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在马铃薯上,重茬问题也会在其他作物中出现。人们倒茬意识的淡薄,一块土地反复种植同一种作物,导致土传病害的逐年加重。

重茬种植马铃薯,马铃薯需肥特点是一定的长期种植地块中马铃薯所需肥料会逐年减少,也会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有益菌越来越减少,但马铃薯又是一种需肥量比较大的作物,所用的肥料、农药全部相同,肥药中无用的残留元素越来越多,致使土壤种的各种元素失去平衡,土壤自我修复能力逐年减弱,而土壤中所含的一些有益菌,也就逐年减少,形成土壤恶化,当这些有益菌减少后,随之的就是有害菌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种植的话,那就是恶果循环,马铃薯遭受到的危害就会增加,产量减少的结果就会随之出现。

所以,重茬的问题一定引起我们的注意,重茬不仅在于治,更在于养,并且需要系统的综合解决,而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轮作倒茬种植,不能为了眼前利益,去侥幸冒险。

几种土传病害简介

一、枯萎病和黄萎病

马铃薯的枯萎病和黄萎病都是真菌性的病害,在重茬地里的发病就比较重。马铃薯枯萎病菌比较复杂,遗传变异性比较大,抗逆性也比较强,就增加了这种病害的防治难度。

马铃薯枯萎病出现的病症状态是地上部出现萎蔫,剖开病茎杆,薯块的维管束变成褐色,湿度比较大的时候,病灶部位常常产生白色或者粉红色的菌丝。枯萎病发病的初期,小部分叶子开始枯萎变黄,枯萎病发病的后期叶子黄了,杆子尚是青绿色也枯萎了。

田间湿度大的地方,温度高于28度的地方或者重茬地,低洼地都容易发这种病。马铃薯的黄萎病更厉害,也是一种枯萎性的病害,病株就早期死亡,直接减产40%到60%不等。

黄萎病发生的时候,病株根部和茎部维管束被破坏,叶片的侧脉之间变黄,逐渐转褐色,有时叶片稍往上卷,自顶端或边缘起枯死。病状轻的植株生长缓慢,下部叶片变褐色干枯,或者仅一两个分支表现出黄萎症状,严重的整个植株都枯萎**,破开病茎可看见维管束变为褐色。

马铃薯的黄萎病的发病条件,一般气温低,种薯的伤口愈合慢,利于病菌,由伤口侵入病菌,还可以从根毛、伤口,枝叶和叶片气孔侵入。从播种到开花,日均温度低于15度时,持续时间长,发病早且重。此间的气候温暖,雨水调和病害明显减轻。地势低洼积水,土地严重的偏酸,田间病残体多,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以及连作发病重种植密度大,透光性又不好,发病就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抗性降低,容易发病。

二、疮痂病

重茬地容易导致疮痂病,土壤中病菌量逐年增加,症状逐年加重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偏碱有益菌群少的易上病。沙土地易得病,土豆在膨大期容易与土壤中的沙砾摩擦产生伤口易被病菌侵染。氮肥用量偏多的,导致植株苗期徒长,免疫力差,幼果不够健壮易上疮痂。

土豆疮痂病是一种放线菌病害,通过种薯携带或土壤中病残体形成病原,在果实膨大期侵染致害形成症状,薯表面有疮痂或斑块。染病地块病原菌越冬后成为来年初侵染源,作为种薯失去其种用作用,作为商品薯产值也会大幅度下降。

疮痂病在以下条件时易发病:

1)重茬地容易再次致害,土壤中病菌量逐年增加,症状逐年加重。

2)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偏碱有益菌群少的易上病。

3)沙土地易得病,土豆在膨大期容易与土壤中的沙砾摩擦产生伤口,易被病菌侵染。

4)N肥用量偏多的,导致植株苗期徒长,免疫力差,幼果不够健壮,易上疮痂。

土豆疮痂病的防治原理与要点:

1)养治结合,包括施用有机肥、生物菌等措施。施用有机肥是为了确保幼苗、幼果健壮、抗病,施用生物菌利用抑菌、拮抗原理保护作物

2)早防重防,抓住种薯定植和幼果膨大中前期等几个关键点

3)立体化用药,灌、喷结合,充分利用药传导杀菌、修复伤口、营养复壮的综合功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