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让农村这片热土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蓝天白云下连片的成熟稻田,形成一道亮丽风景。
撂荒地变身希望田野
“我们村大变样了,空气清新,环境也越来越美了。”防城区那良镇其那村村民郑海传在其那村水稻种植示范基地用手机拍下了连片稻田的壮观景象。今年国庆以来,每逢周末,附近的群众都来这片稻田观光、打卡。这片广阔的稻田,在去年还是一片撂荒地。
“以前这片土地,农田设施不配套,种植费时费力,严重制约了村民种粮的积极性,村民零星种植的玉米木薯仅够自家用作养殖饲料,经济效益很低。”其那村驻村第一书记彭双喜告诉记者。为了盘活撂荒地,2021年防城区实施“旱改水”耕地提质改造。通过土地流转,防城区那良镇其那村、大河村等地改造了1200多亩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包括了农田水利设施、道路硬化等,形成了“田成块、路成网、渠成道”的规模。通过实施“旱改水”项目土地流转,村民每亩土地每年获得600元的土地流转费。
为了形成种植规模,今年7月,其那村、大河村还分别与防城区心远种养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四年的合作协议,依托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合作种植“中浙优一号”品种水稻。当地龙头农业合作社的加入,让这两个村解决了粮食生产、销售、加工的后顾之忧。同时,该合作社还聘请当地村民进行农田的日常管护,解决了用工、就业“两头”难。“我家有两亩地流转进来,一年获得土地流转费1200元。同时合作社还聘请我负责水稻灌溉,每月可以收入3900元。”村民郑通权乐呵呵地说。
“根据合作协议,合作社每年将返还产值百分之二十的利润给村集体。按照每亩水稻800斤的产量算,每年可分别为其那村和大河村村集体增收将近20万元。”防城区心远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深达说。
全程机械化“赋能”产业振兴
11月29日,对于防城区心远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深达来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合作社与其那村和大河村合作种植的1200亩晚稻迎来了丰收。
当天,其那村水稻种植示范基地里连片的水稻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低着头、弯着腰,微风拂来,稻香扑鼻,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何深达组织3台收割机进场收割,现场机器轰鸣声奏响了丰收的“交响乐”。在短短半个小时里,他们便完成了4亩水稻收割。金黄饱满的稻粒通过收割机被传送到货车里,随后送往位于那良镇集镇安置点的烘干中心。
收割现场。
“预计收获120万斤稻谷,按照市场价格,这一造晚稻产值预计达到260万元。”何深达表示,合作社还将联合市农业农机服务中心对稻谷以及土壤进行富硒含量检测认定,争取打造高附加值大米品牌。
市农机部门工作人员现场进行土壤采样,为那良镇认定富硒产品做准备。
“这片稻田也可以说是我们合作社的机械化试验田,从耕种、管护到收割、烘干、加工,我们全程使用机械化,极大地实现了节本增效。”何深达告诉记者,如果按照传统耕种方式,收割4亩水稻需要人工成本约1000元,而采用机械化就大不一样,收割机收割一亩水稻费用约为100元,4亩地约为400元收割成本,这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成本。
在烘干中心,这批散发清香气味的稻谷经过分拣垃圾等工序,随即进入约有两层楼高的烘干塔开始烘干。为了解决大批量稻谷晾晒问题,合作社从湖北引进了两台烘干塔,日烘干稻谷量可达64吨。每批稻谷烘干时间仅需21个小时,比传统晾晒节约了2天的时间。“根据稻谷的湿度,我们设置烘干配置参数,让稻谷成品接近自然晾晒的样子,保持稻谷风味,以保持大米的品质。”何深达表示,通过机械化,才能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为水稻种植业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新鲜的稻谷即将进入烘干塔进行烘干。
秉承科技兴农、品牌兴农的理念,何深达带领合作社成员到湖北以及广西区内多家水稻种植基地考察学习种植经验,并投入约300多万元,购置了育秧机、抛秧机、旋耕机、植保无人机、收割机、烘干塔以及大米加工设备等一批新农具。“目前,心远种养专业合作社具备水稻耕、育、种、管、收、烘、加工全产业链机械化技术,是防城区首家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的村民合作社。”防城区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主任唐豪说。
为壮大水稻产业发展,今年10月,防城区投入268.25万元在那良镇实施了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项目。据了解,项目内容包括建设水稻产业厂房、育秧中心、烘干中心以及购买大米加工设备等。“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项目是政府牵头搭建,委托本土机械化水平的心远种养专业合作社运营,通过新技术新机具,提高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水平。同时以水稻产业中心为载体,搭建区域性乡村振兴平台,增加农业就业岗位,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防城区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主任唐豪表示,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实现辐射带动防城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社会化服务面积1万亩以上。
绘就现代农业发展新蓝图
为提升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推进优势特色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项目。截至11月15日,今年我市共受理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申请表462份,受益农户357户,补贴各类农机具3057台套,使用补贴资金894.814万元。
在水稻种植中,植保无人机承担播种、施肥、喷洒农药等职责。受访者供图
同时,我市积极主动申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其中,2022年获得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生产托管)项目中央资金400万元。为提升群众种粮积极性,今年7月,我市四个县(市、区)分别出台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生产托管)项目实施方案,逐步引导小农户广泛接受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农业生产托管的形式是什么样呢?根据方案,农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农业社会化服务资质的农业合作社签订协议,针对农业生产中育、耕、种、管、收等环节进行托管。依据不同托管服务,农业部门给予相应的惠农补助。“比如说,农户水稻收割时,可以选择收割服务,通过合作社提供机械收割服务。对于农户的这项支出,按政策给予相应的补贴。”市农业农机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桂梅表示,通过农业生产托管可以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来源:防城港市新闻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