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耕地复种指数(一年内在同一块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次数)平均为128%¹,而全球耕地平均复种指数仅为115%²。耕地复种指数高,意味着作物总产量高、种植户收益高,不过随之而来的,还有愈发严重的重茬连作及土壤病害问题。马铃薯,就是这类高强度种植作物的典型代表。
众所周知,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各类土传病害发病率极高,这其中,常被合称为“疮粉痂”的马铃薯疮痂病、马铃薯粉痂病,更是让广大薯农尤为头痛不已。它们严重影响马铃薯的“颜值”,导致商品薯率大幅下降,而且发病隐蔽性强,往往给种植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国际上开展疮粉痂防控研究已有100多年,却一直未获得突破性进展。而近年来愈发火热的农业微生物解决方案,给了我们攻克马铃薯疮粉痂的希望。
作为国际领先的微生物发掘与产业化技术平台,慕恩生物持续深耕马铃薯这一重点作物,多款微生物菌剂产品组合使用的“慕恩生物-马铃薯全生育期微生物解决方案”在多个马铃薯主产区推广开来,并广受薯农们的好评与推崇。在此基础之上,慕恩研发团队锐意创新、深度聚焦,针对马铃薯疮粉痂这一突出痛点,推出了靶向筛选产品——瑞克微®,完美契合马铃薯种植户防病、提质、增产需求,填补了马铃薯疮粉痂防治上的市场空白。瑞克微®——聚焦疮粉痂,更懂马铃薯。
01 产 品 技 术 指 标
• 登 记 证 号:微生物肥(2021)准字(10749)号
• 有 效 菌 种 名 称:短小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
• 主 要 技 术 指 标:有效活菌数≥10亿/ml
• 产 品 形 态:液体
02 产 品 特 点 优 势
No.1 源自马铃薯,用于马铃薯:来自马铃薯优质产区的生防菌
为了寻找具有优异的马铃薯疮粉痂防控效果的新菌株,慕恩采样团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对全国多个马铃薯主产区,尤其是河北、内蒙古、陕西等马铃薯重点种植区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感病马铃薯与抑病马铃薯的菌群结构存在差异,慕恩采样团队在马铃薯病害严重的地区寻找顽固病原菌,并从病害区数量稀少的健康植株寻找耐药性强、抗病性强的生防菌。同时,在马铃薯优质产区筛选生防菌。
▲马铃薯病原菌、生防菌采样地图|图源:慕恩生物
No.2 靶标筛选:独有的马铃薯疮粉痂高效筛选体系
好菌助薯靓,而决定菌株优劣的则是研发筛选能力。慕恩拥有独创的以解决实际病害问题为导向的菌株高效筛选体系,科研人员建立疮痂病发病体系,历经科学采样→精准分离→定向筛选→田间验证,最终成功筛选出潜力生防菌株。
▲马铃薯疮痂病高效筛选体系|图源:慕恩生物
以“菌”治菌,就要从微生物角度理解发病机制,知己知彼方能对症下药。马铃薯疮痂病属于细菌性病害,“幕后黑手”致病菌就是生痂链霉菌,该病菌可在适宜的土壤环境中长期存活。慕恩研发团队层层严格筛选出的潜力生防菌株,可通过大量产生抗生素、水解酶、细菌毒素的方式,直接抑制生痂链霉菌(马铃薯疮痂病)的生长。
▲慕恩菌株VS生痂链霉菌平板对峙延时记录|视频来源:慕恩生物
通过瑞克微®和生痂链霉菌对峙延时记录,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非常明显的抑菌圈,这也代表着慕恩筛选出的生防菌对生痂链霉菌具有针对性的强抑制作用。
No.3 与常规化药协同增效:1+1>2
瑞克微®菌株源自马铃薯,不仅能对生痂链霉菌(马铃薯疮痂病)等病菌产生强力拮抗效果,也可与常规化药(杀菌剂、杀虫剂)兼容,可现混现配、长时间混合。以瑞克微®与常规化药的搭配使用方案聚焦马铃薯产业痛点,完美复配协同增效:1+1>2,既能针对性防治马铃薯疮粉痂,又能提高肥料利用率、使肥效持久,减少部分化肥的投入、改善土壤环境。
▲瑞克微®和氢氧化铜、氟啶胺联用延时记录|视频来源:慕恩生物
通过瑞克微®和氢氧化铜、氟啶胺联用延时记录,显示出慕恩筛选出的生防菌具有较强的耐药性。
03 产 品 使 用 方 法
04 产 品 实 验 案 例
慕恩团队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对四组马铃薯样本采取不同处理方案,通过精确的发病统计与马铃薯生长状况对比,结果显示如下:
▲空白对照组:马铃薯发病率高达61.44%,疮痂病、粉痂病严重,且个头小;
▲其他菌剂产品处理组:马铃薯发病率为37.38%,但防效只有39.16%,疮粉痂病害依旧严重,且产量少;
▲瑞克微®方案处理组:马铃薯发病率只有3.06%,疮粉痂病害防效高达95.02%,薯皮干净光滑、个头大、产量多;
▲氟啶胺处理组:马铃薯发病率为4.79%,防效达92.2±15.6%,但马铃薯大小不均、产量少。
▲不同方案下马铃薯生长状况对比图|图源:慕恩生物
通过本次慕恩科研团队进行的马铃薯疮粉痂防治对照实验,我们可以看出瑞克微®方案对于马铃薯疮痂病、粉痂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且对马铃薯增产增收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源自马铃薯,用于马铃薯
专利菌,抑土传
护根系,增产量
马铃薯疮粉痂靶向筛选产品——瑞克微®
现已全面上市
瑞克微®——聚焦疮粉痂,更懂马铃薯
【参考文献】
1. 全国首套10m分辨率复种指数时空分布数据集(2020年)
2. 2022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