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方“凌洲业话”蓝色字体,
东城有条棉花胡同,相传曾是棉花市场,故名。但北京以“棉花”命名的胡同不止一条,已知的就有仨:东四原来有一条,不过今已撤销;西城区四川营胡同附近也有一条,据说曾是著女将秦良玉的兵营,因带领女兵种棉花、纺线织布而得名。第三条就是东城这个。1965年整顿地名儿的时候还剩俩,为了区分、就加上了方位词,西城那个还叫棉花胡同,此地改称东棉花胡同。
这条胡同地处著名历史文化区:南锣片儿区,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紧邻北兵马司胡同、板厂胡同、雨儿胡同、后圆恩寺胡同等。西城的棉花胡同堪称“戏曲窝子”,因为住过很多京剧界和曲艺界的名家;而东棉花胡同也有名人故居,比如15号。
这里的二道门很有特点,也很出名儿,是一座青砖雕花大拱门,高四米多,周身雕满华丽的纹饰,挺气派,也颇具“洋范儿”。据记载,此院原为凤山将军府。凤山将军是指辛亥革命中被刺杀的广州将军刘凤山,汉军镶白旗人。清末,他以翻译举人袭佐领,曾任近畿陆军第一镇统制,清廷对他十分器重,曾令其出访欧洲,考察德、奥新式陆军,回国后任军咨府参谋,后任西安将军、荆州将军等职,宣统初年任广州将军。1911年10月进广州城赴任时被李沛基用炸弹暗杀,清廷追封他为太子少保。
虽然死在广州,但尸骨还是运回了北京,埋葬于今朝阳区姚家园。由于刘凤山造访过欧洲,喜欢洋范儿,所以才将家中垂花门改建成一座西洋式石拱门。原本这是一套三进四合院,四合院的标准格局各位也都熟:大门临街、相连一排倒座房,进门后是一进院,然后是垂花门,进了垂花门就叫二进院;所以此门其实是二道门。
但因大门已拆除,所以它就成头道门了,上有岁寒三友、莲瓣纹、联珠纹、万字纹,多宝阁,八仙图案等砖雕,布局严谨,凹凸得当,纹饰细致繁复,做工精细,实属罕见。拱门两侧是老式平房,门内是四合院格局,院后还有一进,变成了二进式院落,2004年划定为文化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此外,这条胡同里还“藏”着一所著名高等学府:中央戏剧学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戏”。学院位于东棉花胡同39号,原本也是名人故居。民国时期,北洋总理靳云鹏住在这里。靳云鹏1877年生于山东邹县,既是政客、也是商人,历任北洋军第五师师长、中华民国参战督办事务处参谋处处长、国务总理等,是段祺瑞手下“四大金刚”之一,同时还拥有丰富的实业和资产,在政界和商界都是风云人物。
段祺瑞下台、徐世昌继任大总统,任命他为国务总理,当时的东棉花胡同39号就是靳府;他卸任后寄居天津英租界,解放后此宅被改造成了中戏。中戏的历史可以溯源至解放前,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历经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华北大学第三部时期,后又将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并入,1949年12月正式更名为中央戏剧学院,1950年4月2日召开成立大会,毛主席亲笔题写校名。
中戏是新中国第一所戏剧教育高等学校,同时作为教育部直属学院、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总部、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总部和世界戏剧院校联盟秘书处,不仅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戏剧教育席位,还是世界戏剧院校联盟国际大学生戏剧节活动基地、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这里走出过太多名家,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山、著名导演徐晓钟、戏剧教育家王永德先后担任过院长,曹禺、张庚、光未然、沙可夫、李伯钊等戏剧家曾担任过学院领导。
数十年来也培养出了无数演艺界人才,老一辈艺术家王景愚、郑振瑶、雷恪生、严顺开、王铁成、颜彼得、李法曾、林兆华等都是中戏毕业生;陈宝国、蔡国庆、姜文、倪大红、张光北、巩俐、张涵予、傅彪(已故)、陈建斌、李亚鹏、徐帆、何冰、章子怡、邓超、夏雨、刘烨、段奕宏、佟丽娅、陈晓、唐嫣、易烊千玺等等老中青三代演员依然活跃在文艺圈,可以说是明星的摇篮。
在文艺大发展的今天,太多人渴望着像前辈一样成为文艺界中流砥柱、传奇人物,所以虽然竞争残酷、淘汰率很高,但是这挡不住年轻人的热情。每年,无数少男少女怀揣着梦想走进中戏的大门,俊男靓女来往穿梭,也算这条古老胡同的一景儿吧?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