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轻飘飘的重要战略物资
2020年3月,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向各大品牌提议禁用中国****。2021年12月,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将在美国所有入境口岸扣留包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棉花和棉制品的货物。2024年3月2日,法国24新闻台网站报道,由于火药短缺法国无法为本国武装部队制造足够的导弹和炮弹。令人费解的是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竟与中国棉花有关。美国和BCT缘何******?世界棉花种植分布情况如何?火药短缺与棉花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地理分布广阔
棉花全球化种植始于18世纪后期。根据形态特征、细胞遗传及地理分布等的差异, 棉属植物有33个二倍体种和6个四倍体种。在39个棉种中,35个是野生种,4个栽培种是亚洲棉、陆地棉、海岛棉和草棉。
亚洲棉又称中棉,是被人类栽培和传播最早的棉种,其又分为6个地理生态类型:印度棉、缅甸棉、垂铃棉、中棉、孟加拉棉和苏丹棉。陆地棉起源于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经人类长期栽培驯化,形成了早熟、适合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栽培的类型,成为目前世界上栽培最广的棉种,占世界棉纤维产量的90%以上。海岛棉,原产地为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后传播到大西洋沿岸和西印度群岛,其热带多年生类型以在秘鲁及其他南美洲国家的变异最多,其亚热带一年生栽培类型形成于美国和埃及。这个种的两个多年生变种是巴西棉和达尔文棉。草棉又称非洲棉,原产于非洲南部,分布于亚非两洲,在其进化过程中形成5个地理生态类型:暗色棉、库尔加棉、威地棉、械叶棉、阿非利加棉。

棉花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从传播路径看,二倍体栽培种的祖先是非洲草棉,它由非洲南部逐渐传播到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次大陆。其后,一路从印度次大陆传入地中海沿岸和欧洲,另一路传播到东南亚、中国、朝鲜和日本南部岛屿。四倍体栽培种可能有两个起源中心,一个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一带,另一个是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墨西哥南部和危地马拉。这两种棉逐渐传到美洲各国并传播到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
世界产棉区按纬度可分为北、中、南三带。北带在北纬46°至20°,亚洲、北美洲、欧洲产棉国大多处于此带占世界棉产的80%左右;中带在北纬20°至0°,非洲和南美洲北部的产棉国大多处于此带,约占世界棉产的10%;南带在南纬0°至30°.南美洲和大洋洲的产棉国处于此带,约占世界棉产的7%。
目前,全球有70多个国家生产棉花。以种植面积统计,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种植国,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40%以上;其次是美国和中国,占比10%左右。以产量统计,全球有7大主要棉花产出国:中国、印度、美国、巴西、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土耳其,这些国家占全球产量的80%以上。2023年最大的产棉国是中国和印度,均超过500万吨,其次是美国和巴西 分别为315万吨、255.2万吨。而中国和印度既是产棉大国,也是棉花消费大国。中国消耗的棉花占全球消耗的1/3以上。以进口量统计,中国、孟加拉国、越南三国进口占全球50%以上,而且占据进口量榜单前10位的都是亚洲国家。以出口量统计,排名前三的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出口占全球60%以上。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棉花出口国,每年出口量占全球33%占自身产量的75%以上。美国农业部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24年度全球棉花产量预期略增至2459.3万吨,处于近10年中等偏高水平。从变化趋势看,随着印度国内棉纺织产业的扩张,未来国际市场的印度棉供给量可能会更少。未来国际棉花供给市场将进一步向美国、巴西和澳大利亚三国集中。
军事应用广泛
棉花自诞生以来便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因此被称作“白金”。这跟棉花的出色性能和巨大价值密不可分。棉花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棉纤维——“皮棉”和“棉短绒”。由于棉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性、保温性和透气性,除直接用于纺织工业外,还是制备硝化纤维素、乙酸纤维素等纤维素衍生物的主要原料,大量用于食品、医药、航空航天、军工、汽车和塑料等行业。从军事用途看,棉花有着十分广泛的军事价值和应用场景。
