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娃娃——年轻人的情感寄托与消费狂潮

近日,一位顾客带着其心爱的“棉花娃娃”到海底捞就餐,请求店员能为其提供并唱生日歌,而遭拒绝。这起看似普通且微不足道的事件在网上引发了广大公众对于现如今新兴消费趋势—棉花娃娃市场的关注。

过去几年里,“充实个人空间、寻找情感满足”,已渐渐成为中国大部分年轻人内心深处真挚追求的目标之一。根据《2023中国新消费趋势白皮书》显示,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有关“宠物圈”的互动量同比增长近200%,其中以“玩偶”和“模型”相关记录占据主导地位。“而作为当下最火爆的玩具之一——‘棉花娃’便是此次话题焦点所在。”

事实上,和许多朋友们可能预想得完全相反,“棉花 哇哇" 本身并非来自中国。早在2015年时期,韩国一家经纪公司便已将当地明星的形象卡通化,并制作成可摆设、可携带的“棉花娃”。在接下来几年里,“棉花娃”由于其独特的外型设计以及丰富多变的diy定制空间等优点,在中国大陆开始逐渐受到青睞。

根据《微店》最近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购买棉花娃玩家只有几万人,而到了2021年这个数字迅速飙升至百万级别。同样令人惊讶的是去年线上交易额也突破了10亿元大关。“毫无亵渎之意,但我从未料到过与我们共度日常生活中不会说话不会动弹、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块头东西可以创造如此庞大商业价值。”一位圈内资深评测员表示。

而更为值得探究和思考是,“养育" 这些看似冷漠陌生、并没有实则存在情感联结可能性——玩具本质物品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类被社会忽视或者尚待理解发现之处呢? 引领这场消费新狂潮的公众群体中,95后和00后占比高达69%。他们总是乐意将自己喜欢的人事物予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与宠爱,并透过此种方式实现自我价值存在感。对这些年轻人来说,“棉花娃”不仅代表着一件个性化玩偶更多寓含着他们赋予其上属于“爸妈”的关爱情绪投影。

也因如此,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棉花娃”市场都成为了一个极具引力场域——充斥着可塑性高、难以预测并且拥有无穷创新可能。“现今全球各类品牌纷纷瞧准其中商机,泡泡玛特等知名公司皆已开始涉足进入,并开发出多款深受用户欢迎之产品。”

然而归根结底,“消费者是否愿意接受及持续购买始终是衡量一个商品能否在市场中立稳脚跟最重要标准。”业内专家分析道,“虽然目前‘棉花娃’消费风潮正席卷全国,但未来是否会被其他新型商品取而代之甚至被社会大众淡忘,这依旧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