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如雪,绿如碧,****亮相国家博物馆

新疆晨报讯(文/记者 赵梅 图/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提供)连续三年获得过世界高产记录的新疆高产棉花、能够防控害虫的新疆棉蚜生态治理技术、纯天然的彩色棉花……11月14日,在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上,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带来的上述棉花科研成果,因其神秘独特的魅力引来不少人关注。

据了解,“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共安排设计了6个主题内容展区,主要展示的是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伟大变迁。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带来的棉花科研成果,位于“科技创新支撑强国梦”展区。展出的重要科研成果主要有:“三创棉花世界高产记录”、“新疆棉蚜生态治理技术”、“棉花种质资源的收集保育与创新”、“新疆彩棉”等。

上世纪70年代,国内棉花的主栽区还在黄河、长江流域。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新疆地膜植棉新技术与棉花矮、密、早种植模式的研究与推广,****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生产开始飞跃。从1990至2000年,****面积增长了一倍多;总产增长220%;单产增长44.5%。****在全国棉花生产领域上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种植面积从占9.4%跃升至26.7%,总产从占14.88%跃升至36%,单产则比全国平均单产(67公斤/亩)高出50%,并且在全国所产的高等级棉花中,新疆就占了86.6%。

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生产开始面临种植面积比例过大,单产徘徊,棉田病虫害爆发等一系列问题。

据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相关人员介绍,此次参展的“三创棉花世界高产记录”是该所“九五”期间的科研项目。

为支持新疆国家级商品棉基地建设,“九五”期间,在中科院院长支持下,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组成了70多人的科技团队,通过“****可持续高产综合技术集成示范工程”项目,以种、肥、水、病虫害防治、生态、管理等关键技术集成为突破,创立了增株增铃增产的高密度种植和生态控制害虫模式,在1998年至2000年连续三年创造皮棉亩产世界记录,并被两院院士评选为“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针对棉蚜大量发生等问题,项目团队的科研人员研发出棉花害虫生态防治技术体系,通过种植“棉田边缘苜蓿带”、“棉田边缘苦豆子带”等,弥补棉花害虫的天敌不足问题,实现了对棉花蚜虫的有效防治。该技术不仅使棉区农药用量由每年15吨降至几十公斤,棉区生产的大量苜蓿,还促进了农区畜牧业的发展。科研人员的这项“新疆棉蚜生态治理技术”则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结合新疆独特的光热、气候条件,又实施了“棉花种质资源的收集保育与创新”项目,科研人员从野生棉中提取相关基因,筛选、培育出优质陆地型长绒棉,这种长绒棉棉花纤维绒长大于38毫米,并且还具有自封顶、自落叶等适合机采的特性,目前,项目还处于试验阶段。

此外,新疆还是国际上最大的彩棉生产国,其彩棉产量占国内的95%,目前,新疆已培育出驼色和绿色的棉花。彩棉制品在纺织品中不用进行漂白和印染处理,属于天然环保的绿色纺织产品。

【晨报爆料热线:0991-8801111】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