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认识焦作,读懂覃怀—

地名是重要的公共信息和文化载体,也是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通过地名的由来、变迁和内涵,可以透视该地地理历史、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社会经济等文化现象。地名已不仅是一个地理符号,更是文明传承的见证。

沁阳是豫西北重镇,又是河南历史文化名城,素有“覃怀古郡,河朔名邦”之称。沁阳市由于自然环境比较优越,人类生产活动在此开展较早,因而聚落地名形成的时间也较早,其它地名大都是从聚落地名派生或演变而成的。这里的每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每一个地名,都是一幅风情画卷。

本文阐述的是沁阳市常平乡各村地名文化溯源。

常平乡:位于沁阳市境东北部,是境内唯一的全山区乡,北、东北接山西省晋城市晋庙铺镇和河西乡,东连博爱县寨豁乡,南邻西万、山王庄镇,西毗西向镇。乡人民政府驻常平村。原辖13个村委会,59个自然村(含7个无人村)。面积88.7平方公里,沁阳建市时有耕地7183亩,1917户,8293口人。

常平乡清朝时属利上乡二图。民国24年(1935)为第四区,民国34年改为第二区。1952年并入第六区。1954年置常平乡。1955年废,改置常平中心乡。次年又置常平山区。1958年再废,置常平人民公社,后并入西万人民公社。1961年复析置常平人民公社。1983年12月废公社,改称常平乡。

常平乡地处太行山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有大小山峰(岭)31座,较著名的有天池岭、碗子城山、孤山、九峰山、水峪山、甘泉山、栲栳山、月牙山、关帝岭、药仙山、马鞍山、锥山等。海拔最低在300米左右,一般均在400米以上,最高的山峰为关帝岭,海拔901.9米,其次为天池岭,海拔799.5米。山峰间有多谷地或小平原,较大的甘泉平原,面积约1平方公里;掖河沟平原,面积约1.3平方公里;常平村周围的山顶约2平方公里的高塬,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俗称“山顶平原”。水利资源贫泛,河流除丹河为常年河外,其余均为季节河。有山泉20多处,水量都很小。耕地多为水平梯田,农作物以小麦、谷子、玉米、红薯为主,所产谷子颇有名声。

太焦铁路线在东部沿丹河北入山西,并设有后寨车站,郑(州)常(平)公路、常(平)伏(井)公路纵贯中部,各大村均有大路相通,为豫晋交通要冲。

常平乡各村聚落在依山、傍水、近泉、向阳处修建,除常平、窑头等村有主街和四合院外,其它村落均无主街,四合院也较少。名胜古迹有古羊肠坂道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孟良寨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天池岭等地是避暑胜地。

常平村:距离沁阳市区18公里,北接山西省晋城市碗城村。因在长而平的山岭上建村,故名长平,沿用中改称常平。辖常平、南沟两个自然村。村在岭上,地分两沟。聚落沿山岭南北延伸,两头大,中间小,形似棉花锤,地势北高南低,面积259500平方米,主街长3.5公里,南北走向。房舍以石木结构瓦房为主,四合院和依山就势修建者参半。村中虽有水井,但苦咸不能食用。1985年将水峪寺煤矿3号井水,分二级提至村南,解决了人畜用水。耕地主要分别东西两沟和岭上,农业以谷子、红薯较有名。为郑(州)常(平)公路、常(平)伏(井)公路交接点。村西北有省文物保护单位古羊肠坂道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孟良寨、分卡碑等。农历阴历六月二十三有庙会。

常平村远景

南沟村:因原来只有一家居住,故名一家庄,又因位于常平村南的山沟内,故名南沟。聚落依水峪寺山沟修建,四面环山,多石木结构瓦房,呈带状。耕地多水平梯田。村东有水池,东南有山泉水峪泉。居民有荆编传统。水峪泉曾为沁阳古代名胜之地。

窑头村:东南距市区16.5公里,北连山西省晋城市班鸠岭。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姚二头来此定居,故名姚二头村,沿用中演化为今名。辖窑头、风门口等自然村。聚落建在平坦的岭上,西北东南走向,主街呈“S”形,青石路面,房舍多依山而建,三面环沟,村西连山,石木结构瓦房为主,间有四合院、窑洞。村西北的关帝岭,海拔901.9米,上有马武寨、寨根有关帝庙,西侧为太行陉,是通山西的孔道。耕地多分布在村两旁的岭上和山谷,大部为梯田。村南有一约40多亩的小平原,土质肥沃,宜耕宜作,旱涝保收,俗称“金银田”。村南、北、中均有蓄水池,林木以核桃、柿、刺槐为主。有“窑头核桃”的美称。乡级公路北接常伏公路。