其一,火药。火药作为现代武器装备动力系统的能量来源,是武器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按照火药的形态、结构、加工方法和基本燃烧性质可分为均质火药和异质火药。其中,均质火药的基本成分是硝化棉。硝化棉的生产,简单说,就是用优质天然棉花和浓硝酸等反应制成。均质火药又分为单基、双基和多基火药等。若含能成分中仅有硝化棉高分子材料,称为单基火药;若在硝化棉基础上加入其他含能增塑剂(或溶剂),称为双基火药;三基火药是在双基火药的基本组分中,加入硝基肌或类似的固体炸药为基本组分。枪用发射药一般为单基药,而炮用发射药则有单基、双基和三基发射药。火药用于手枪、冲锋枪、猎枪等短管武器和空包弹及大口径火炮装药中的传火药时,通常采用多气孔单基药,原因是火药燃尽的时间必须极短,才能保证弹丸飞出膛口时药粒燃完。由于武器系统应用环境及对燃烧性能的要求不同,火药组分、形状尺寸和弹道性能指标等存在许多差别,因此,各国研制出了性能不同的火药,如高燃速火药、高能钝感火药、高能低烧蚀火药等,这些火药仍离不开硝化棉。
其二,军用纺织品。在军队,纺织品是除武器装备外的第二大装备品。在美国国防部财产目录中,约有1万项部分或全部与纺织品有关。棉纤维是最主要的军用纺织工业原料,其应用大致分为两类——常规纺织品和特种纺织品。常规纺织品,主要指采用普通纤维材料制成的军装、礼服、训练服、被褥等。特种纺织品,主要包括士兵防护和军工配套两种。士兵防护纺织品又分为单兵防护、核生化防护及其他特种防护类别,如防弹衣、防化服、导弹推进剂防护服、阻燃作战服等;军工配套纺织品包括油料储运材料、伪装和屏蔽材料、武器弹药用纺织品、航空航天及战略武器用纺织品和物种缆绳等。随着科技的发展,聚酯纤维棉、功能性棉纤维等多种新型材料不断被研发出来,这些材料具有更好的军事性能和更广泛的应用前景。比如,在军服领域,利用各种具有特殊性能的技术纺织品,可以制备抗寒服、抗荷服、阻燃面料等。在医疗健康领域,除医用棉球、棉签、绷带外,利用新型棉纤维的生物相容性可制作医用敷料和手术服,以及生物医用材料,如人工血管、人工皮肤等。在防护装备领域,功能性棉纤维与防弹材料结合,可制作出既有防护性能又有舒适性的防弹衣;功能性棉纤维与隐身高分子材料结合,可开发出具有隐身伪装功能的帐篷,等等。

硝化棉广泛用于军事领域
其三,军用器材。棉线作为纤维增强体,可有效提高工程聚合物的刚度、强度和耐磨性能,广泛应用于高性能零部件制作。一方面,棉纤维作为增强体与固体润滑剂(石墨、聚四氟乙烯等)一同添加到聚合物基体中,制成聚合物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兼具自润滑性好、承载能力高、质量小和加工性能好等特点,常作为自润滑材料,用于不能使用油或油脂润滑的运动部件。复合材料按纤维直径,分为连续长纤维、短切纤维和纤维布。长纤维增强自润滑复合材料,可用于制备高性能叶片和各类滑动零部件等,例如,火箭发动机叶片:短切纤维和纤维布增强自润滑复合材料,可用于制备各类动密封和滑块材料。对于一些要求极高强度的场合(如高速轴承保持架),则采用酚醛树脂或聚酯树脂灌注三维纤维编织布(玻璃、棉线或碳纤维)进行增强。特别是采用酚醛树脂和棉纤维布在固化中发泡成孔的方法制成的微孔结构复合材料,可用作多孔聚合物含油保持架,一般用于空间环境下运行的高速、高精度轴承。另一方面,棉纤维作为纤维填料,与液态树脂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可制成棉纤维酚醛塑料。这种材料因其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如高强度、良好的绝缘任、热性相蚀性寺,可制作需要承受高冲击力的电器零件、绝缘零件及机械零件等,从而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领域,如电子管灯座、仪表外壳、电插头、蓄电池盖板等电气材料,以及管道和阀门等机械零件。
链式博弈复杂
棉花是重要的农作物。是纺织品中应用最广泛的天然纤维,更是世界主要棉花生产国、消费国重点关注的农产品。这使其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链条上都隐藏着政治力量和资本力量的较量,体现出多元复杂的地缘经济与政治博弈。
首先,以高额补贴扶持产业链。从历史看,全球棉花市场格局的大变化,每次都与棉花生产国的补贴政策密切相关。为扩大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许多国家灵活隐蔽地采用高额补贴等政策手段大力支持棉花产业。比如,日本用甲午战争中获得的赔款补贴航运业、降低棉花的原材料价格,有效扩大了棉花出口。1903至1929年,日本棉布出口的一半以上流向中国,出口到印度的棉布所占比例从1926年的约12%增至1932年的约50%。美国自1933年起就通过农业法案对农民进行补贴,1995年以来已向农场提供约4244亿美元的现价补贴。2001年,美国政府向棉农支付创纪录的40亿美元补贴,这一成本超过这些棉花市场价价值的 30%。2002至2023年,印度政府对棉花的最低价格支持水平,在玉米、小麦等同类农产品中一直是最高的,且逐年增长。此外,印度政府对国内棉花产业的支持还有化肥补贴。这些得到高度补贴的棉花被倾销到国际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全球产业的不公平竞争。
