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跌至7元,真不如当初就卖了,还有多少农户‘死扛’
昨天与朋友一起吃饭,聊起了现在的棉花价位,说现在棉花才是7元一公斤。当然,多数农户的棉花已经卖完了,剩下的也是仅有的不多人家。
朋友说,他的朋友刚开始收花给的有9元。在座的都说没有听说有9元一公斤的,倒是新疆的南疆一个县给过这个价位,也是没几天就降价了。
棉花的价位是先开始给的高,7.7元到8元多点,直接一路下滑,到现在的7元左右。朋友还说,要是棉花的标准达到不到的话,还有6.9元的。

昨天到连队,看到还有一户人家的棉花蛋蛋7个,还在地边放着,地犁过、平过多时了,不知道这户人家是嫌价位给的低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也听说周边的几家轧花厂因为棉花已经轧完,也停工了。
棉花收了7个蛋蛋,应该是一份地。按照一份地50亩, 按照平常的一个蛋蛋2000公斤左右,这样算,这户人家的产量应该在每亩地280公斤左右。一亩地280公斤的产量,显然是低了,就是种植自己的身份地,不掏租金,也是挣不了钱的。
种植户心里清楚,采收了多少个蛋蛋,就知道自己的产量,与轧花厂给的棉花价位一对比,不挣钱。既然不挣钱,还不如搏一把,等着棉花价位上涨。刚开始也可能听信了别人的意见,“等等看”、“后面棉花价位一定会上涨的”、“今年棉花少,涨价也是肯定的”等等,于是,农户等待。
有些农户等了一段时间后,一看情况不对,陆续开始卖了,从刚开始的7.7元到8元多点,10月中旬的时候,降至7.5元左右。也有农户想,既然已经等到这个时候,已经降价,还是继续等,这一等待,要是采收棉花早的到现在已经近两个月了。

可以肯定的是,能够等到现在的一定是棉花干的,要不然也不敢等到现在。也有人说谁谁聪明,早早的就把棉花卖了。其实,有些时候也不是聪明,而是当时棉花是后半夜采收的,棉花比较湿,即便是放一放、等一等也不敢,怕棉花霉变了。
而当时轧花厂因为收不上棉花,条件降低,就是超过20%的水分的也收了。这样看来本身棉花就湿,而且刚好赶上了刚开始的棉花价位7.7元到8元多点,就是给到低的7.7元,也比后面卖的价位高,关键是棉花比较湿。
我连队后院一农户,他的棉花就比较湿,想着棉花不可能放,也等不起,就抓紧时间卖了。当时给的价位就是7.85元。也犹豫过,轧花厂管事的说,棉花湿,给到这样的价位已经很高的。农户棉花卖了还不敢说卖了7.85元,怕别人笑话。
后面棉花价位一直跌,而且还卖不上这样的价位,后面才敢说卖上了这样价位。有人算账,棉花是湿的,又赶上了价位,真是占便宜。

是不是棉花采收的湿,因祸得福。当然这是个例,不具有普遍,多数农户还是坚持采收干的,不敢采收湿的,也怕卖不掉。事实上,也看到因为采收的湿,棉花蛋蛋拆开晾晒,后面当成散花交售。散花交售价位要比蛋蛋花低几毛钱。
有人棉花采收的湿,不敢等待,赶快卖了,赶上了好价位(和今年比较)。也有人因为产量低,棉花可以放,坚持等待好的价位,可事实上没有等到,就是现在的价位才是7元左右。
从9月底棉花开始采收到现在已经两个月了,地边还有仅剩的几家棉花,但还是在减少,有人坚持不住,就卖了。
两个月可以等待,时间长了呢,等到大雪纷飞,能等到第二年吗?轧花厂不收了,谁还为仅有的一点棉花开工轧花。
之前的坚持不卖,认为大家都不卖,看价位会不会上涨。其实,不是这样的,坚持不但没有棉花上涨,相反,棉花下跌。跌至不如从前,不能使人接受。

不能从往年的棉花价位涨跌看今年。为什么说,棉花效益的好坏,要看产量,要看卖的时机。有了产量,还要看棉花卖的时机,时机把握不住,可能一亩地就要少收入几百元。
像今年刚开始棉花价位高的达到8元多点,到现在棉花才是7元左右,一公斤棉花就要相差一元,按照400公斤的产量,一亩地就要相差400元。按照身份地50亩地算,售卖时机不对,收入就要相差2万元。
棉农等待时机卖好的价位想法不错,等待也有可能棉花上涨,但不适合今年的情况。话又说回来,谁又能准确地把握呢?
今年这样了,教训只能自己总结。多少租金价位可以种植,什么时机售卖,只能是自己总结了。希望来年通过今年的教训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