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绵帛 棉和绵有啥区别
区别如下
1、棉和绵的主要区别就是字的偏旁和词性不一样,虽然两个字的读音一样,但是棉是木字旁,是名词,代表一种植物,绵是绞丝旁,是形容词,含义丰富。
2、棉是一种草本植物,长出来的果实就像桃子一样,果实里面包含了一团白色的纤维和黑色的种子,多用做纺织衣服和棉被的原材料。
3、绵通常用作形容词,含有多种意思,一是用蚕丝缠成的团,二是表示柔软和薄弱,比如绵薄,三是表示连绵不断的意思,四是指人性情温和。
4、棉是一个名词,是一个木字旁,代表的是一种植物,而绵是一个形容词,一个绞丝旁,表示的意思多样,既可以形容事物,也可以形容人。
区别在于他们的部首不同、各表达的意思不同。
棉和绵两个字的部首不同:棉的偏旁是个木头的木字,而绵字的偏旁是一个绞丝旁纟
棉和绵这个字表达的意思不同:棉表达意思是:是指一种植物,它生长出的果实可以榨油使用,也可以加工棉质的服饰以及工业用品。
而绵所表达的意思是:它的蚕丝制作成被褥以及装墨盒等。
1、所指不同。
棉一般指一年生一或多年生木本、草木植物形成的纤维。
如棉花、木棉、草棉等。
而绵一般指蚕丝结成的片或团。
2、侧重点不同。
棉是会意,从棉,从帛,植物属性。
而绵,从丝,从帛,非植物属性。
如蚕丝布、精丝绵等。
棉和绵是相同的物质,没有区别。
1 棉和绵都指的是由棉花制成的轻柔细密的松软纤维物质,这个比较明显。
2 棉和绵这两个词在不同的地区或领域有时会有不同的使用方式,但从物理化学性质上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棉和绵是同一种物品,没有区别。
棉和绵是同一种植物纤维的中文称呼,英文是Cotton,棉花则是指这种植物的果实。
在口语中,人们常常用棉来指代棉花的纤维,绵则是指该纤维的柔软质感。
由此可见,棉和绵在实际含义上并没有本质区别。
棉花原产于美洲,具有纤维柔软、吸汗性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纺织、服装、卫生用品等领域。
棉花由于生长地区、生长条件等不同,不同品种的棉花细度、长度、强度等指标也有差异,因此衍生出了多种不同的棉花品种和织绣工艺。
棉和绵的区别在于字的偏旁和词性不同。
棉是木字旁,是名词,代表一种植物;绵是绞丝旁,是形容词,含义丰富。
绵是会意字,由帛丝之细表示连绵不绝的意思。
此外,从生产加工工艺、颜色、优缺点等方面来看,棉和绵也有一些不同。
一、部首不同
1、棉的部首是木。
2、绵的部首是纟。
二、释义不同
1、棉的意思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像桃,内有白色的纤维和黑褐色的种子。
纤维供纺织及絮衣被用。
种子可榨油,供食用和工业用。
2、绵的意思是:蚕丝结成的片或团,供絮衣被、装墨盒等用。
三、用法不同
1、棉的词语搭配通常与棉花制成的物品相关,如棉被、棉布、棉袄等。
2、绵的词语搭配常与蚕丝结成的物品相关,如丝绵、绵绸等。
绵帛
中文名绵
拼音mián
繁体綿
部首纟
五笔XRMH(86、98)
仓颉VMHAB
郑码ZNLI
字级一级
平水韵下平声·一先
笔画11
部首笔划3
统一码CJK 统一汉字 U 7EF5
四角码2612₇
笔顺编号55132511252
异体字緜
造字法会意字
结构合体字,左右结构
字源演变
字形演变流程图会意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图1),左像糸右像帛。糸(mì)的古字形像一束丝,帛(bó)指丝织品。从糸从帛,会缠连的丝绵之意。篆文(图2)将两个构件对调,糸变为系,隶定作緜。从系表示连续。隶书从篆文来。汉字简化之前,绵和緜长期并存。《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緜作为异体字并入绵。
绵的原义是丝棉。延伸指丝絮状物。进而延伸指似丝绵一样接连不断,还指久远。丝绵的特点是柔软,故绵也引申指柔软,又引申指薄弱、软弱。例如略尽绵力。
现代释义基本字义绵mián ㄇㄧㄢˊ
蚕丝结成的片或团,供絮衣被、装墨盒等用:丝~。~绸。~里藏针。
像丝绵那样柔软或薄弱:~薄。~软。~力。[1]
像丝绵那样延续不断:~延。~联。~长。~亘。连~。
性情温和:他平时挺~。
详细字义◎绵
綿、緜 mián
〈名〉
(会意。从帛,从糸( mì)。本义:丝棉,精丝绵,新丝绵)
同义[silk floss]
绛缇絓紬丝絮绵。——《急就篇》。颜注:「渍茧擘之,精者为绵,粗者为絮。今则谓新者为绵,故者为絮。」
身衣布衣,木緜皁帐。——《资治通鉴》
吴绵软如云。——白居易《新制布裘》
又如:绵子(丝绵);绵衣(内装丝绵的衣服);绵帛(丝绵绢帛的总称);绵矩(加工丝绵的工具)
通「棉」[cotton]。如:绵花(棉花);绵絮(指弹松的丝绵或棉花);绵绒(轧去棉籽尚未弹松的棉花)
