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苗期易发生多种病害,苗病的危害方式可分为根病和叶病两种类型;其中根病发生较为普遍的由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和猝倒病,病害严重时,常造成棉田缺苗断垄;叶病发生较为普遍的有轮纹斑病、疫病和褐斑病;这些病害有时也会突发流行,给棉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一般情况下,在北方棉花种植区,苗期苗病以立枯病和红腐病为主,多雨的年份,易发生猝倒病、炭蛆病,叶病以轮纹斑病为主;在南方棉花种植区,苗期根病以炭蛆病为主,其次是立枯病、红腐病,叶病以褐斑病和轮纹斑病为主;

一、症状识别;

苗期病害主要有真菌和细菌侵染所引起,带菌种子、土壤中的病残体是苗病的主要侵染来源;棉苗病害的症状,按棉苗生长发育期可分为出苗前烂籽和烂芽,以及出苗后的烂根和死苗;播种后,如炭疽病菌、立枯病菌等病菌,在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会引起种子烂籽;种子发芽后到出苗前,土壤中的病菌会侵害幼根、胚轴的基部导致烂芽;立枯病菌猝倒病菌和红腐病菌都会引起棉苗烂根;棉花出苗后死苗,主要是由立枯病菌、炭蛆病菌、猝倒病菌和红腐病菌侵染所致;

下面小编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苗期病害的发病原因和症状:

1、立枯病;

棉苗立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所引起的病害;在我国棉花种植区域均有发生,在黄河流域棉区发生较为普遍,是北方棉花种植区域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发生常常造成整片棉苗死亡,使棉田出现缺苗断垄。

发病症状:棉苗出土前易造成烂籽和烂芽,幼苗出土后受害,茎基部靠近地面处发生褐色、凹陷病斑,随着病情的加重,继而向四周发展,病斑由褐色逐渐变为黑褐色,病斑扩大缢缩,切断植株水分、养分供应,幼苗子叶垂萎,最终枯死;受害的棉花幼苗一般在子叶上没有斑点,但有时候也会在子叶中部形成不规则形棕色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破裂、穿孔,立枯病病原菌由菌丝体繁殖,菌丝体在生长初期没有颜色,后期变为黄褐色,多隔膜,这是立枯病今最易识别的特征;

适宜该病发生的土温为在17至23℃,温度高于23℃以上时致病力下降,温度33℃以上时,不利于该病发生。

2、炭疽病;

棉苗炭疽病也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该病主要危害棉苗幼茎和子叶,但在后期也是叶斑和棉铃病害的主要病原菌之一,病原菌一般无性繁殖,病斑表面产生红褐色黏物质,为病菌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椭圆形,有时稍弯曲,无色,两端略圆或一端稍尖;

该病在我国主要棉花生产区域均有发生,与立枯病相反,在长江流域棉花种植产区发生比较普遍,是南方棉区苗病中的主要病害,该病发生常造成棉苗生育延迟,导致棉花减产。

发病症状:当棉花种子开始萌发时,病菌即可入侵寄主,致使棉籽在土壤中成水渍状腐烂;幼苗出土后受害初期,幼茎的基部发生紫红色纵裂条痕,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扩大呈皱缩状、红褐色、梭形、稍凹陷病斑,严重时皮层腐烂,幼苗枯化;炭疽病发生常在子叶的边缘形成半圆形的褐色病斑,病斑的边缘为红褐色,干燥的环境下病情发展受到抑制,边缘呈紫红色,潮湿的环境条件下,病斑表面出现有桔红色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叶缘因病破裂;

传播流行:种子带菌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病菌主要附着在棉籽短绒上越冬,病菌还可以随病残体在土壤或堆肥中越冬,成为来年的侵染源;棉苗在多雨、潮湿、低温环境条件下最易引起该病发生,适宜该病发生的温度范围在25至30℃,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病情危害严重,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0%时则不利于该病发生;连续的阴雨天气会导致温度下降,不利于棉苗生长,容易诱发病害流行。

