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 吃得饱穿得暖, 国家政治稳定没有战争, 愿国运昌盛无灾无难人民幸福。

古人冬天穿什么 棉花原产于印度和阿拉伯,从汉代就传入中国,只是在边疆少部分地区进行种植,直到宋末元初棉花才传入内地,但没有实现大规模种植!在明朝时才开始在全国各地种植,当时朱元璋强制5一10亩地必须种棉花半亩,十亩以上翻倍,多种可少缴税。这一举措让北方的棉花种植得以推广,让广大的北方人穿上了棉衣,得以有能力开发更高寒的地方,东北肥沃的黑土地才得到大规模开垦!朱元璋在棉花的推广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人类最早用来保暖的“冬装”是兽皮,在那蛮荒的岁月里,先民们使用骨针、骨锥、肠线等工具将植物纤维或动物皮毛缝制成原始的衣物。 到夏商周时期,古人就已经会种植桑树和苎麻,并且掌握了养蚕和纺织的技术,但纺织业并不发达!丝绸和麻布就成了古代御寒的主要材料,为了防寒保暖里面加上了填充物,称之为绵衣!填充物不同,高档的填充用蚕丝做的棉絮,又轻又保暖,类似于现在的蚕丝被,是有钱人贵族才能穿的起的,现在的蚕丝被也不便宜。普通老百姓绵衣里填充的是麻絮或碎麻片,麻的散热性能特别好,其保暖性可想而知!除了丝麻布,古人还会利用一些植物的绒毛或动物的毛皮作为絮物,填充在被子或衣服里,增加厚度和保温性。比如,古人会用芦花、柳絮、木棉等植物絮物,或者用羊毛、鸭绒、貂皮等动物絮物,来制作被褥和衣服。他们会杀一些动物,把它们的皮毛给取下来做成自己的大衣,毛朝外皮朝里,既美观又保暖!有钱人会穿狐裘、貂裘,豹袭等。穷人只能选鹿皮羊皮和狗皮做的皮袍。 汉代蔡伦发明了纸,唐宋时期,造纸业和造纸技术大为发展。由于唐宋人口大量增加,为了饱腹多种粮食减少了麻和桑的种植,制衣原料不够,这时用于取暖的纸衣、纸被相继出现,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太吃惊了,纸能做衣服?唐代用的麻纸,纤维强度高抗老化防蛀虫。宋代用树皮纸,拉力强耐磨损,这种专门有加强御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纸衣,称为“纸裘”,纸裘质地坚韧,揉皱之后不但耐穿,还可以抵挡风寒,加上造价便宜,是贫民士子出门必备首选之物。纸原料成本低,容易获取,故能大范围普及。故而成为当时的流行穿搭。宋代,制作纸衣已成为专门的行业,像我们现在服装厂,有一套完整的工序:首先为处理纸衣料,通过各种方式让它变得柔韧。接着剪裁缝补,增添衬里等各种工序。纸衣里纳麻絮,便成纸袄。除了纸衣,还有“纸被”“纸帐”。陆游的好友朱熹曾在过冬时以纸被相赠,为此他作诗感谢道: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意思就是比绵还软比狐裘还白,看样还有点舒适度!而纸帐,则是文人雅士喜欢的床具,印着梅花,所以又叫“梅帐”,既御寒,又风雅。由于纸衣、纸被的最大问题在于不透气,所以古代冬天防寒还得将布衣、纸衣换着穿,宋朝之后,纸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宋末元初以后,棉花开始传入内地种植,人们渐渐发现棉花制成的衣服比纸衣更暖和更透气,所以慢慢的棉衣、棉被就代替了纸衣、纸被,成为人们常为御赛物 古人其实是有大智慧的,在还没有棉花的时候,他们能够依靠很多外在的物品给自己取暖。像火墙火炕暖炉烧炭汤婆子暖手炉等等,也能够想到很多方法,让自己身体变得很暖和,例如烫酒煮茶吃火锅,并且形成经验传给后代,一直到今天有些方法都还是很有用的。 古时温度也不低,谚语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可见冬天之冷过冬不易!古人人均寿命也就30一40岁之间,像秦朝就二十岁左右,隋唐盛世也就三十几岁,所以老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人均寿命这么低,是因为医学水平特别差,无休止的战争、自然灾害等,再加上生存条件差,食物匮乏,别说想要“长命百岁”,就是能平安活着都是一种奢求!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吃得饱穿得暖,国家政治稳定没有战争,简直太幸福了!愿国运昌盛无灾无难人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