窑头村西北太行陉羊肠坂遗址

风门口:位于太行陉上,因地处垭口,常年大风,故名。聚落面积约1亩,多为石木结构瓦房。

煤窑庄:位于龙门河东岸,因村东北有煤窑而得名。明时建村,居民多系原采煤工人。辖煤窑庄、甘泉、黄沙岭、前布窑四个自然村。聚落成带状,主街南北向,多石木结构瓦房,间有窑洞。各村皆分布在约5平方公里小盆地中,四面环山,是全市小气候特点最明显的地方之一。村中有水井,村东半山坡有山泉。过去荆编业发达。

黄沙岭:位于锥山之南,太行陉古道之西。宋时建村,因村周围岭上多黄沙,故名。聚落座西向东,房舍散处岭上,多石墙瓦房,间有窑洞。村东有水井,村南有水池。

甘泉村:在处甘泉山下,因村南有一甘泉,村以泉名。居民为明时山王庄镇张庄村来此采煤的工人后代。聚落在半山坡,多石基土木结构瓦房。村南寺河沟地下水资源丰富,有水井两个。甘泉位于井南,常年流水,烧开后无盐类沉淀,饮用甘甜可口,生水淹菜不腐烂,县志多有记载。矿产有煤、耐火粘土、焦宝石等。

前步窑:西临太行陉古道。因村前旧有步煤窑,故名。清初建村,居民系煤窑庄迁来的开凿步窑的采煤工人。聚落呈东南西北走向,多依山沿沟,面朝龙门河开挖的窑洞,间有石木结构瓦房。村东北有水井。

空无一人的前步窑村

后杨河:东南距离市区17公里,北接山西省晋城市前庄。因原居民皆宋姓,旧名宋庄。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三户杨姓移民到此,沿龙门河分三处建村,因该村居后,故名后杨河。聚落依山傍河修建,座北向南,形似半月,房屋多石墙瓦房。耕地多梯田。村西北山脚下,有一四亩大的蓄水池。山地绿化较好。

中杨河:位龙门河西侧,因地处三个杨河中,故名。辖中杨河、前杨河两个自然村。聚落依山面河,座西向东,散落在山脚,多石木结构瓦房,间有窑洞。村北山谷中有蓄水池,沿河岸建有水窖群,耕地多梯田,林业较发达。过去居民多从事放牧、荆编、采药、采矿等职业。

前杨河:位龙门河西岸,因地处三个杨河最南,故名。聚落依山临河,布局分散,不成街道,多石木结构瓦房。

张老湾:位于市区正北15.5公里的山顶上。因明天启二年(1622)以前,是水峪寺长老的住所,故名长老庵。清雍正后演化为今名。辖张老湾、水峙寺两个自然村。老村依山就势,散处山上,东南西北走向,多石木结构瓦房。常伏公路由村东通过,为太行陉中线的一部分。

水峪寺:张老湾村西,村内有水峪寺,村以寺名。居民系原采煤工人,地下水丰富,且水质很好,古时曾向皇帝进贡,民谚称“沁阳水峪水,沁县四亭米,劳苦千里路,皇上杯中饮”。“水峪藏春”为古河内八大名胜景观之一。

水峪山中水峪寺

老马岭:相传明朝时,山西省天井关一位姓马的老汉迁来此地,在岭上建村,故名老马岭。聚落散处岭坡,座北向南,三面皆山沟,多石墙瓦房。村北岭下有水井,西北及岭上均有蓄水池。

簸箕掌:因地处簸箕掌沟内,村以沟名。聚落沿沟坡修建,呈点片状分布,大部在沟东坡,小部在沟西坡,多石木结构瓦房。荆编业为其传统手工业。

山路平:东隔丹河与博爱县吴窑相望。因崎岖的山路到此开始变平坦,故名。辖山路平、庙岭后、李沟、闹沟、尚庄、四渡、大滑石、井沟八个自然村。聚落在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中,沁(阳)丹(河电厂)公路把村分成东西两块,住宅依山傍河,错落有致,多石基土木结构瓦房。丰收渠从村中穿过,引丹河水灌田400亩,为常平乡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村庄之一。旧有柴磨5盘。