3、猝倒病;

棉花苗期猝倒病多发生在潮湿的环境条件下,主要危害棉花幼苗,也能侵染棉籽和刚萌发的嫩芽,棉苗受害初期,茎基部出现黄色、水渍状病斑,严重时病斑变为水肿状、黄褐色,病部变软并腐烂,导致棉苗萎蔫倒伏;该病与立枯病不同之处在于茎基部没有褐色凹陷病斑,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棉苗病部产生白色絮状物。

4、红腐病;

该病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所引发的一种病害;病菌主要侵染棉苗根部,先在靠近主根或侧根尖端处形成黄色至褐色伤痕,使根部发生腐烂;严重时也会蔓延至幼茎;受害的棉苗子叶边缘出现较大的灰红色圆形病斑,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病斑表面会产生一层粉红色孢子;在黄河流域棉区,苗期以红腐病发生最为普通,但其致病力比较弱;受害的幼苗通常生长迟缓,病情严重时也会造成子叶萎黄,叶缘干枯,最后死亡;病原菌只产生无性世代,分生孢子主要有两种,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有3至5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呈椭圆形、两端略尖、无格膜。

5、轮纹斑病;轮纹斑病又称黑斑病,是由多种链格孢菌侵染所引起病害;多发生在棉花生长中、后期,但以苗期危害子叶的损失较重,幼苗受害多发生在衰老的子叶上,严重时也会蔓延到初生真叶,最后引起死苗;子叶受害初期,子叶上出现针头大小的红色病斑,逐渐扩展成黄褐色的圆型至椭圆形病斑,边缘为紫红色,一般具有同心轮纹;发病严重时子叶上出现大型、褐色、枯死状病斑,造成子叶枯死脱落,叶片和叶柄枯死后菌丝体会蔓延到子叶节,造成茎组织甚至生长点死亡。

6、褐斑病;

棉花褐斑病是由叶点霉菌侵染所致,棉苗受害后,最初在子叶上形成紫红色病斑,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病斑边缘为紫红色、稍有隆起;在棉花苗期多雨年份往往发病较重,导致叶片和真叶上满布斑点,引起植株叶片凋落,严重影响幼苗生长;病斑表面散生的小黑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为圆形、暗褐色;孢子无色、单细胞、呈长椭圆形。

7、疫病;

棉花疫病是由疫霉属真菌侵染所引起的一种病害;该病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才被发现,棉苗疫病可危害棉铃,棉铃病菌也可以侵染棉苗;棉苗疫病在我国长江流域棉区比较流行,可造成较大的损失,如1973年和1977年,因该病发生造成18000公顷棉苗死亡;1976年在江苏省启东县役病死苗重播面积高达65%以上,棉苗受害,病部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病斑,病斑略显暗绿色,与健康叶片差别不大,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变为青褐色;病斑出现后,空气湿度下降病斑失水呈淡绿色,如遇强光直射逐渐变为黄褐色,后逐渐转为青褐色以至黑色,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子叶像被开水烫过一样,造成子叶凋枯脱落;幼苗真叶受害症状与子叶相同。

二、发生规律;

1、种子带菌;

炭疽病、红腐病、茎枯病等病的病菌都可以在棉花铃期发生危害,病菌主要附着在种子表面或潜伏在种子内部存活,病菌随种子播入土壤中,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就会侵害种子和幼苗;病菌还可以随棉铃病害和病殊体在土壤或堆肥中越冬;如炭疽病,黄腐病和角斑病的病菌等,以种子带菌传播为主,而茎枯病菌则多潜伏在病残体上越冬。

2、土壤带菌;

立枯和猝倒病等病菌都存活于土壤中;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会侵入棉花幼芽或幼茎的组织中吸收营养物质,幼苗死亡后,病菌仍然可以在土壤中存活,这些病菌的寄主范围广泛,能侵染豆科和茄类等多种作物,禾谷类作物对这些病菌具有一定的抵抗性,一般病害发生受害较小,所以棉花与禾谷类作物轮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立枯病等病害的危害。