丝絮状物[floc]
想见东郊携手日,海棠如雪柳飞绵。——陆游《醉中怀眉山旧游》[2]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
姓。春秋齐有绵驹
词性变化
◎ 绵
綿 mián
〈动〉
接连不断[be continuous;connect;link]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诗·大雅·绵》
緜,连也。——《广雅•释诰四》
郑绵络些。——《楚辞•招魂》
緜日月而不衰。——《文选•张衡·思玄赋》
绵地千里。——《后汉书•西羌传》
又如:绵连(连续不绝);绵络(连续不绝);绵联(连绵不绝的样子);绵长(延续久远)
◎绵
綿 mián
〈形〉
久远[far back]
微睇緜藐。——司马相如《上林赋》。注:「远视貌。」
鸟屿緜邈。——左思《吴都赋》。注:「广远貌。」
又如:绵暧(久远,悠远);绵眇(遥远、悠远、远视的样子);绵野(遥远的郊野)
柔软,单薄[soft]。如:软绵绵;绵薄(谦称自己薄弱的能力)
薄弱;软弱[weak;feeble]
越人绵力薄材,不能陆战。——《汉书•严助传》
又如:绵弱(柔弱,薄弱);绵幂(微细);绵劣(才能薄弱,智力低下);绵力(谦词,能力薄弱)
病重[(disease) severe]
不图所患,遂尔绵笃。——《晋书•陶侃传》
又如:绵笃(病危,病势沉重);绵惙(病势垂危)
美,盛[tender;flourishing]。如:绵芊(草木茂盛美好的样子);绵丽(柔美华丽)
古籍释义说文解字【卷十二下】【系部】武延切(mián)
聮微也。从系从帛。
说文解字注
联?也。联者,连也。?者,眇也。其相连者甚?眇,是曰緜。引申为凡联属之偁。《大雅》:緜緜瓜瓞。传曰:緜緜,不绝皃。又引申为丝絮之偁,因其媆弱而名之。如《糸部》絮下云:敝緜也,郑注《礼记》云:纩,新緜也是也。又引申为薄弱之偁。如淮南王安谏伐闽粤曰:粤人緜力,薄材,不能陆战是也。
从系帛。谓帛之所系也。系取细丝,而积细丝可以成帛,是君子积小以高大之义也。武延切,十四部。
广韵武延切,平仙明‖绵声元2部(mián)
緜,精曰緜,麤曰絮。《说文》曰:䏈微也。又姓,晋张方以绵思为腹心。武延切。十七。
绵,上同。
【校释】緜思,原作绵思,据钜宋本、四库全书重修本改。
康熙字典【未集中】【糸部】緜·康熙笔画:15·部外笔画:9
(mián)《广韵》武延切。《集韵》《韵会》弥延切。并音棉。《正韵》莫坚切。音眠。《玉篇》:新絮也。今作绵。《广韵》:精曰緜,麤曰絮。《释名》:緜犹湎,湎柔而无文也。《书·禹贡》:厥篚纤纩。传纩,新緜。《前汉·王褒传》:难与道纯緜之丽密。注:緜纩之密。
又《说文》:緜联,微也。《博雅》:连也,小也。緜緜长也。《诗·王风》:緜緜葛藟。注:长不绝之貌。又《大雅》:緜緜瓜瓞。疏:微细之辞。
又緜緜,详密也。《诗·周颂》:緜緜其麃。
又緜蛮,鸟声。《诗·小雅》:緜蛮黄鸟。[3]
又緜犹弥漫也。《谷梁传·文十四年》:緜地千里。
又缠緜,犹绸缪也。《淮南子·主术训》:缠緜经宂。
又地名。《前汉·地理志》:广汉郡緜竹。注:緜水所出。
又姓。《孟子》:緜驹处於高唐。《广韵》:晋张方以緜思为腹心。
(miè)又《集韵》莫列切。音灭。弱也。
又《韵补》叶弥邻切。魏文帝《思亲赋》:痛弱条之眇眛兮,悲瓜瓞之緜緜。蒙屯险而自育兮,常含瘁而履辛。○按,《说文》在系部,今并入。
【未集中】【糸部】绵·康熙笔画:14·部外笔画:8
《玉篇》《广韵》《集韵》并同緜。
音韵集成中上古音
时代
字头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绵、緜
高本汉系统
m
i̯an
王力系统
元
m
ǐan
周法高系统
元
m
jiwan
西汉
元
东汉
元
魏
元
jian
晋
元
ji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山先仙
jiɑn
山先仙
jiɑn
山先仙
jiɑn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m
i̯ɛn
m
ǐɛn
m
jæn
m
iæn
m
jiän
m
ǐɛn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绵、緜
緜
山
平声
下平二仙
明
开口呼
三等
次浊
武延切
mjæn
集韵
绵、緜
緜
山
平声
下平二?
明
开口呼
三等
次浊
弥延切
mjæn
緜
灭
山
入声
十七?
明
开口呼
三等
次浊
莫列切
mjæt
礼部韵略
绵
平声
仙
弥连切
增韵
绵、緜
平声
仙
弥连切
中原音韵
绵
眠
阳平
先天
明
齐齿呼
次浊
miɛn
中州音韵
绵
平声
先天
麻边切
洪武正韵
绵、緜
眠
平声
十一先
明
莫
次浊
莫坚切
mien
分韵撮要
绵
眠
阳平
第一先藓线屑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