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银川消防)
机器织布局,又称机器制造洋布总局,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工厂之一。这家在清末“洋务运动”中产生的“官衙商办”性质的企业,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成投产。
唐振常先生主编的《上海史》评论说:“它的开办成功,对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洋争利,对于鼓舞民族士气,都有一定的意义。”
这家全部从英美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棉纺织厂,建成后于光绪十九年九月初十日(1893年10月19日),发生特大火灾,全厂烧毁,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棉织工厂大火。
机器制造洋布总局厂址设在杨树浦美租界之外。当时上海黄浦江沿岸的黄金地段已辟为租界,为英、美等外国势力占据。中国人要建厂,只好到租界外去寻找地方。
光绪十九年九月初十日上午7时30分,有人忽见清花弹花厂之地板下有烟冒出,并有焦味。
原来清花机下面有地沟,以备飞花和破除棉籽落下。因地沟内空气不足,起火时往往阴燃。当工人将地板撬开,接触大量空气,火焰当即爆发腾起。
这个清花弹花厂是一座三层易燃的木结构房屋,屋顶铺盖一层厚厚的油毛毡,上面又涂一层柏油。
地沟内火焰腾起,,火势向上蔓延,引燃了油毛毡房顶。工人见火焰腾飞时,迅速逃离工场。
着火的油毛毡碎片满天飞舞随风飘落到东南面距离起火厂房100多米处的棉花栈楼屋顶,向西飘落到150米开外的水码头新造栈房屋顶上,使这些地方相继起火。
栈房外空地上,到处都是易燃的蒲包。绳索,也遇到飞来的横祸,烟火腾起。被人们抢救出来的棉花、棉纱、棉布同样被焚。
整个厂区室内烧、室外烧、空中烧、地面烧,连成一片火海,因码头上堆放棉花,大火一直烧到江边。
这把火从上午7时30分烧到下午5时熄灭,整整烧了近10个小时,烧毁清花弹花厂、轧花厂、织布厂、机器厂、生火间(锅炉房)、棉花仓库、棉纱仓库、洋布仓库以及工作宿舍等共计房屋600余幢(间)。
厂里机器销熔,变成一堆废铁。大火还烧毁一批棉花、纱布,损失不下150余万两。
对上海机器织布的这场特大火灾,《申报》于光绪十九年九月十一日,十二日十三日、十五日、二十日,连续作了追踪报道,记述较详。
正是有了这些报道,保存了这次火灾的珍贵史料,我们的视线才有可能倒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杨树浦,重睹中国第一家棉纺织厂惨遭焚毁的劫难。
当年有关人士总结火灾教训,认为主要有三点。
一是对员工缺乏消防教育。
工人发现地沟内起火冒烟时,不应冒冒失失地把地板掀开,以致火焰袭然升起,一发不可收拾。起火后员工慌了手脚,不知如何应对,一逃了之。
二是厂里缺乏消防自卫组织。
在筹建工厂时,厂方引进三台手揿消防泵,同时配备一台国产“小水龙”。工厂前临黄浦江旁有杨树浦支流,水源方便。
由于灭火装备平时疏于维护保养,手揿消防泵的水带损坏,无法使用。
国产“小水龙”还算完好,可抬到火场后,因工人缺少训练,在慌乱之际不会使用,竟用龙头取水,龙尾浇灌,半天喷不出来,等发现问题再掉转龙头时,大火袭来,"小水龙”已葬身火海。
三是租界消防队见死不救。
织布局起火以后,以总办为首的官员见无法施救,于是请租界消防队支持。
当时公共租界火政处已经成立,有两个救火车队,拥有当时最先进的马拉蒸汽消防泵。
公共租界火政处的处长以织布局不在租界内,拒绝出动消防队救援。
END
文|范强强
图|来自百度图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