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用来打仗的棉花
明朝初期,朱元璋动员全民种棉花,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奖惩制度,种的好重奖,不种的坐牢,效果立竿见影,棉花产量暴涨,元朝还是奢侈品的棉花,到了明朝,棉衣棉布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朱元璋的这个举措不止富国,而且还强兵。随着棉花产量急增,无意中催化了一场装备革命。在之后五百多年的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棉花产量增加了,人们就开始考虑它的用法,棉甲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
所谓棉甲,就是将棉花放入模具,浸水之后反复模压,而后以线网缝制成薄片,日晒不膨为合格标准。当然,棉花只是棉甲的部分材料,实战棉甲其实是要配有铁甲片的,因为纯棉甲其实提供不了多少防御力,仅仅能对抗一下刀剑的劈砍,基本没有对抗弓弩和枪矛等刺击的能力,更谈不上抵御火器了。但这种结构的棉甲重量要轻于传统的札甲,也便宜的多,护理方面也省时省力,只要表面不出现大的破损,几乎不需要进行特别的护理。
随着明军不断地琢磨棉花在战争中的运用,终于又琢磨出一样新东西—— “滚被”。士兵披着这种“滚被”,冒着枪林箭雨迅速滚到敌方士兵跟前,施舍突击。当然这种“滚被”也需要军士特别熟悉,而且得随时做好牺牲准备,只能算是一种“土装备”。当时靠着“滚被”,我们还打了不少胜仗,例如:万历年间抗日援朝战争中击败了倭寇,清康熙年间的雅克萨战役痛击了沙俄。
清代,棉甲的作用发挥至巅峰。八旗的盔甲就是采用很厚的棉甲,棉甲不但防御效果好,而且适合辽东寒冷气候,棉甲还有防寒的作用。
不过,随着火器威力的不断加强,棉花在战争中也逐渐失去作用,最终退出了“护具”领域,只能继续在“御寒”领域发挥作用了。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