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小鱼xy
转载链接:https://story.hao.360.cn/story/LtndQhG0MHGBQD
(图片来源于网络)
“ 棉花灯唻,照照眼唻,三年不害眼唻 ”
既是元宵节,那就给大家介绍一种节日限定美食——棉花灯。
顾名思义,与棉花有关,是一种灯,且能食用,又名面灯、油灯。
棉花灯是苏、皖、鲁、豫交界地区的一种元宵节面食,起初是为了取悦大大小小的孩童。
小时候,元宵节当天吃完午饭,母亲就开始准备和面,可适当添加些杂面,加入盐、花椒粉、胡椒粉等作料,慢慢地加水,使劲揉搓,面要和得稍硬些,然后醒发一会。将醒发好的面团在案板上揉搓成长条后,再切成一个一个大小适中的剂子,然后就到了各位巧妇施展身手的时候了。
先将剂子捏成一个内空的圆柱体,坑不要太深,下面的面团还有用处,然后反过来在案板上墩平,类似一个杯子的形状。在“杯子”上沿先捏一道槽,然后用手捏出普通的“裙边”或各种花边,有些地区捏褶子也是有讲究的,每个月代表一个褶,捏好一年的12个月,寓意整年吉祥如意、健康平安。
心灵手巧的姑娘、小媳妇还会用筷子、剪刀做出各种花边,或盘出一条龙,或捏出一只只可爱的小兔子、小乌龟、小老鼠,还可以做个把手,方便孩童们端拿。
而每种动物都代表着不同的寓意,狗狗可以保家护院;小鸡保佑家禽不生病;鱼灯要放在水缸上,祝愿合家幸福、财源顺水来;猪猪要放在猪圈旁,祝愿家畜兴旺;龙灯则要放在粮食囤上,祝愿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当然,我家没做过这么多小动物的棉花灯,因为太复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笼蒸熟后,香味扑鼻而来,我们都眼巴巴地看着蒸笼,但这个时候还不能吃。
清乾隆年间陕西《雒南县志》载:“正月十五,以荞麦面蒸盏燃灯,按十二月,以卜雨降。”意思是蒸熟后,视盏内留水的多少,以卜来年十二个月的水、旱情况,表达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
我们那还有个习俗,家中有人去世的三年内不能蒸棉花灯,也不能贴红纸春联。所以蒸熟后,我母亲就会端上几盏“灯”先给这些邻居送去,代表着我们的祝福。
天还没彻底黑下来,但我们这些孩童已经等不及了。父亲赶紧找来干净的棉花和火柴(现在多用棉签代替),先用棉花将火柴杆包裹住,尽量缠紧些,然后将火柴插在棉花灯的中央(千万不要穿透),这也是底部多留些面团的原因,再向棉花灯的中间倒入食用油,不要太满,但是要确保棉花可以沾到油,最后就可以点燃啦。
这也是棉花灯名字的由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咸丰年间,山西《澄城县志》载:“正月十五日蒸养麦面为灯盏,注油燃灯,次早食之。”
童谣曰:“棉花灯唻,照照眼唻,三年不害眼唻!棉花灯唻,照照腚唻,三年不害病唻!”
传说中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寄托着驱妖辟邪祛病的愿望。
所以棉花灯点燃后,家里通常会在各个地方都放上一盏,以驱走黑暗,照亮希望,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富足平安。
而我则会一手端着棉花灯,一手提着街上买的漂亮的小灯笼开心地去找小伙伴们一起闹元宵、赏烟花,还要比比谁的棉花灯最好看,谁的灯最亮,谁的灯亮的时间最长。
一直到棉花灯里油尽灯灭,灯壁被烤到焦黄,我们才会一手提着灯笼,一边啃着棉花灯尽兴而归。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一盏灯送给大家,祝愿大家新的一年平安喜乐、健康顺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