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人类的贡献之一——种痘
种痘(俗名种珠)是预防天花(病名俗称虎狮)的方法。俚语:种豆得豆。原名“人痘接种法”,是取天花患者的痘痂制浆接种于健康儿童,使之产生免疫力以预防天花的方法。又称为“引痘法”。它是中医对人类的一项重大贡献。
我国中医学家发明这种技术已有悠久历史。相传公元十世纪的北宋时期已应用引痘法预防天花。到公元十六、十七世纪,人痘接种在国内已较普遍应用。其方法分为四种: 即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痘衣法。分述如下:
一、痘浆法:直接刺破儿痘,取天花患儿的新鲜痘浆,以棉花蘸取,塞入被接种对象的鼻孔,以此引起发痘,达到预防接种的目的。
二、旱苗法:取天花患者痘痂研极细末,置曲颈银管之一端,对准接种对象鼻孔吹入,以达种痘预防天花的目的。一般至七日而发热,为种痘已成。
三、水苗法:取痘痂20~30粒,研为细末,和净水或人乳三至五滴,调匀,用新棉花摊成薄片,裹所调痘苗于内,捏成枣核样,以线栓之,塞入鼻孔内,12小时后取出,通常至七日发热见痘,为种痘成功。此法为我国古代人痘接种法中效果最好的一种。
四、痘衣法:取天花患儿贴身内衣,给健康未出痘的小儿穿着两三天,以达种痘之目的。
(上述前三法,都是接种于鼻孔,其痘苗又叫做鼻苗)
中医首创人痘接种法,堪称人类免疫学的先驱。这种技术在公元十七世纪开始,先后传播到俄国、日本、阿拉伯等许多亚、欧、非洲国家。公元1717年传到英国。直到公元1796年英国人才发明牛痘接种法,世界各地逐步采用推广。
天花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病情险恶的病毒性传染病。根据1994年版《东山县志》: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天花流行,死者1180人。病后麻脸(即俗称虎狮)的1千余人。民国18~22年天花流行,死亡380余人。民国33年(1944年)天花流行,全县死亡2000多人。解放后在党的预防为主方针指引下,采取有效措施,1951年全民“普种牛痘”,据《东山县志》1994年版记载,我县“至1953年,共接种牛痘95450人”。很快,天花绝迹。60多年前,本人有幸参加了多次种牛痘工作,深感欣慰。
种豆防疫,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竖立了丰碑。而这种疾病预防方法,究其渊源,实际上应功归于“种痘”的发明人——中医对人类的贡献。
(本文作者为现年91岁的本邑著名老中医、东山县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文/图:方受福
编辑:张海燕
审核:孙用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