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从小在农村长大,家里务农,种了35亩棉花地(其中有12亩是大伯家的),现在还记得,每到快开学要交学费的时候,父亲就会让我很和哥哥去要帐,拿出一张纸写上,两个儿子因开学需要学费,会附上金额的明细,落款,这些都是父亲春耕给别的农户耕地赊的账,有要上钱的,有农作物欠收没有钱的,记得有次没要上钱,父亲只是叹了口气,父亲心慈,仗义,经常有人找我父亲做担保,去银行贷款,为什么贷款,因为种子化肥都要钱,要去贷款买物资,然后到秋收后还贷款,如果挣上钱了还会贷款吗,当然不排除又吃喝玩掉的那种,很少。

种地不像现在还有地的保险,遇到天灾还给你保本,以前哪有,一个天灾,一年就白忙活了,记得有一年刚播完种子就刮大风,刮完了去地里补薄膜,然后又下冰雹,后面又红蜘蛛病导致棉花减产,那一年很惨,还是我爸做担保贷的款,还不起我爸就垫上,结果那家人跑了,到现在还有几万的帐没有要回来,还记得有一年父亲去完银行回来后很不高兴,原来是银行因为父亲的年龄大了拒绝贷款了,当时我没什么感觉,到现在想想,心里充满了哀伤,话题说远了,说这些只是让大家知道务农真的不容易,当然,家里35亩地的棉花把我哥和我拉扯大,都上完了学步入工作,务农还是挣钱的,只是真的不多,而且都是辛苦钱。

家里的地,每年开春买物资种子化肥薄膜,犁完地上施肥,我爸还兼着职,家里有台拖拉机,给别人家犁地,种子机种地覆膜,然后等出苗,出苗了要掐苗,不能让一个坑里有太多苗,棉花长高了要掐尖,不能让棉花长太高,这些都是会引起棉花减产,然后还有打农药3-5次,前面主要是驱虫,后面是落叶素让叶子枯萎掉落,除了打农药是我老爹自己以外,别的都要雇人,花的钱这都是小头了。

等9月初棉花开花,就是最繁忙的时候了,要赶在10月下霜前抢收完棉花,不然价格也卖不上去了,家里雇了十几个拾花工,每天6点天不亮就开着拖拉机拉着人去地里,中午顶着30多度的高温暴晒着拾花,干到晚上10点多收工,然后一一过秤,装车,到家12点,我妈做饭,我和我父亲,我哥三个人把棉花倒在院子里,每天早上凑合馍馍咸菜,中午吃馕就着菜,晚上有时会吃的好一些,每天如此,一直抢战到10月份,这时棉花都是尾茬剩的不多了,拾花工开始挑肥拣瘦不愿意干了,去别家棉花还多的地里去,我们娘三只好白天自己去拾,晚上回来装棉花包,我爸第二天开着拖拉机拉上去县上的三个扎花场去转,哪家价格高个一毛二毛就卖给谁,价格也从最开始7.5元一公斤左右跌落到5.7元左右一公斤(因为霜打过的棉花不值钱了),而拾花工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从开始的2.3元/公斤到后面涨到2.8元/公斤越到后期还越涨,因为花少了,拾花工都不愿拾了。

棉花卖完,收成最好的一年,棉花收了10吨,卖了7万小,去掉年初买的物资,提苗期雇的人工,打的农药,拾花期雇的人工,所以支出成本扣除,落到手3万多块钱,然后父亲帮别家犁地还有个4000左右,家里菜园子大,种的大葱蔬菜卖一卖补贴支出,一年到手接近4万元,就这些钱,养大了我哥和我,父亲和母亲很少花钱,有的钱都花在我们身上,从没让我们缺衣少吃的,现在我也临近不惑之年,有时想想,真是愧对父母,也没有在父母跟前尽孝。

地上剩下的最后一些没开的棉花桃,我们统统摘了回来,冬天在家没事干,就扣桃子,把里面的花扣出来,还能扣一棉花包(大概70公斤左右),打网套做被子

这就是农民种地最写实的画面,可能有人会问,种地不挣钱,为什么都还在种呢,请问,不种地能干什么,其实在农村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都不高,我父亲小学毕业,我母亲没有上学,那个年代普遍都是这种情况,种地能够撑起家里一片天了,棉花地普遍都是偏远的山村和县城,工作机会也少,农民思想也单纯保守,但是勤勤恳恳,只要勤快,吃饱穿暖不是问题,已经是安居乐业,富不了,但不至于饿死。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始终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下集情节:2020年后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完后,家家有地的都办了土地证,城市规划西扩,面临拆迁,父母亲苦了一辈子,先苦后甜,红利期来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