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人要走出去,也总有一些人会再回来。我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
出村、进城,这是不少农村青年的人生轨迹。当同龄人都在走出去时,零零后小伙谢恩万却选择逆行归巢,从大城市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新农人”。从浙江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的城市回到家乡充满生机的田野,谢恩万一直在奔跑,一直在为乡村振兴、富农兴农而不懈努力奋斗。“放眼我们南华县马街镇诸葛营村,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大山深处的滇红花,山间朵朵红花,带来的不仅是我们这一代零零后新农人的新希望,更是能够壮大乡村产业,实现自我“造血”,蓄积乡村振兴的澎湃后劲。”谢恩万说。
谢恩万出生在农村,皮肤黝黑,身材高大,和村里的同龄人一样,去往大城市打工,进城感受着别样的奋斗青春,凭借着肯吃苦、有韧劲的良好品质在温州城里干起了工作,拿着不错的薪水。可从小受父亲影响的谢恩万,一门心思就在农机和土地上,返乡归田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不断壮大。“我的父亲是一位农民,一辈子都和田地打交道。我终究是要回来的,不然家里的田没人种,不能抛荒!”问起他为什么放弃城里的生活和工作,回到家乡种田,他憨笑着回答道。
回乡后的谢恩万向诸葛营村党总支书记谢兆寿了解到,近年来,马街镇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地理、水土资源等优势,在镇村党组织的引领下,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特色种植,林下套种滇红花便是其中一种促农增收的“短平快”产业。每亩红花的干花产量约20至30公斤,干花收购价120元每公斤;花籽产量约200公斤,每公斤花籽收购价5元每公斤;每亩纯收入可达到3000元左右,户均增收达到7000元左右。他心中的“小红花”种子也在这时埋入了乡村振兴的土壤。
谢恩万在诸葛营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发动其他年轻人集思广益,迅速理清思路,大胆创新,针对红花产业进行优化布局,诸葛营村的产业发展蓝图日渐清晰。谢恩万说,“不是我一个人在努力,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我们全村上上下下一起想、一起干,团结就是力量。”
2023年,马街镇诸葛营村党总支紧跟马街镇党委引领,以特色产业富民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以诸葛营丰盈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主体,进行滇红花种植,每售出1公斤返给村集体1元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多方共赢。
“种地不能一直沿着老思维、老办法去种,要紧跟时代,科学管理,科技种田,这才是农村发展的方向。”谢恩万说起田里的事无比认真。“农业种植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刚开始的时候有冲劲儿但心浮气躁,遇到的困难也多。第一年种植滇红花很顺利,但面对较短的花期、不断有采摘过敏的父老乡亲,我有时候也只能望“花”兴叹,有过想要放弃的念头,但靠着对农业的热情还是坚持下来了。”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大片火红的滇红花,既是丰收的希望,也为乡村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接下来,马街镇将结合红花产业投入小、好管理、见效快、收益高等特点,联合企业加大宣传引导和种植技术培训力度,为农民提供种植、管理、采收上的技术指导,将红花产业由“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让朵朵红花映红群众的致富路。(通讯员 杨亚楠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