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沂涛乡志》(手抄本)记载:太平人民公社(现沂涛镇)从1958年春开始引种试种棉花,首先于先锋大队(现东王庙村)、葛楼大队(现沂涛村)优选田块试验种植。由于当时缺乏管理技术和经验,棉蚜虫、棉铃虫等棉花病虫害无药防控,加之打头抹杈去公枝等栽培管理缺乏技术指导,棉花植株旺长五头六杈,仅结出的几个棉花桃子又多被棉铃虫蚕食危害,结果产量极低。当年全公社植棉2200亩,总产皮棉35200市斤,平均亩产皮棉仅16市斤

为此,公社设立专门机构,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全公社棉花生产,实行棉花生产技术管理专业化,施肥喷药防虫治病科技化。到六十年代中期,沂涛全公社植棉面积扩大到4500亩。七十年代初,时任红旗大队党支部书记刘兆杰总结出“棉田插种夏绿肥”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在当时江苏全省推广普及。至七十年代末,全公社平均亩产皮棉已达95市斤,总产皮棉接近200万市斤。

那些年的沂涛供销社棉花收购站(原址位于现虞姬神大道与太平南路交叉口西南侧至幸福路的阳光家园小区一带),每到秋冬收棉旺季,四面八方前来售棉的棉农,小车推的、板车拉的、自行车背的、手扶拖拉机拖的,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收购站前排列的售棉长龙长达百米,场面十分壮观,收购站开设八台磅秤收棉应接不暇。

收购站收购进来的新棉花,按其等级分开堆放,一个挨着一个的洁白棉堆,越堆越高,最高能达二三十米,远远望去如同一座座洁白无瑕的雪山。

那些年的每年秋冬棉花收购季节,沂涛供销社从主任徐佰川,副主任王益学、赵坚、武以洋,到棉检员章宜柱(大力士)、赵普荣、孙高才、王增九等等,人人不分昼夜、个个加班加点。徐佰川主任更是喊破了嗓子熬红了眼,身先士卒、带头垂范、事必躬亲,当棉花收购进入尾声时,他的身形也明显瘦了一圈。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沂涛供销社棉花收购站1985、1986连续两年受到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表彰奖励,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棉花收购站”,1986年10月更是被商业部授予全国“文明棉花收购站”锦旗。

进入新世纪,仪征化纤、淮阴涤纶长丝等突飞猛进的中国化纤企业,不断技改扩能增效,取代了千百年来衣被人间的棉花生产。过去秋冬季节银涛滚滚的万亩棉田,早已被金黄千顷的稻菽千重浪所取代……棉花也成了棉区老棉农们永远抹不去的历史记忆。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