庙岭后:地处丹河西岸,因处庙岭山之北,故名。原仅有7户人家,聚落散处半坡,半面街,东西走向,沁丹公路从村中穿过,房舍多石基砖木结构瓦房。耕地可利用丰收渠与丹河水灌溉。

闹沟村:位于丹河西岸的山沟里。据传,明初,山西洪洞县移民王姓到此定居时,适逢庙会,十分热闹,故名闹沟。聚落在东西向山谷北侧,多石墙瓦房。丰收渠从村东通过。

李沟村:位于丹河西岸的山沟里。明时建村,因居民多李姓,故名。聚落沿山谷北侧修建,多石墙瓦房。丰收渠从村东经过,村西有山泉。

尚庄村:东隔丹河与博爱县吴窑村相望。因村中尚姓居多,故名。南北街,多石墙瓦房,间有窑洞。丰收渠从中流过。

山路平所辖各村远景

四渡村:地处丹河西岸,原是丹河上的第四个渡口,故名。聚落在半山坡上,东西街,多石墙瓦房。村东有黄委会山路平水文站。

大滑石:地处丹河西岸。据传,明朝时建村,因村北有一大滑石,故名。聚落呈长方形,主街南北向,土石路面,多依山沿河而建的石墙瓦房。

井沟村:地处丹河东岸。原居民已迁四渡村。后为铁路工人住宅区。

前和湾:位处郑常公路东侧。据前后和湾之间的龙王庙碑载:清雍正十二年(1734)前,名葫叶湾,沿用中演化为和湾,后分成两个村庄,因该村在前,故名前和湾。老村聚落在坡岭上,依山建宅,多石墙瓦房。村东西各有一水井,公路两侧有蓄水池。村中曾发现新生代化石,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和湾:位处郑常公路东侧,因位处在前和湾之后,故名。老村聚落沿山坡修建,东南西北走向,多石墙瓦房。村北、村西北都有蓄水池。1970年在大滑石引丹河水入村,解决了人蓄用水。

九渡村:位于十里河(季节河)汇丹河处。因原是丹河上第九个渡口而得名。原辖九渡、八渡、沟口、里沟、葛万掌、槐树底、碾谷洞、天池岭、宋窑、尚河、黄掌、南坡、群峪、庙道石等15个自然村。原聚落略呈矩形,房舍依山就势,散处山坡,多石墙瓦房,主街东西向。村东南原有小型水电站一座。村南有九渡寨,相传原为博爱县寨卜昌王太顺避暑地。丰收渠从村东流过。传北宋名将杨延昭墓地在村西北九峰山上,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山下有狐仙洞。

九渡村丹河宋寨景观

八渡村:位处丹河西岸,因原是丹河上第八个渡口,故名。原村聚落散处在八渡山谷北侧,座北面南,多石墙瓦房,间有窑洞。丰收渠沿村东流过,水利条件较好。

沟口村:因位于十里河谷口而得名,原有6户人家,16口人。聚落沿沟南坡修建,为石墙瓦房。

里沟村:因地处八渡西北的深山沟里而得名。聚落在八渡沟西北的山坡上,面向东南,房舍依山就势修建,散处山坡,多石墙瓦房,交通不便。

葛万掌:处在沟口村西北海拔500米的高山上。相传因村下有一条掌形山路被割断,故名割断掌,清代演化为今名。原村聚落依山而建,有10户人家,面向东南,多石墙瓦房。

槐树底:处在葛万掌北部,因该地有一古槐,明初山西洪洞县移民在槐树底下建村,故名。原村聚落沿山谷北坡修建,房舍散处山前,背风向阳,多石墙瓦房,间有窑洞。产柿子、核桃等。

槐树底村石墙瓦房

碾谷洞:处在槐树底西北部,十里河岸。因村内有一石碾,又多住窑洞,故名。原有3户人家,16口人,交通不便,聚落为石墙瓦房。

群峪村:处在碾谷洞西北部,十里河西侧。因地处群山环抱的青石峪里,故我。聚落座西向东,四面环沟,分布零散,多石墙瓦房。交通不便。

黄掌村:处在群峪村北部,十里河岸。因地处状如皇冠的山头上,故名玉皇顶,清朝中叶演化为今名。聚落依山靠坡修建,点状分布,多石墙瓦房,间有窑洞。村南有蓄水池,交通不便。

