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兵团,说起农业,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棉花。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纺织大国.如果没有新疆的优质棉生产基地,何以能发展成“衣被天下”这样一个庞大产业。
回顾历史。1951年兵团打破了北纬44℃植棉禁区的理论限制;1953年王震、陶峙岳、张仲瀚和迪托夫立下棉花生产军令状,棉花大面积丰产丰收,可是在兵团大面积植棉的同时,棉花的采收工作却成为制约棉花产业发展的瓶颈。
那时候,一到三秋时节,学校停课,机关关门,全部去棉花地拾棉花,多少百斤千斤拾花能手极限付出。那时有一个词:“三秋大忙”,所有的工作都为“三秋大忙”让路,春华秋实,多少汗水、辛劳浇灌着朵朵棉花。
其实,早在 1952 年,王震将军就从苏联引进了37 合单行采棉机。没想到引进的采棉机在兵团却推广不开。王震指令刚从苏联留学归国的棉田机械工程师林起,还有机械工业部留美归国的工程师马骥到新疆兵团调研:工效高,又能减轻战士劳动强度的采棉机在兵团为什么用不起来?兵团发展机采棉有没有前途?
林起是1957年从苏联留学归国到农垦部报到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王震部长领导下工作了9月。他当时很吃惊,王震部长次从苏联引进了37台采棉机!这个打仗的将军经营理念竟这样超前。
林起留苏学的是棉田机械化毕业论文就是棉花生产机械化,机械采收是一个专题。苏联当时的采用的281采棉机是老式的单行机。林起的毕业实习是在乌兹别克斯坦完成,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棉花,当时号称苏联的“白银王国"。林起实习的时候,机采棉在乌兹别克斯坦不是很普遍。
林起在乌兹别克斯坦实习农场驾驶采棉机的时候就在想,我们国家棉花采收没有机械化,在农业机械领域,棉花收获是最难的课题。他选择了这个课题。回国以后他一直想搞采棉机。按照王部长的指示,他们到了兵团以后,去了石河子农八师、奎屯农七师,又去了南疆农二师,农一师也去了。去看苏联采棉机能不能用;采棉机引进来两三年了,用不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调研结果是:机采棉是个系统工程,从栽培措施,到后期清花加工,都要与机械采收配套。兵团的问题主要出在没有系统工程理念,没有培育适合机械采收的棉花品种,栽培措施跟不上,没有与机械采收配套的后期加工设备。脱叶剂自己不能生产,从苏联进口的脱叶剂有剧毒,在苏联喷洒脱叶剂是机械完成,在兵团是人工完成,造成了农工中毒,引起作业恐慌。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难度不大。
新疆的气候条件适宜棉花生长,水土、光热资源得天独厚。在中国很难找至这么适宜种棉花的地方,像乌兹别克斯坦一样,新疆一定会成为中国的“白银王国”。规模种植是实现机械采收的第一条件,机械采收在新疆一定有发展前途。
1957年年底,林起回到北京,将调研报告交王震部长王震部长指示:既然有前途,就要一步步做起来,国家需要棉花,兵团大规模生产棉花,根本出路在机械化。
王震部长给林起下了命令:棉花从种到收实现机械化,你就完成了任务,就给你庆功。王震部长当场拍板从苏联再引进 14台双行采棉机,有胆有识,很让人鼓舞。那个时候,林起刚留学回国,热情很高,跃跃欲试,要在棉花生产机械化上有番作为。这次回来有压力。上次是找问题、找原因,问诊不下药。这次一张白纸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搞中国的棉田机械化,研制中国的采棉机,这幅图很美,但是不好画。
参考苏联采棉机,林起设计的采棉机在塔里木农场采收棉花成功了。林起又开始研制脱叶剂。机械采收棉花前是要化学脱叶嘛,当时引进苏联脱叶剂,手不能碰,脸也要遮起来,毒性很大。
他看到一份新的资料,苏联刚搞了一种新的脱叶剂。在八一农学院化学系老师的帮助下,他们试制成功了自己的服叶剂。在车排子大量生产、大面积施用脱叶效果很好。我们自己生产成本低,不像现在买国外的脱叶剂,成本很高,那时候很便宜。围绕着机械采棉,他在新疆研制了采棉机、脱叶剂,还算成功。
可是,实验刚起步,上面又把林起调到兵团农学院农机系当主任去了,没办法再搞采棉机研究了。
1959 年年底,林起突然又接到通知,张仲瀚政委叫他坐飞机赶到北京,说是有个苏联专家是他的老师,点名要他,全国搞棉田机械大协作。
到了那里,林起又当翻译又要设计。他还是承担棉花收获摘桃机、采棉机的研究、设计。工作还是很顺的,搞到 1960年年底就结束了。
本来结束就要回新疆的,他心里不甘。王震部长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怎么样要叫采棉机用起来啊,现在是问题并没有解决。光是田间作业机械化还不行啊要有后期加工的配套设备啊。
从1962年开始,林起就搞机采籽棉清理加工厂。一开始搞了200亩,用苏联采棉机在地里进行采棉实验,加工出来的皮棉,杂质含量是2.75%,国家收购标准是2.5%,超过了0.25。实验有了一个结论:采棉机采摘的棉花,经过清花设备加工,能够达到收购标准,决定推广。
兵团把实验基地安排在车排子二场,辖属农七师,在准噶尔盆地西缘。车二场是一个新农场,1956年河南支边青年来了,从老场抽调去一些领导和生产骨干建了新农场。
1958 年年底,王震部长批准他留在新疆。中国第一家机采棉清理加工厂在车二场落成。加工厂的土建、加工线,全是林起设计。一开始收棉花,全国各地,凡是种棉花的地方,都来车二场参观,中国工艺流程最先进的棉花加工线在这里呀,车二场很出名,到北京去参加全农展。
林起研制的采棉机样机,棉田试作业很成功。参考了美国、苏联采棉机资料借鉴了他们的成功之处,但是知识产权是中国的,价格比美国采棉机至少便宜一半。
王震部长提出的问题初步解决,他们的愿望实现了。遗憾的是,推广计划还没有来得及实施,“文革”开始了。
“文革”期间有四台采棉机在车排子二场机库,林起每天都要去看一看,怕采棉机被人拆卸、损坏。结果,他保护不了自己,更保护不了采棉机,这四台采棉机不是发动机被拆走了,就是轮胎被拿走了,最后什么也没有了。
至90年代初王震将军去世时,他的夙愿也还没有实现。新疆目前用的是普遍还是有美国知识产权的采棉机。
往期好文:
他是上海资本家,50年代来新疆却享受一级专家待遇,众人不理解,王震说一句话
我83岁,50年代来新疆与大我20岁的男人结婚,之后就像做了一场梦
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哪类棉花种植者的纯收入影响最大?看完明白了
她是湘女,进疆时因晕车呕吐和同伴换了位置,随后发生的事情让她心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