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潇潇,飞雪飘零,冬天让人想起就感觉好冷。
在现代的冬天,屋里有暖气,人们穿着乱季的衣服。在室外则穿着美观轻便的羽绒服,长款短款,棉裤毛裙,长筒高靴各种搭。
小品《红高梁模特队》有一句歌词是“大棉袄来二棉裤,里头是羊皮外面裹着布,哪怕外面零下四五十度,穿上它咋冷咱也不打怵。”在极冷的东北,这样的穿着也是很保暖的。
有时也羡慕电视剧清宫戏里的冬装,好美。有色彩绚丽的襦袄、棉裙,肩上披着雪披。尤其是脖子上还挎着各种颜色的通筒手套,让人好生喜欢。
棉花是明朝时才传入中国的,那在这之前中国人是穿什么御寒的呢?
在远古时期,那个靠狩猎和采集果子为生的原始居民,在冬天都是以茅草屋、树洞、山洞做为避寒地点。他们是以兽皮,草苇等披盖遮挡身体的。
看来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生活还是蛮辛苦的,忍饥受冻是常有的事。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夏、商、周三代以来,约四千年中,中国古人的衣料,大致在前三千年是以丝、麻为主,之后的一千年,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
中国自夏商周至唐宋的三千三百年间,中原大地除了栽种粟、麦、稻等粮食作物外,还主要栽种桑、柘、**、苎麻等。
白居易《秦中吟·重赋》诗说:“厚地植桑麻,所用济生民。”
由此而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中国古代人民的幸福指数也会提高。御寒的衣物也不会那么简朴无样了。
现在来看看进步了的古人的衣料吧。
丝麻,不仅作为纺织品的原料,麻更是可以制作成麻绳之类。而丝絮,则是制作被褥、冬服等的原料。
《重赋》诗描写“官库”内“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官府向民间征收大量丝绵,即是供官员、军人作冬服之用。
李白《子夜吴歌》说:“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就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女子为征夫赶制冬袍之情景。
袍原本是一种御寒内衣,《释名·释衣服》称:“袍,苞也;苞,内衣也”。
袍是上衣和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是在古代“深衣”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有内外两层,夹层里放入柔软的御寒填充物,就成了袍。
起初棉袍写作“绵袍”或“绵”,概因所用填充物的不同,并非是现代常用的棉絮,而是蚕丝质地的绵絮。
从史料记载来看,上古三代人们已普遍开始穿袍子。
在周代,袍的地位并不高,属于一种生活便装,而不作为礼服穿。
由于御寒性能好,当时野外作战的士兵在冬天都“标配”有棉袍,所谓“战袍”即因此而来。这时袍的功能类似现代士兵所穿的“军大衣”。
当然,袍也有高档与低档之分。如果夹层里所填的是“纩”,即新的高级天然蚕丝絮,称为“茧”;
如填充的是“缊”,即絮头、细碎枲麻这些粗劣、陈旧的填充物的才叫“袍”,这种袍是穷人的御寒棉衣,但袍里这些低劣的填充物,并非现在所说的“黑心棉”,完全是贫穷所致。
对于穷人来说,穿有“纩”的袍子是个奢侈事,基本都穿“缊”的,而填充缊的袍子,防寒效果也极差,连好些名人不得志时,都为此闹出辛酸事,比如战国名家曾子,当年不得志的时候就是穿这个,大冬天的撸起袖子就见胳膊肘,也因此贡献个成语:捉襟见肘!
而放在有钱人身上,不单穿的好,而且这高档绵袍,都是穿在衣服里面,外面还要有层罩衣。有钱没钱,就看袍子穿里穿外。
但只靠这个,放在古代寒冷冬天,保暖还是不够,也要穿棉袄,当然那时不叫棉袄,叫“襦”。
“襦”和袍子一样,也分有钱没钱,有钱人穿的襦,里面冬天填的是丝絮,相对比较保暖。穷人就相对惨,穿的叫“褐”,也是一种粗布衣服。
发展到唐朝,襦改叫了袄,高档的都是用毛皮做的,保暖效果更好,当时不是太有钱的,基本也是穿不起的!
当然除了丝絮材料,动物毛皮衣服,也是御寒必备,但高档的毛皮衣服,基本就是贵族有钱人专利,老百姓当然指望不上。
裘大衣,现代也是有的,看来古代的衣着还是传承很久的。
裘的皮毛多种多样,例如狐、虎、豹、熊、犬、羊、鹿、貂,后来还有狼裘、兔裘等。其中狐裘和豹裘最为珍贵,为达官贵人所服,鹿裘、羊裘则最一般。
狐裘的价值也并不一,狐腋下之皮毛最为轻暖,因而是最高级的。狐腋纯白,所以又称狐白裘。古书中提到这种裘的地方很多,都反映了服之者的高贵身份。
《晏子春秋·外篇》:“[齐]景公赐晏子狐白之裘,玄豹之茈,其资千金。”
而贫者只能穿羊裘、鹿裘,这种比较易得,但是保暖性能却不太好。
看来没有棉花的年代里,冬天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是个多么难熬的事情。想想现在,我们真是太幸福了。
所以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用心过好每一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