宋窑村:处在黄掌村西北部,十里河北岸。传明初,山西洪洞县移民宋姓来此建立炭窑,以烧炭为业,故名。聚落座北向南,散处山腰,多石墙瓦房。产柿子、核桃等。交通不便。

宋窑村一景

尚河村:地处海拔780米的高山上,北邻山西省晋城市西禅房村,为沁阳市纬度最北村落。传明初山西洪洞移民尚姓到此建村,因地处十里河之源,故名尚家河,后称尚河。聚落呈点状分布,多石墙瓦房,原有34户人家。盛产花椒、柿子等。村东南有蓄水池,村东有山泉。村北与山西交界处有死军口,一名门岭,是春秋时赵、魏两国的国界。

天池岭:西连山西晋城市大口村。因村建在天池岭上,故名。清初建村,村民迁自尚河,聚落散布于海拔800米的较平坦的岭上,房舍疏落,呈点片状分布,多石墙瓦房。村东北有两个水池,其中一为天然水池。村北有战国时赵国长城遗址,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水浒传》中李逵梦游天池岭即为此地。

天池岭赵长城遗址

庙道石:因位于通向庙院的石道旁,故名。南、西临丹河,东连博爱县方山村。原有柴磨2盘。

牛笼嘴:东南邻博爱县方山村,因山体弯似牛笼嘴,故名。聚落北面靠山,三面环绕丹河,座西向东,多石墙瓦房,间有窑洞,原有17户人家。村西南小孤山下为丰收渠渠首。

杨庄河:东隔丹河与博爱县马道沟相望。传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杨姓在丹河西岸建村,故名。辖杨庄河、后寨、牛笼嘴、草谷堆、东西铁村等17个自然村。聚落依山面河,座西向东,多石墙瓦房,地势较低。

后寨村:位于丹河西岸,东与博爱县江岭相望,因在后辿山上建村,故名后辿,1960年经过村东的太焦铁路在此建站,因“辿”字生僻,改称今名。清末建村,居民多由草谷堆迁来,聚落依山面河

修建,多石墙瓦房。村南为原丹河电厂生活区,有三层楼房20栋,现代化生活设施齐全。太焦铁路在此设有后寨站,有沁丹公路可通汽车,交通便利。过去曾为常平乡最富裕的村庄之一。

后寨村原480发电厂与后寨火车站

草谷堆:处在丹河西岸,毗邻杨庄河与后寨,因在草谷堆山上,故名。聚落依山修建,四面环沟,房舍分散,多石墙瓦房。

殷沟村:因位处山沟,且村民多殷姓,故名。聚落在山谷的西侧,座西向东,三面临谷,一面靠山,多石墙瓦房。柿子树较多,盛产柿饼,交通不便。村东传有北宋将穆桂英寨遗址。

河北村:丹河西岸,原有2户人家,石墙瓦房,交通不便。

郜圪挞:处在白水河与丹河汇合处,西接山西晋城市大平村,北临青天河水库。因地处高山圪挞,建村时,居民又多郜姓,故名。聚落依山修建,就崖凿洞,街道狭窄弯曲。居民多讲山西话。村南有蓄水池和山泉。村北太焦铁路上的丹河南桥为当时亚洲跨度最大的单孔铁路桥。

郜圪挞村

西铁村:因位于丹河西岸,原名西庄,后因村内常发生灾祸,疑为村旁形似猛虎的山峰所致,为了辟邪,改称西铁杈村,沿用中简化为今名。聚落在半山坡上,石墙瓦房。

东铁村:因位于丹河东岸,原名东庄,后因村内常发生灾祸,疑为村旁形似猛虎的山峰所致,为了辟邪,改称东铁杈村,沿用中简化为今名。聚落依山面河,石墙瓦房。原村居民来源复杂,有“三省五县,七家八姓,杂居一村”的说法。

另外,丹河附近还有诸如龙洞沟、小常沟、牛山庄、阳坡、班塔、五城占、朝阳寺、马寨、椿树窝、圪顶幢等小村,居民大多迁出,皆为无人村,原聚落住宅也日渐败落。

资料来源:《沁阳地名志》(部分改动较正)

图文编辑:丹水湾

如果您喜欢焦作覃怀地方文化,请长按下边二维码三秒钟,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点击关注,就可知道更多覃怀故事哟!

版权声明:一、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作品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二、允许非盈利性转载使用,但敬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猜您喜欢:

1、

2、

3、

4、

5、

人赞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