,人们生活是非常艰难的,每年冻死的人都不计其数,棉花的普及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也极大程度改变了世界工业的发展。
在如今的中国,棉花也在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不过随着中国棉花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也自然就开始借题发挥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