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华起义革命英烈薛自爽的故乡——高塘镇堡里村

(作者:窦晓峰)渭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的美誉。在这片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土地上,走出过许许多多历史名人,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发生过许许多多的历史传说,对当地人文、政治、经济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而最直观的影响就体现在地名上。

地理名称:堡里村

区域位置: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


堡里村巷道(本文图片由华州区高塘镇人民政府提供)

地名来历:堡里村为高塘镇堡底村和里寺村两个村子合并后的称呼。里寺村原名理寺村,村中原来有一座名为法明禅院的寺庙,也就是理寺村“寺”的来源。据寺中碑文记载,金朝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在这里重修了金明禅院(也称法明禅院),这是该寺最早的记录;而重修金明禅院碑记载该寺位于大理乡,这就是理寺村“理”来源。2014年堡底村与里寺村合并,各取一字,称为“堡里村”。

堡里村有多个传说故事。其中最出名要数何仙姑的故事。传说何仙姑原名何花,居住在堡里村何家组,何花年幼丧父,同老娘相依为命。何花生来心灵手巧,平日勤劳能干,心地善良。有一年秋天的夜里,何花和村里的姐妹一起纺线谈笑。奇怪的是,同样的时间内,姐妹们的手脚并不比何花慢,但何花纺的线总比同伴们多几倍,大家很是诧异。细心的姐妹留神观察,发现何花的纺车周围有许多的秋蝉飞舞,这些秋蝉不断从何花的棉篮里抓起一根棉捻飞出后院,她就跟踪察看,这一看,被眼前的景象一下给惊呆了。只见无数的秋蝉把抓来的棉花捻子挂在一朵盛开的荷花瓣上,然后爬到花里蕊里嗡嗡地纺起线来,一条棉捻纺完了,就把纺出的棉线收起来缠成纺锤,无声息送回到何花的棉篮里。她回来把所见告诉姐妹,大家如梦方醒,直道何花真是一位非凡的姑娘。

何花的天机被姐妹泄露,一天晚上,曹国舅以梦境传授何花《大罗仙道秘诀》,要她三月十五日跨蕴空神虎回归南山。再说何花得曹国舅点化已知时日不多,就把实情告知老娘,把堂兄堂嫂请到家中,向他们托付老娘的身后之事,一切安排妥当后,何花走出屋门,只见吊睛白虎早已伏到门口向她不住点头,她上前摸虎头,抬腿跨上虎背。老虎一跃而起,送何花坐化到蕴空山送子娘娘洞中。为了纪念何仙姑,后人将何花住过的村子唤作荷花村,后误传为何家村。


三教堂

在堡里村堡底组,有一座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的寺庙,唤作三教堂,为土木框架,风格素雅精致,寺内供奉儒、释、道三教鼻祖。1927年3月,中共高塘特别支部建立后,以三教堂为活动据点,组织党(团)员发动群众,进行革命宣传,开展“六抗”(抗粮、抗税、抗捐、抗债、抗租、抗一切摊派)和清算土豪劣绅的斗争。1928年5月,中共陕东特委和华县县委机关先后迁到三教堂,三教堂从此成为渭华起义的领导机关之一,并直接领导陕东赤卫队。1957年5月31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三教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三教堂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渭华起义革命烈士、陕东赤卫队副队长薛自爽就出生在堡底组。1928年6月19日,敌军重兵攻占魏家塬,薛自爽带领赤卫队一个中队,配合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唐澍带领的中队,多次打退敌人进攻。敌军一个营换成便衣,从魏家塬西侧企图迂回偷袭,薛自爽见状,立即飞奔回三教堂,举起木槌急敲铁钟,很快集合了五六百武装农民和赤卫队员,将其编为许多小队,开往魏家塬参加战斗。薛自爽带领队伍从何家村上塬,匍匐前进,悄悄摸到敌人背后,突然杀入敌群,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晕头转向,纷纷逃命。6月20日,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薛自爽带领十余名赤卫队员抗击敌人的优势兵力。战斗中,队员伤亡殆尽,薛自爽右臂负伤,他就用左手射击,不幸胸部中弹,在队友背他撤退时,因流血过多而牺牲。2007年,东阳乡(现合并到高塘镇)人民政府修建薛自爽烈士陵园,每年有不少党员干部、群众自发拜谒、扫墓。


堡里村小公园

发展现状:近年来堡里村大力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清理房前屋后柴草,充分利用巷道、路边、废弃宅基地种植花木。对党员干部采用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大对农村环境、花木的保洁、管护力度,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提升。

堡里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特色农作物为花椒、桃,种植花椒800亩、桃树30亩。该村的黄金蜜桃以色泽金黄、个体硕大、味道甘甜而出名。养殖业以鸡、鸭等家禽为主。

圖文來源丨華州融媒

整理編輯丨看華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