其次,以技术壁垒控制价值链。发达国家凭借技术、经济优势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和法规制度,掌握最核心的技术和最高的利润分成,同时以技术标准、环境标准 劳工标准等为借口 把发展中国家的棉花产品拒之门外。美国作为全球棉花第三大生产国、最大出口国,掌控着国际棉花的定价权和标准体系。纽约的洲际期货交易所是全球棉花最重要的定价中心,左右着国际棉花现货价格变化。美国农业部每月公布的《世界农产品供需报告》可以影响棉花等农产品价格的涨跌,甚至每次全球棉花供需预测数值的变化都会引起种植者、流通商、纺织企业及投资者的决策调整。2020年7月美推出美国棉花信任协议(UCTP),宣称“将为可持续性的棉花种植设定新标准”同年,美农业部推出“美国棉花信任守则”项目,要求所有美资企业必须使用美版“认证系统”及“供应链追溯系统”。同样,美国控制的行业组织推行的认证,直接影响成员企业对棉花的定价,间接影响非认证企业对棉花的采购价和挑选棉花标准,核心目的就是主导棉纺业国际规则和秩序。

硝化棉成品
再次,以跨国公司主导资本链。跨国公司在拓宽全球棉花市场的同时,刺探竞争对手的生产技术、销售网络,利用资本运营控股并购对方龙头企业,控制战略性产业、抢占市场,目的就是把发展中国家固化在全球价值链的底端。比如,美国农业巨头孟山都公司,自1988年进入印度,通过与印度企业合资、推广商业种植转基因棉花,成功垄断了印度棉花种子市场。自引进该公司BT转基因棉后,印度转基因棉花的种植比例从2004年的5%上升到2013年的95%,平均每公顷皮棉的产量增加1倍多,但农民用于转基因棉花杀虫剂的花费越来越多导致2013年后棉花的产量和单产均出现下滑。以2022年为例,印度棉花单产只有439.4公斤/公顷,仅为全球平均水平808.9公斤/公顷的54%。
第四,以舆论抹黑破坏信任链。美西方利用话语权优势,采取舆论抹黑先行、经济制裁在后的策略,打压别国棉花产业。美国丑化歪曲中乌两国的棉花就是明证。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出口国。2007年,BBC的报道指责乌兹别克斯坦,每年强制童工采棉两个半月。自由欧洲电台立即跟进,指责“强制童工是乌有意为之的国家政策”。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牵头,超过300家欧洲和北美企业宣布**乌棉,乌被迫连续减产。2010年,美国以“强迫儿童劳动”为由,对乌棉花及棉纺织品进行制裁,直到2019年才解除禁令,但乌棉花仍然在国际棉花联盟发起的“棉花运动黑名单”上,313个主要美国品牌仍在**乌棉花。10年后同样的手法在中国重演。2018年12月,美联社率先炒作新疆“****”话题,随后《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美国之音”等迅速跟进。2020年3月,BCI以****生产“侵犯劳工权利”“违反人权”为由,向各大品牌提议禁用****。随后,美国联合盟友通过所谓“法案”,对中国进行全方位围堵制裁。
第五,以贸易保护争夺供应链。棉花是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参与棉花进出口贸易。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贸易摩擦和斗争持续不断,关税与非关税、垄断与反垄断、歧视与反歧视等成为各国地缘经济斗争的重要手段。这在日美纺织品和美巴棉花贸易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1957年,日本成为全球纺织品出口额最大的国家,日本棉制品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从1951年的17.7%升至1955年的60%以上。于是,美国不断采取立法限制进口、提高关税等手段打压日本,并强迫其签订多个纺织品协定,成功将日本合成纤维和毛纺织品的平均出口增长率分别限制在5.2%和1%内,长达17年的日美贸易战,最终以日本惨败而结束。同样因为棉花问题,美巴的贸易争端长达12年因美国补贴的棉花大量出口压低了棉花价格,使巴西棉农损失近4.78亿美元造成巴西“棉花危机”。2002年9月,巴西向WTO发起诉讼并胜诉。2009年8月,WTO 授权巴对美可采取最高达 8.29亿美元的报复措施。为免遭贸易制裁,美国政府从2010年开始,每年向巴西棉花产业提供1.47亿美元资金支持。2014年10月,美巴就结束棉花补贴争端达成和解协议,美方同意一次性向巴西棉花产业支付3亿美元,巴西放弃对美国采取贸易制裁措施的权利。

棉花作为重要战略物资成为国家间博弈的重点
第六,以封锁禁运斩断贸易链。棉花领域资金、科技、市场方面的角逐、竞争与发展必然伴随全球地缘经济格局的调整,影响国际政治关系的战略互动甚至诱发地缘政治对抗,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就是这种对抗的重要手段。1702年、1721年,英国先后出台《印花税法》《白洋布法》,用立法禁止印度棉布的进口销售。美国内战期间,北军舰队封锁南部各州海港,严格限制棉花出口致使欧洲大部分棉纺织业陷于瘫痪,仅1862年英国就有75%以上的纱锭和织布机停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对德国实行贸易禁运和严密的海上封锁,棉花被列入违禁品名单。朝鲜战争期间,为配合朝鲜战场上的军事进攻,美国联合盟友对中国进行全面封锁禁运,1950年12月公布“有关管制战略物资输出”的加强命令,对所有运往中国内地、香港、澳门的物资实施管制,包括纺织品、废橡胶。
由此可见,棉花各利益链条间的斗争从未停歇。随着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调整,主要大国围绕棉花的博弈将比以往更广泛、更深刻、更激烈,各国对此做出的战略选择,势将影响新的国际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