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顶山**)
节气 | 冬至
12月22日,将迎来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冬至。冬至,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订出的一个节气,起源于春秋时期。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地面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北半球白昼达到最短。
冬至,又称为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
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冬至: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新岁实始。《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冬至节,春之先声也。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并且从此起开始“进九”。
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这一日,民间也极为热闹,贺冬节,敬先祖,诸人围坐一桌,阖家包汤圆、煮水饺、热热闹闹的。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无论南方北方都非常重视,尤其就体现在了饮食文化上。
在北方,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江南地区的传统习俗。“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
冬至喝羊汤也特别好,而且在中国山东地区一直有着冬至喝羊汤的习惯,冬至正是一年一最冷的时候,这时人体内寒气增加,身体抗寒能力减弱,及时喝一些羊汤能波补身体也能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它能缓解冬季体虚,也能增强人体在冬季的抗病能力。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 “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
2023年数九从12月22日开始到2024年3月11日结束,共81天。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一般“三九、四九”时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饺子夏至面
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
吃了饺子汤,胜似开药方
《至后》杜甫·唐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冬日的萧瑟寒冷,越发使人想念温暖的事物,诗人亦是如此。冬至之后,白天渐长而黑夜渐短。远在成都的诗人,忽然思念起梅花含苞欲放的洛阳,思念起洛阳的兄弟朋友。足以抵挡冬日彻骨寒冷的,唯有这温暖的亲情:它可能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酣畅淋漓;也可能是在“雪满长安道时,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的细腻暖心。
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一候:蚯蚓结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
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 水泉动
山中泉水,感冬至之微阳,化为暖流,潺潺流动。
《冬至》(左河水)
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
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从中医阴阳理论说,冬至是阴气盛极而转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阴阳转化,在运动中构成了自然界与人体的平衡与和谐,养生也要顺应此规律。
养生重点
正如张华文先生在《冬季养生“暖”与“藏”》中所提到的,冬季养生要点是防寒保暖、保肾藏精。俗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明代医家张景岳也指出以冬寒之气养肾,因此,立冬后补益肾气都要围绕一个「藏」字。肾与膀胱为表里,养肾之阳气关键是要温暖背、足膀胱之阳气。肾之命门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肾气命门火旺,生命力强,机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变化。
冬季养生,围绕着“暖”与“藏”字,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动静养生、药物养生、食物养生、睡眠养生。简称动调、药调、食调、睡眠调。动调生阳与冬天寒阴形成对立统一;药调保精、保气血;食调养肾补阳、增添热能;睡眠调不起夜、保精神。(摘至张华文先生《冬季养生“暖”与“藏”》)
冬至谨防心脑血管疾病。
每年冬天,是各种心脑血管意外,如心梗、心绞痛、中风等的高发期。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的患者,更是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危人群。冬季的寒冷刺激可使人的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导致心脏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极易诱发心血管意外。
建议:
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3. 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 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5. 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冬至,这么养生
1、早睡早起
《黄帝内经》中就有“早卧晚起,以待日光”的说法,意思是冬天要早睡、晚起,最好在日出后再起床,尤其是老年人。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早睡有助于保存人体的阳气,保持身体温热,而晚起则可补益阳气;阳气就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守护在肌肤的表层,负责抵御各种外来的邪气,保卫人体安全。
2、防寒保暖
脖子、肩膀、腰部、膝盖和脚——寒冷的天气最容易累及身体这5个脆弱的部位,进而引发颈肩部、腰背部和膝关节处的疼痛。
冬季应尽量穿着高领的衣服,外出宜佩戴围巾御寒;晚上睡觉时不能把肩膀露在外面,可以在肩膀上搭一条毛巾;患有腰椎和膝关节疾病的人群建议戴个护腰或护膝,穿上棉背心;睡前还可以用热水泡泡脚。
3、多喝水
冬季人们大多待在温暖的室内,很少外出活动,但人体每天依然需要消耗不少的水分。如果饮水量明显减少,血液粘稠度就会增高,容易出现血栓等,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此外,冬季多饮水还可加快人体新陈代谢,起到抵御寒冷的作用。
4、多用温补,少食寒凉。
冬至是冬令进补的**时节,民谚素有“今年冬令补,明年可打虎”之说。冬至以后“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因此在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冬至之后,多吃温性食物,少食甚至远离寒凉食物,对于平衡人体阴阳、增强机体抵抗力具有重要意义。
冬天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因此最好吃一些温热的食品来保护脾肾,吃饭也最好是少量多餐。中医提倡冬天补肾,而黑色入肾。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分析,黑豆、黑米、黑芝麻、紫甘蓝、紫薯、蓝莓等紫黑色食物中富含的花青素是一种强抗氧化剂,它能够预防癌症,增强血管弹性,还可保护视力。因此,冬季多吃黑色食物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冬至养生的小妙招
九九艾灸
按人天相应理念,顺应自然规律,在人体阳气生发之时,以天地间纯阳之物艾草灸养相关穴位,激发身体阳气上升,以达到事半功倍之**升阳效果。
三九贴
三九贴是一种穴位贴药疗法,即在“三九”天里每“九”的第一天,将配制好的中药碾磨成粉末,制成膏药,分别贴在人体的不同穴位上,经几个小时取下,达到增强抵抗力、防病治病的效果。
搓后腰
搓后腰,养阳气腰眼为经外奇穴,位于人体腰部第四腰椎棘突左右3—4寸的凹陷处。用手掌搓腰眼和尾闾,不仅可以疏通经脉、强壮腰骨,还能起到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作用,且男女都适用。方法:双手搓热后,紧按于腰眼处片刻,再向下重推至尾闾部,每日反复50-100遍。
《江城子·龙阳观冬至作》尹志平·元
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
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
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
归根复命性灵明。过天庭。入无形。
冬至,四时交换,阴阳轮转,是阴阳交替的一个重要节点。盛极则衰,也从此时起,阴气将渐弱,阳气回升。冬至一阳生,将开启一个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冬至如大年,人间小团圆。共祝冬安,愿君安康。
来源:西安华文堂国医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