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6日,嘉定启动了修复上海市嘉定区西门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计划,对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护国寺,进行保护和修复工作,嘉定棉业同业公会大楼旧址,连同楼前的小花园也纳入到护国寺内。棉业同业公会旧址是嘉定现存唯一的“近代产业组织遗产”,它曾对嘉定的人文历史、建筑艺术、近代民族产业联合组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2003年8月被嘉定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为:“嘉定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棉业公会旧址 二郎摄
棉业公会旧址 二郎摄
棉业公会“唯一性”的价值,是当年嘉定有识之士“实业兴国”的体现。
嘉定地处古代海岸线的冈身上,地势高爽,属沙质土壤,水稻产量不高,但适宜栽种棉花。南宋末年,棉花的种植技术已从南方渐推向长江流域。嘉定植棉始于宋,而盛于明清,钱大昕诗曰:“木棉之花古未有,流传乃自林邑南”(林邑为古国名,故地在今越南中部),即指棉花传人我国的途径来自东南亚。原来棉花的质量差,产量也低。清末时,从美国引人了陆地棉良种,俗称美棉,棉花的产量与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本邑农民既种稻,又种棉,但由于粮贱棉贵,种植棉花比重大。地方志记载:“邑只民业,首籍棉花,纺织之勤,比户相属”。农民依靠出售棉花后换成粮、银进行生活。由此嘉定、南翔、娄塘和外冈等地也涌现了大小不等的花行,时有“行中之皇”之称,嘉定西门外的福大、同公茂等花行均为其中领军商号。由于棉花是季节性产品,花行多兼粮食营业,俗称“米花行”。花行通过直接收购,或经“小称手”(中间人)到各乡收购棉农的产品。由花行加工后送往上海纱厂,民国十六年(1927)时,嘉定花行拥有6000多架脚踏轧花机,日夜加工新棉。
棉业公会旧址 二郎摄
**战争后,随着近代资本主义进入,嘉定的传统商业格式被打破。为了规范商业活动,清同治年间嘉定成立了“南翔酒业公所”,继后产生了“纪王布业公所”,光绪十四年(1888)嘉定又成立丁“米业公所”,这也是嘉定最早的同业公会。随着行业的发展,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嘉定和南翔镇成立了各自的商会。两商会间无隶属关系,它们分别管辖塘嘉定县南北乡镇的行业。民国十九年(1930)国民政府颁布了“同业公会法”(同业公会或行业公会均是旧时的行会性组织)后,嘉定和南翔分别成立各行业的“同业公会”,分别属两商会领导,其中嘉定县有棉花、粮食、木业、烟纸烛箔、腌鲜、酱酒、南北货、地货、茶馆、理发、饭菜和绸布等12个同业公会。其中棉业公会有20多家单位参加,其经济实力在同业公会中首屈一指,为推动本地区棉纺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棉业公会旧址 二郎摄
基于本地棉花生产的优势,嘉定的有识之士开办了工厂,生产纱、布等产品。民国二十二年(1933)八月,嘉定大丰恒染织厂生产的绒布,在铁道部举办的全国铁路沿线货品展览会上被评为优良产品。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一月,本县的陶继渊、顾吉生等人集资,在县城西门外创建嘉丰纺织染整厂(今为嘉丰棉纺织厂),成为本县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棉纺织企业。主要产品有21x23丰鹤牌市布、31x32丰鹤牌细布和士林布等,因选料精细,加工精良,产品深受市场欢迎,而行销海内外。娄塘地区的陈风鸣经营的“陈公茂花行”,率先将14寸轧车,改为28寸轧车。生产的皮棉质量上乘,时称:“南太皮棉”,是上海棉花同业公会中的名牌产品,产品遍及上海、江苏等地。嘉定西门的同丰泰花行孙菊如,原是上海中南饭店**烟所的茶房,后来通过怡和洋行买办,买空卖空发财,创办了花行,开始生产“南太皮棉”。嘉定南北的棉业市场,曾一度被陈、孙两人垄断,他们二人时称上海棉花业的“哼哈二将”,抗日战争后,陈、孙两人企业相继停业,嘉定唐家弄的成泰兴花行(兼粮食)后来居上。
棉业公会旧址 二郎摄
为了有序管理那时的棉花、棉布市场,民国二十九年(1940)前后,棉业同业公会在护国寺大殿西面的旧址(现清河路215号)上,建造了“嘉定棉业公会”大楼。大楼坐北朝南,位于恒孚路北面,占地约500平方米,为中西式的砖混结构的二层楼房。外墙采用清水砖、平瓦屋面,并有拱券式窗框、弧形砖楣和红漆木窗。建筑的立面为三等分,中间稍凹进,二楼有外挑晒台。大门有前突圆形门廊,两侧竖立古希腊的爱奥尼柱,柱体纤细秀美,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气质十分优雅高贵。底楼为大厅,花式地砖,大楼前有小花园,植有雪松等常绿树。房屋临街南北两侧竖立了方形花岗石界碑,露出部分刻有“棉业公会界”阳文。棉业同业公会大楼的出现,成为嘉定行业公会发展历史的标志。首任负责人为嘉定镇同公茂花行的杨叔臣,后来由张承标接任,1950年则由仁德丰花行的郁孝廉负责。
1952年,我国对棉花生产实行了统购统销,1956年国家又进行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棉花市场由工商联统一领导,私营花行随之退出了市场,棉业公会也就此完成了历史使命。但是,棉业同业公会大楼见证了嘉定企业家的胆略以及嘉定棉花生产的发展,成了不可替代的“唯一”。
文:选自《练祁寻根》/ 赵春华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14年12月出版)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