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研究所到村里来了
麦子眼见着黄了!
过了小满就是芒种!四月芒种正搭镰,五月芒种一场空,这是老话!过去都是靠天吃饭,旱地。现在基本都是水浇地,麦子成熟的得晚个7/8天。
邻居告诉我们,赶紧去换面吧!过些天,新麦子收了,刚磨的面不好吃,现在面粉厂都是陈麦子,面好吃,赶紧去换。
古城,大名宝鼎,位于黄河岸边。早先与我们一道属于荣河县,后成立万荣县(荣河县与万泉县合并),再后来,我们又被划到临猗县(临晋县与猗氏着合并)。
一大早,简单吃完饭,装了两袋子麦子,开车就去换了面。穿过宝鼎的老街往回走的时候,看见路边不少人,就停车下来看看。
原来是研究所的人来了。麦地里,种的时候就分成小块了。每一块里都插着牌子,写着麦子种子的编号。
我随着人们一起走进麦田的小道,一听才知道,是山西农科院的棉花研究所来了。
记得当年我们这里也是产棉区,各个生产对都得种一定亩数的棉花。我在六七年级的时候,班里还专门在村里有块劳动田,就是棉花地,约会了打油条,捉棉铃虫。
包产到户后,农民为了增收,也大量种棉花。棉花的收成是按pao来说的,带籽的棉花的一pao是一百斤。
籽棉收获回来后,经过晾晒,就可以卖给轧花厂了。有一年,河西的收购价格比河东的价格高,人们就把棉花拉到黄河边,坐船卖到了河西。
后来,大量的苹果树种起来了。棉花越来越没人种了。而黄河滩滩地还种,到摘棉花的季节,还雇我们坡上的人去摘棉花呢。
我三舅家的表嫂子,就是在摘棉花的时候失踪的。到现在也十多年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这些年,再也看不到种棉花的了!研究所也改行了。
今天来了研究所的所长,书记等一行人。从分发的资料来看,研究的是小麦,红薯,药材(生地,柴胡,黄芪)。
多年来,我与农业远离,只是这几年把出租出去的地收回来,种了点麦子和玉米。种子化肥等诸多事情大都是听侄女安排。
今天,看见研究所,到试验田来察看各个品种的麦子的长势,同时做一些基本的宣传推广工作。我深有感触。农业,在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下,研究所也转型了,但对农业的研究力度还没有减少,而是加强了!
农业需要什么?农民需要什么?到农村去,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去,才能有答案!
以前,对山西农科方面唯一一个最深的印象,就是“晋谷21号”,是是农科院研究了几十年的成果,小米就是好喝!
今天,再一次遇见农科所的人,很有感触!特此记述!向从事农业研究专业人士,致以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