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棉价格接近底线,籽棉收不上来,皮棉卖不动


疆内籽棉收购价

受期货下跌影响,棉花现货市场也呈现偏弱走势,籽棉收购价格弱势调整,北疆机采籽棉收购价大致主流在5.5-5.9元/公斤左右,个别地区最低在5.3元/公斤。现基本北疆收购已基本过半。而南疆籽棉收购价格较高,局部有出现南疆轧花厂从北疆收购后加工。

皮棉方面价格也随着期货市场略呈现跌势,今北疆机采公检双29级成交价格在15700元/吨毛重,山东地区新棉大包4128级提货价在15100-15300元,且视付款方式仍有部分优惠,整体市场心态不佳。

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 Index)及分省到厂价

中国棉花收购参考价

疆内籽棉收购价格较上期北疆小幅上涨,南疆略有下降。北疆机采棉收购接近尾声,销售利润丰厚下,籽棉收购价格小幅上涨。昌吉玛纳斯地区棉籽价格在5.4元/公斤左右,呼图壁5.7元/公斤,较上期持稳,按此测算昌吉区皮棉成本仅为14441元/吨左右,成本为新疆最低;博乐地区籽棉平均收购价格升至6.05元/公斤左右,折皮棉成本约15627元/吨左右,为疆内最高。近日郑棉价格连续下跌,截至今日收盘,收至15145元/吨,考虑350元/吨公毛差与平均600元/吨的质量升贴水,北疆棉区通过郑棉卖出保值仍有利润,但空间越来越小。

南疆收购价格有所下降但相对依旧偏高,目前40衣分籽棉价格稳定在7-7.3元/公斤左右,棉籽价格小幅下跌,在1.65元/公斤左右,按此推算成本在16400元/吨左右,难以通过郑棉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当地棉农惜售情绪依旧较浓,部分轧花厂收购进度较慢。



【棉区日报】棉企困境重重 深陷两难境地

近期,山东德州、聊城两地轧花厂“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市场呈现冷清。很多企业表示,近期处境两难,亏损或难避免。

一、籽棉收不上来

近日,德州籽棉主流价格3.3元/斤(衣分38%,回潮率12%)、聊城地区籽棉主流价格3.25-3.3元/斤(同上)。眼下,籽棉价格与棉农心理期待值差距较大,棉农惜售。轧花厂大多表示,近期籽棉日收购仅几千斤,极少见到日收万斤以上企业。分析原因:首先,籽棉价格下跌速度较快,棉农一时难适应,观望和惜售心理增强;其次,很多棉贩停收。一位张姓棉贩介绍,走街串户收购利润空间非常狭窄,甚至亏损,大家只能改行从事其它行业。

二、皮棉卖不动

截止25日,山东地区皮棉行情:3128级大包棉毛重提货价15600元/吨、4128级15200元/吨、1228级15000元/吨、2227级14700元/吨,多数厂商表示,如果现款结算价格可议,如果赊欠货款价格维持报价。总体价格水平已低于9月份的拍储价格,但是,下游厂商采购仍不积极,交易量非常少。不少400型轧花厂表示,开秤以来皮棉销售仅完成30%-40%,大量库存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

三、退市轧花厂增多

以德州为例,10月初,当地10多家400型轧花厂开秤,200型厂家也在7家左右。截止10月25日,仍维持收购的400型企业仅剩6家,200型轧花厂几乎全部停收。据了解,继续收购的企业也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收购过程中“挑三拣四”,非“好棉花”不收。另外,加大了“水杂”的扣除力度,一些厂家100斤籽棉就要扣3斤水杂,让棉农损失较大。

四、赴新疆“淘棉”企业也大都铩羽而归

据一位德州贸易商介绍,近期,不少到新疆做棉花贸易的企业都撤回来了。主要原因是****跌势非常明显,做贸易亏损较大。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企业表示,处于“两难”境地。 1、继续收购,后市风险较大。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预计棉花短线难有起色。2、如果停收,企业前期付出的成本较大,也不划算。比如,德州某400型轧花厂,为了今年的籽棉收购工作,在社会融资200多万元,光利息一项,企业每个月需支付利息就2万余元。如果停收,企业损失很大。另外,据部分在新疆包厂的企业负责人表示,近两天,新疆籽棉大幅下跌。截止25日,北疆石河子地区机采籽棉主流收购价格在5.5-5.9元/公斤,低价甚至达到5.3元/公斤,较开称初期6.3元/公斤,累计降幅突破1元/公斤。给内地棉农、棉企带来较大负面影响,很多厂商表示,目前价格不稳,或者逢低买入、或者干脆停工才是**选择。


籽棉价格逼近棉农交售底线

10月25-27日,北疆昌吉、奎屯、石河子等地40%衣分机采棉收购价5.6-5.8元/公斤(少数棉区仅5.5元/公斤甚至更低),低于农民预期6.5元/公斤;南疆阿克苏、巴楚等地40%衣分手采棉收购价试图在7.1-7.2元/公斤附近企稳(南疆机采棉预计10月下旬开始逐渐上市),随郑棉主力合约跌向15000元/吨整数关口、手采棉销售提前“入冬”,一些棉企挂牌价下探至7.0元/公斤的农民保底线。

一些涉棉企业表示,2018/19年度收购市场呈两个特点:一是手摘、机采籽棉的收购价差拉大到1.3-1.5元/公斤,导致收购加工机采棉的轧花厂延续三年赚得“盆满体满”,而加工手采棉的轧花厂“赔本赚吆喝”;二是内地棉纺织厂、贸易商赴疆包厂数量明显减少,再加上2018年兵团开展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使兵团轧花厂成为内地承包、租赁者眼中的“香饽饽”,分流了籽棉收购主体。

还有哪些因素导致籽棉收购价一落再落,直接逼近农民植棉成本、交售“底线”呢?涉棉企业归纳如下几点:一是不论纺织企业还是棉花贸易商迟迟不入市采购(包括点价交易),导致2018/19年度新棉产销矛盾越来越突出,为降低经营风险,轧花厂持续下调籽棉收购价;二是2018年北疆机采棉种植面积增幅比较大。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调查,昌吉、奎屯部分棉区植棉面积增长20-30%,机采棉又集中在10月中旬前后上市,轧花厂可以收购压价;三是9月下旬以来北疆棉花主产区先后迎来大风、降温、降水天气,籽棉水分上升、颜色级和品质有所下滑(从公检来看,一些批次机采棉虽然长度、强力较好,但41级占比大),轧花厂降价避风险;四是2018/19年度棉花收购加工企业普遍资金紧张,在销售“短、平、快”无望的前提下,部分棉企日计划收购量下调至500吨甚至300吨以下以缓解压力,与农民大量、集中交售“撞车”;五是10月份以来棉籽的成交价格很不“给力”,油厂、短绒厂、贸易商“围观多,采购少”,皮棉成本“居高不下”。

来源:中国棉花网,棉花展望,i棉网、中国棉花协会,中国棉花信息网,天山植保,华信期货棉花研究中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