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是中国第四大粮食作物,因其具有生育期短、产量高、适应性强、用途广等优点,使之成为近20年来中国栽培面积发展最快的主要农作物。中国是名副其实的马铃薯生产大国,栽培面积600多万平方千米,年产量超1亿吨,居世界首位。但马铃薯单产却不及世界平均水平,较发达国家差2-3倍。究其原因,病毒侵染所引起的种薯退化是最重要原因。实践表明,使用脱毒种薯可增产30%-50%,同时能有效提高马铃薯的品质,因此,脱毒种薯生产和利用是马铃薯生产的重要环节。



中国自1976年引入马铃薯茎尖脱毒技术,经过30多年的发展,脱毒种薯应用率尚不足30%,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超90%。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马铃薯的繁殖特点所决定,马铃薯繁殖系数低且用种量大,长周期的种薯繁殖过程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技术,很容易导致病毒再侵染而种性退化。

中国现行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体系多为三代种薯体系,以试管苗或试管薯在温室或网室防虫隔离条件下,采用切段扞插等高倍繁殖技术,无土栽培生产重量2-5g的微型种薯(第一代,原原种),进而在隔离条件较好的高海拔或冷凉地区,以微型薯为种薯进行田间扩繁,生产一级原种(第二代),再以一级原种为种薯在相似地区生产二级原种(第三代),使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由于微型薯生产利用了温、网室一年多季的生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原原种的繁殖基数,缩短了繁种周期,使种薯质量有明显改进。因此,微型薯的生产和应用已成为国内外种薯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

一般年产700万株的马铃薯 ,种植资源保存需要500平,种薯苗2000平米,需要配备空调及加热的,遮阳网,内保温。

微型薯基质生产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普遍的生产方式,中国约80%的微型薯生产量由基质栽培生产。栽培模式分为离地栽培和接地栽培,离地栽培即在穴盘或苗床内采用基质生产,与土壤隔离;接地栽培即在温网室内采用基质生产,或者网棚内的直接大田生产。就微型薯质量控制而言,为了防止土传病害的发生,离地生产已成为必然趋势。

根据调查显示,中国主产区的马铃薯微型薯生产,不同地区的生产模式略有不同,但同一地区的生产模式几乎一致:河北张家口地区使用蛭石穴盘栽培,将蛭石铺设在50 X 50X10cm穴盘内,为避免土传性病害,蛭石多为一次性使用,每茬更换新的蛭石。扞插密度81-90株/盘,需1600盘/667㎡。每年4月底5月初扦插,9月收获,早熟品种可在8月开始收获,一年产一季,微型薯(原原种)繁育两代后作为商品种薯。整个生长期内施用10次以上农药防治病虫害,抽取地下水灌溉。生产能力(2g以上的微型薯)达20万-25万粒/667㎡。

甘肃和宁夏地区多为就地铺设营养土,上铺一层网纱,再铺设一层5-6cm蛭石,就地扞插生产。密度多为200株/㎡。网室一年一季,温室可实现一年两季,生产季为4月到9月以及10月到次年2月。生产能力可达到25万粒/667㎡。

云南贵州地区,因蛭石远距离运输成本高,开发使用了不同种类的基质,如腐殖松针土、腐熟薏仁米谷糠等,基质成本投入高于使用蛭石。
黑龙江地区大田网棚栽培生产微型薯,节约了基质的成本,主要的投入集中在种苗和劳动力,种苗投入占到了总投入的60%以上。

当前生产中使用最多的微型薯生产基质为蛭石,而中国蛭石生产主要集中在河北,蛭石使用成本在80元/m³左右。现阶段,蛭石因开采环评压力大,多地政府已限制开采,所以资源是有限的,价格逐渐升高。

微型薯生产成本主要集中在种苗投入、基质投入、劳动力投入3个方面。针对基质成本价格高,蛭石资源有限等问题,开发利用新型可替代基质是降低微型薯生产成本的有效措施之一。
当前,相关研究学者开发利用了不同种类的新型基质,冯焱等教授研究了椰糠和营养土可作为新型基质用于马铃薯微型薯生产且经济效益优于蛭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