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对同一种东西往往有不同称呼。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热衷于记录这些不同的叫法。如《左传》里面就提到楚国把“虎”称作“於菟”。而《尔雅·释器》中则记载对“笔”的称呼各地也有不同,如有叫“不律”的。汉朝杨雄的专著《方言》里更是详细地给出了很多物事在当时不同方言区的说法。
这种习惯至今亦然,如同一种蔬菜,上海叫“青菜”,北京叫“油菜”。江浙人说的“包菜”西安人就称“莲花白”。荷花的茎大多数地方称作“藕”,西安则是“莲菜”。广东人熟悉的“芽菜”在岭北却是“豆芽”。海南人所谓的“石榴”在台湾成了“芭乐”。
不过,比起两种食用根茎类作物的名称的多样性,以上所有都是小巫见大巫,只得甘拜下风。
这两种作物的学名分别是“甘薯”、“马铃薯”。
名字有多少
虽然两种作物分别有名义上的通名“甘薯”和“马铃薯”,但其实这两个名字都没有那么通用。相反,中国各地对这两种作物命名上的想象力可谓异彩纷呈。
以“甘薯”为例,全国至少有薯、薯子、薯仔、薯薯、苕芋头、山药、山药儿、茴、番薯、番苕、番芋、番萝、番葛、山薯、山芋、山萝卜、地瓜、红薯、赤薯、朱薯、红苕、红芋、白薯、白苕、白芋、白山药、黄薯、黄苕、黄山药、甘薯、甜薯、糖薯、甘萝卜、花薯、花芋、饭薯、饭芋、沙芋、粉葛、红山芋、白山芋、回子山药等称呼,总共不下四十种。
“马铃薯”更是不遑多让,有“薯”、薯仔、薯囝、薯崽、薯菇、芋头、山药、山药豆、山药蛋、山药圪蛋、洋薯、洋苕、洋芋、洋芋子、洋芋头、洋芋卵、洋芋哩、洋芋崽、洋芋艿、洋嗯艿、洋芋果、番芋卵、番芋囝、番仔薯、番仔芋仔、番人薯、番人芋、番鬼薯菇、番鬼芋、红毛芋、荷兰薯、山芋头、山芋蛋、山豆子、山蔓菁、山蔓菁蛋、山蔓菁儿、地豆、地豆儿、地豆子、地蛋、地蛋子、地瓜、地瓜蛋儿、地瓜子、地蔓菁、地蔓、土豆、土豆儿、土豆子、土蔓菁、花生芋、麦子芋、马铃薯、马铃芋、马铃豆、冬薯、雪薯、冬芋仔、冬菇、洋番薯、洋番芋、洋山芋、洋山薯、洋红薯、洋黄芋、洋花芋、番仔番薯、红毛番薯、洋毛番薯等,名字数量超过七十种。
为什么会有不同名字
一种东西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叫法有不同的原因,有的是长期方言隔离、音变不同导致名字发生了变化。如上述“笔”被称作“不律”,实质上是上古汉语pr-复辅音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演化,叫“不律”的将这个复辅音拆成两个音节分别发音。
称呼老虎为“於菟”很可能也是这样的情况,这两个字上古汉语音qaadaa,而一般的“虎”上古汉语则是qhlaa’。和汉语的诸多亲属语言比较可发现,古代缅语对老虎的称呼为kla,成书于唐朝的《蛮书》则记录当时的古白语称呼“虎”为“罗”,对应la音。对应一个词根。
但是甘薯和马铃薯的情况则截然不同,这两种作物洋洋洒洒几十种叫法,并不是由于一个词的方言分化而成,而是选择了不同的语素和命名方式。
这两种作物之所以名字如此丰富,实在是因为出现得太晚,作物传播路径太多样,以至于名字无法统一了。
更多资讯请关注中国薯网(www.tudouec.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