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方“凌洲业话”蓝色字体、
北京原有(至少)三条棉花胡同,一条离东四不远、已撤销;还有一条在安定门内大街,西口儿连通著名的南锣鼓巷,现在叫东棉花胡同,因为中戏在此胡同之内,故此知名度颇高;今儿要说的棉花胡同实际不止一条,即西城区境内的棉花头条、如今地图上标记为棉花巷,包括棉花上、下二条,下三条,上、下四条,五条,上、下六条,上、下七条和八条、九条。“条数”之多堪比东四,而且这片儿是“京剧曲艺窝子”。
棉花头条位于原宣武区北部偏东,骡马市大街以北,东西走向,东起四川营胡同,西至裘家街;其余诸条均为东西走向,因裘家街从中贯穿,故分上下,东侧巷称上、西侧巷为下。棉花胡同与其东的四川营胡同关联密切,都跟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将军秦良玉有关。秦良玉是明末四川石柱宣抚使(土司)马千乘之妻,马千乘是名将之后,其祖为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秦良玉自幼习文练武,尤其胆智过人,自己训练了一支军队。
但别看她姿态风度娴静文雅,但行军治兵号令严明,所领军队号称“白杆兵”,远近闻名,常随丈夫一起带兵出征。后来马千乘被太监邱乘云诬告,病死于云阳的监狱,于是秦良玉代领夫职,做了石柱土司。崇祯三年,皇太极进围京都,秦良玉奉诏亲率兵马入京勤王。由于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连年征战导致国库空虚,秦良玉带兵勤王朝廷竟然连军饷都给不足。没办法,秦良玉只好尽散家资以充军费。秦良玉带领白杆兵三次进京,部队所驻扎的地方一个是护国寺以东的棉花胡同,另一个就是四川营胡同。
因为秦良玉是四川忠州人,所以驻兵之地就被叫成了四川营,后来蜀人于此建造四川会馆纪念这位巾帼英雄;民国时期,会馆大门还挂上了“蜀女界伟人秦良玉屯兵遗址”的匾额。我们可能听过很多历史上著名女将的故事,比如花木兰、樊梨花、穆桂英、杨门女将等;但这些人物大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甚至是否真实存在都不一定。而秦良玉是正史记载的、我国历史上头衔最高的女将军,尤其与其他女名人入选《列女传》不同,她被编入了《将相列传》里,而且是单独立传;所以秦良玉是正史记载的唯一一位封建王朝的女将。
入京勤王时由于军费不足,秦良玉就在“四川营”附近实施屯田政策,让将士们在这里种棉花,并自己纺线织布、制作棉服等。因此这片地区在明朝时被称为棉花地,后来形成街巷,就改称棉花诸条。所谓京剧窝子,其意是指某地戏曲氛围浓厚、底蕴深厚,人们爱听戏、爱唱戏;当然也指此地名家辈出。为什么说棉花胡同是京剧曲艺窝子呢?因为这里有很多名人故居,尤其是从事戏曲、曲艺工作的居多,并且提起来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堪称大师云集。
棉花头条1号是《社会日报》旧址,由报界先驱林白水创办。林白水是我国第一个出国留学学习新闻的人,他以犀利的笔锋宣传革命,反对军阀;1926年因讥讽鲁系军阀张宗昌部下潘复为“肾囊”而被枪杀于天桥。上文提到的四川会馆,馆址从四川营胡同延绵到棉花上七条一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派(花脸)艺术创始人、北京京剧院的奠基人裘盛戎先生曾经在此居住;棉花下七条一号原为京剧艺术家、世称“李派”是李少春住居,十五号原是京剧艺术家、世称“金派”、且被誉为“十全大净”的金少山住居;
棉花下三条1号居住过京剧名旦于连泉(艺名筱翠花);棉花五条七号住过京剧叶派小生艺术创始人、也是富连成科班盛字科的代表人物之一叶盛兰;表演艺术家、京剧旦角赵桐珊曾在棉花上六条六号居住;棉花八条一号曾为京剧艺术家马富禄住居;鼓曲大师、刘派京韵大鼓创始人刘宝全曾住在棉花九条六号;北京曾流传一句话,叫“千家万户听评书,净街净巷连阔如”,因为只要电台一播连派《东汉》或《三国》,街上就没人了,全回家听书去了,故此人们为连阔如送了个雅号叫“净街王”,连先生曾居住在棉花八条六号;还有著名鼓师赓今群,住在棉花下六条十一号,中国戏法名家“快手刘”住在棉花下七条17号。
现如今,这些大师级的人物都不在了,很多故居也都没了,因为此地经历过拆迁改造,棉花头条南侧现在是联通总部大楼;像棉花上二条等胡同都不存在了。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关注我,更多京城文化与君共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