棉花从播种到出苗,易受到多种病原菌的侵染,在适宜棉苗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下,即便有病菌存在,棉苗仍可正常生长;反之,当外界条件不利于棉苗生长发育而利于病菌侵入时,就会造成烂籽、烂芽、病苗或死苗,换句话说,低温和高湿的环境均不利于棉苗正常生长而利于病菌发生,在棉花播种出苗期间,如遇低温阴雨天气,特别是温度先高,然后突然降低时,苗病发生较为严重。

病害发生与土壤温度关系十分密切;土壤温度在15至23℃最易病菌侵染棉苗,如猝倒病通常在低温时至16℃时发生较多,超过18℃发病率相对下降;但有些病菌则在温度相对较高时易于侵梁棉苗,炭疽病最适宜发生的温度范围在25℃左右,角斑病适宜发生的温度范围在21至28℃,轮纹病和疫病最适宜的发生温度范围在20至25℃;

苗期病害发生的轻重、早晚于棉苗期温度密切相关;如立枯病与猝倒病发病的温度较低,所以在幼苗子叶期发病较多;炭蛆病在晚播的棉田或棉苗出真叶后仍可继续危害;轮纹斑病和疫病多在棉苗后期发生,主要危害衰老的子叶和侵染初生的真叶;

高温高湿的环境利于病菌发展和传播;阴雨天气、土壤湿度大、对棉苗生长不利,却利于病菌发生蔓延;如空气相对湿度小于70%时,炭疽病危害较小;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5%时,最易角斑病菌侵入危害;在低洼棉田或多雨地区猝倒病发生较为普遍;

总之,苗期病害主要从二个方面影响棉花生产:一是导致棉田毁种,造成实收棉花面积减少;二是造成缺苗断垄以及生育延迟,影响棉田合理密植及早熟高产,严重影响棉花的品质和质量。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棉花苗期的病害发生和发展,取决于棉苗长势的强弱、病菌数量的多少、以及播种后的环境条件;能治病干花生,要减少病菌数量,有利于棉苗生长发育的环境。从而保证苗全苗壮;但是在防治过程中,由于病原菌种种类、发生情况复杂、发病的轻重、棉田土壤质地、气候的变化、播种管理、种子质量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

1、深耕整地;

深耕整地可将棉田内的枯枝落叶、连通病菌和害虫一起翻入土壤下层,对防治苗病有一定的作用;土壤封冻前要冬灌浇水,春季要尽量提前春灌浇水,因为播种前灌溉浇水会降低地温,不利于棉苗生长发育。

2、合理轮作;

在相同的条件下,轮作棉田比连作棉田发病要轻,合理轮作有利于减轻苗害发生,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水旱轮作,不仅可以降低苗病发病率,还可有效促进水稻、棉花双高产。

二、种子处理;

苗期根病的传染途径主要靠种子带菌和土壤传播,因此,要选用高质量的种子,采用种子处理和土壤消毒的办法来保护种子和幼苗不受病菌的侵害,这是目前防治苗并最常用的方法;

1、种子处理;

随着科技的进步,温汤浸种、药液浸种、药液闷种以及药剂拌种等种子处理方法基本上被淘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棉花种子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发展,以及抗虫棉的出现,棉花种衣剂的使用已成为棉种处理的必要手段,采用种子包衣能有效防止棉苗病害和地下虫害、提高出苗率、促进棉苗生长和提高棉花产量等优点,该技术是目前防治各种棉花苗期病害最有效的方法。

2、药剂防治;

棉花幼苗出土后,易受到轮纹斑病和褐斑病等苗期叶病的侵害,因此,在叶病发生初期要及时喷施药剂,预防叶病蔓延发展;可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水配制3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水配制500倍液或50%克菌丹兑水配制3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7至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雾2至3次;

欢迎大家留言,一起探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